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小杂粮生产及相关栽培技术
 

小杂粮生产及相关栽培技术

来源:  |   作者:高连彰   |  发布日期: 2005-01-09   |  阅读次数:4428次

  

作者: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艺师 高连彰

         通常说的小杂粮是指除稻谷以外的谷物类和除大豆外的豆类,谷物类主要包括大麦、荞麦、燕麦等作物;豆类由蚕豆、豌豆、杂豆组成,杂豆又包括腰子豆、白芸豆、黑芸豆、绿豆、小豆、小米豆、菜豆、扁豆、小饭豆等。小杂粮过去是我国人民的救荒粮食,当今则是主食物的补充。有的已成为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有的作为精饲料,有的则成为出口提取外销的商品。许多小杂粮营养丰富,食味独特,可以粮、菜兼用,还可以加工制作各种花色的味美可口的食品糕点;有的小杂粮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疗保健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小杂粮不小,用途十分广泛。发展小杂粮,对于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和食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扩大市场销售面,出口商品规模,增加粮农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小杂粮生产现状 

         宣威是小杂粮主产区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全市范围内,都可种植和收获不同品种的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30—40万亩。小杂粮生产除大麦规模较大外,其它的小杂粮生产多属自发、分散的零星种植。产品属自产自消,商品率较低。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很少施肥,品种老化,产量较低。主要种植的荞麦、大麦、蚕豆、豌豆、芸豆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其余的杂粮产量更低,加之生产销售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落后,数量、质量得不到保障。近些年来各级农科部门只重视大宗农作物生产,而对小杂粮生产不够重视,造成小杂粮生产发展缓慢。 

         二、小杂粮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小杂粮的需要量越来越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工业中,对小杂粮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积极发展生产小杂粮,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粮食、蔬菜品种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大宗粮食作物生产相对过剩、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销售难、价格低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市场上,一些小杂粮数量少,成为抢手货、并且价格高。特别是红芸豆、白芸豆早己打入国际市场,许多地方实行规模化经营和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一条致富路。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杂粮生产,为农民提供小杂粮信息和资料,引进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小杂粮产区的科技宣传力度,提高产区农民商品生产意识,并在技术、资金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等环节给予帮助和支持,小杂粮的生产前景十分广阔。 
         三、我市发展小杂粮生产的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工出口为龙头;示范引路,规模种植,系列开发;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优势和品种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生产。小杂粮生产,已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速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突破口。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大背景,必须突破"数量农业”老观念, 树立 "市场农业、比较优势” 新思想,着眼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市场。 

         四、小杂粮生产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1、认真搞好本地名、特、优小杂粮品种的开发和利用

宣威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立体气候明显,品种资源丰富。农村至今还保存许多名、特、优小杂粮品种,如红、白芸豆,小米豆,甜、苦荞等,分布较广,但种植比较零星分散,要充分挖掘当地品种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增加农收入。 

         2、加大小杂粮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尤其是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加速良种繁育,扩大名、特、优小杂粮种植面积。 

         3、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和开发本地优质小杂粮品种,进行选育和提纯复壮,建立比较固定的良种繁育基地,规模化生产,为本地区大面积生产和外地提供种源。与此同时,在过去群众基础好,种植小杂粮多的地方,引导农民连片种植,逐渐建成商品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 

         4、创品牌、求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专业户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加工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做到生产、加工、外销及出口一体化,强化技术服务体系和综合管理措施,积极开发名、优、珍、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在主产区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不断满足国内外贸易的需求。 

         五、努力提高小杂粮的栽培技术水平 
         小杂粮要实现高产优质,提供出更多的商品,在种植上和管理方面,就必须转变过去落后的种植方式。改变过去那种粗放耕作、只种不管、不施肥等习惯。通过精细整地,把握节令、适时播种,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搞好病虫草鼠综合防治,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产量和品质。下面主要介绍荞麦、小豆和芸豆三种作物的栽培技术。 



                  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荞麦属隶属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纲,双子叶植物蓼科。具有营养价值高、清凉、消炎、帮助消化,又能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食物资源。宣威荞麦种植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全市范围都可种植,品种以三楞籽苦荞和甜荞为主,春、夏、秋都可种植,主要以秋荞为主,要使荞麦高产、稳产,必须了解以下内容。 
         一、荞麦的形态特征 
         1、根:为直系根,由主根、侧根和根毛组成。主根入土30-50cm,吸肥力较强,特别是对磷、钾的吸收,因此很适于在新垦地和瘠薄地栽培。 
         2、茎:大部分荞麦的茎直立,表面光滑无毛或具细绒毛,圆形多汁,稍有棱角,幼嫩时实心,成熟时呈空腔。茎有绿色、紫红色或红色。 
         3、叶: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呈圆贤形,基部微凹,具掌状网脉。苦荞子叶较小,绿色。甜荞子叶较大,褐红色,叶面光滑无毛,通常为绿色。 
         4、花:为无限花序,呈总状。苦荞较小,无蜜腺,无香味,白色或淡绿色,花朵着生比较稀疏,自花、异花均可授粉结实;甜荞花较大,有香味,花朵密集,属异花授粉作物,基部蜜腺发达,引诱昆虫传粉。 
         5、果实:大部分为三棱型,少有二菱或多棱不规则型。形状有三角形、长卵圆形等。 
         二、荞麦对生长条件的要求 
         1、光照:荞麦是短日照作物。甜荞对日照反应敏感;苦荞对日照要求不严,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都能生育并形成果实。同一品种春播开花迟,生育期长;夏秋播,开花早,生育期短。 
         2、温度:荞麦属喜温作物,畏寒,耐寒能力较弱,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区间为14-30度。甜荞积温幅度春播为1581度,夏播为1651度,秋播为1717度;苦荞为1841度。 
         3、水分:荞麦喜温、喜湿,种子发芽到出苗,需水为种子重量的40-50%,现蕾后植株需水量剧增,但在多雾、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下,授粉结实也会受到影响。 
         4、土壤:荞麦对养份的要求,一般以吸取磷、钾较多,施用磷、钾肥对提高荞麦产量有显著效果,氮肥过多,生长旺盛"头重脚轻”,易倒伏。对土壤要求不严,任何土壤都可种植。 
         三、技术要点 
         1、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要求耕作深度20厘米左右,杜绝浅耕或免耕,把地耕细耙平,清除前作残留物和杂草,做到表土疏松,有利于播种和出苗,并注意开沟排水。 
         2、合理施肥:(1)、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亩施腐熟农家肥500—1000公斤,在整地时一起翻入土中,播种时亩施尿素3—5公斤,磷肥15—20公斤,钾肥3—4公斤与细农家肥50公斤混合后拌种。(2)、巧施追肥,即在花开前看苗亩追尿素3—5公斤。 
         3、适时播种: 要求在与其它作物不争地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播,避免后期的霜害,高寒冷凉地区应在"立秋”前种完,其它地区最迟不超过8月20日。一般亩播种量为5—8公斤,采用条播,使种籽均匀分布在沟中,行宽保持在20厘米左右。 
         4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虫、草害:(1)、除草:在幼苗长至6—8厘米时,进行人工第一次除草,第二次在开花前进行,并结合培土。可防荞麦倒优,有利高产。(2)、防虫:以开花期防虫为主,苗期防虫为辅。用功夫、敌杀死等农药防治。(3)、授粉:开花时以昆虫、风力授粉为主,并结合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5、适时收获:一般要求全株籽粒有70%成熟时就可收割。提倡清晨收割,收割时轻割轻放,就地脱粒或搬到晒场脱粒。


小豆栽培技术


        一、小豆的形态特征:小豆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豆类,一年生草本,豆科。茎蔓生或直立,有毛或无毛。复叶,小叶三片。花黄或淡灰色。荚果无毛,种子椭圆或矩圆形,一般为赤色。种子富含蛋白质、淀粉和B族维生素等,可作粮食和副食品,并可药用。茎、叶可作饲料或肥料。小豆除了叫红小豆外,又叫赤小豆、赤豆、五色豆、米豆、饭豆等名称,统称小豆。在分类上,目前未有统一标准。1、按种粒皮色分为,红小豆、绿小豆、灰小豆等。2、按籽粒大小分为,小粒种,百粒重小于6克;中粒种,百粒重6-12克;大粒种,百粒重在12克以上。 
        二、小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光照:小豆是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越短,小豆开花、结荚、成熟时间越提前。反之,日照延长、小豆开花、结荚、成熟时间后延,枝叶徒长,甚致不能开花结荚。 
        2、温度:小豆是喜温暖作物。要求有效积温是2000-2600度,发芽温度为8-10度,开花为24-28度。成熟时怕低温早霜为害。 
        3、水分:小豆虽是旱作物,但需水较多,不耐旱。需水最敏感时期是开花结荚期,这时灌水可增产18-19%。 
        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保持水肥的中性粘壤土为宜。对土壤肥力而言,以中等肥力地为好,以免生长过旺或生长不好,产量低下。 
        三、栽培要点 
        1、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小豆根系有主根、侧根、须根和根毛,形成圆锥状根系。根系发达,但入土穿插力不强,所以要求深耕细耙、平整。 
        2、抓最佳节令,适时播种。春播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0-14度时即可春播,一般在4月至5月下旬播种。亩播种量3-4公斤。 
        3、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即亩用农家肥1500公斤左右在翻地时翻入土中,用普钙25-30公斤,尿素6-8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在播种前混合施入沟、穴后再播种。在开花初期亩追尿素或碳铵15-20公斤。 
        4、搞好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毒病,锈病,角斑病等病和蚜虫,豆荚螟的危害。


芸豆栽培技术


        芸豆原产于墨西哥和美洲,从17世纪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别名叫多花菜豆、大花芸豆。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外贸出口量大,面积逐年扩大。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即是蔬菜又是粮食,还可作糕点和豆馅,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农副产品。 
        一、芸豆的形态特征 
        芸豆根系发达,一般为一年生,在冬季不太严寒的地区可成为多年生。根系发达,入土深,比较耐旱。茎蔓生,长势旺,分枝力强,茎长4米以上。叶绿色,互生,三出复叶,心脏形,子叶不出土。花为虫叶形花,总状花序,花梗长15-18厘米。开花多结荚少。荚绿色、质硬,食用籽粒,成熟时为黄色。种子肾脏形,开白花的为白籽,开红花的为花籽,千粒重800-1500克。 
        二、芸豆的类型 
        芸豆的类型有两种即大白芸豆和大黑芸豆。开白花的籽实为白粒,叫大白芸豆;开红花的籽实多为紫底黑色大斑块或斑纹,叫大黑芸豆或大花芸豆。因两种花色均鲜亮美丽,可供观赏,故又统称看花豆。 
        三、芸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芸豆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种植,比较耐冷,忌高温。在气温低于5度时才受冻,遇霜冻地上部分死亡。生长发育要求无霜期120天以上地区,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25℃,适宜生长的温度18-20℃,高于30或低于15授粉结实困难。特别适宜云南的高原山区种植。 
        2、光照:属异花授粉、短日照作物,并喜欢阳光充足。日照时间越短,阳光足,芸豆开花、结荚、成熟时间越提前。反之,日照延长,阳光不足,芸豆开花、结荚、成熟时间后延,枝叶徒长,甚致不能开花结荚。 
        3、水分:在全生育期内,芸豆要求比较充足而均匀的水分,开花结荚期是需水分最多的时期。此时若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大。而在云南、贵州,天然降雨通常能满足要求,可以不灌水。 
        4、土壤:芸豆根系比较发达,适于在土层深厚和排水良好的中壤类型的土壤种植,对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不太适宜。土壤酸碱度以中性和稍酸性为好。 
        四、栽培要点 
        1、抓最佳节令、适时播种。在土壤温度10度时就可以播种,一般在4月至6月都可播种,亩播种量为6.5-8公斤,要求播种深度在10-15厘米。 
        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亩施农肥1500公斤左右,复合肥40-50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0-15公斤)作底肥。追肥在始花期和结荚期适当追施两次复合肥,每次每亩10-15公斤。 
        3、合理密植。要求作单垄或双垄高墒栽培,行距为0.8-1米,株距0.35-0.45米。每塘播2-3粒,每亩1500-2200塘。可纯种或与玉米、洋芋间套种(2:1,4:1)。 
        4、搭架和去顶。在主茎高30-40厘米或出现5-6片真叶时搭架,架高2米以上;在株高50厘米左右时摘除技头。通过多次摘除新生枝头,使植株形成矮灌丛状,减少高度,增加开花结荚数。 
        5、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萎蔫病、白粉病、病毒病,蚜虫、豆荚螟、红蜘蛛、绿豆象)。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