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中国作物科学领域楷模科学家--程须珍
 

中国作物科学领域楷模科学家--程须珍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4-07-01   |  阅读次数:1117次

  

程须珍,她是一位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在食用豆领域默默耕耘的女科学家。四十多年来,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在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种植结构调整、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等绿色田野上书写梦想,被人们称作是“从田野里走出的女首席”。

图片 1.png

程须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学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荣誉首席科学家(原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会长、食用豆产业知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食用豆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食用豆类科技应用协作组组长,中国亚蔬(AVRDC)豆类合作研究项目国家协调员,亚太地区作物育种协会(SABRAO)区域秘书、理事、学报副主编等。她政治坚定、德学双馨,四十多年如一日从事食用豆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及产业发展研究,组建起老中青结合、多学科发展的食用豆人才队伍,培育出中绿、中红、中豇等系列新品种,完成三次绿豆品种更新换代,引领我国食用豆产业走向世界领先水平,助力产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和农艺农机结合,把食用豆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豆豆”,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及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种业功臣”、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育种之星”、中国作物学会“开模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促发展,引领食用豆产业攀高峰

程须珍出生于河北省赵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由于品学兼优,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进入当时国家新设学科——食用豆类种质资源研究课题组,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在这期间,她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女学霸,成长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经历了不断奋进的艰苦历程,无怨无悔地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

四十多年来,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数十项。她带领全国50多家科研单位,深入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收集食用豆种质3万多份,拯救了一大批濒危珍稀资源,主持编写了《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中国食用豆类生产技术丛书》等专业书籍,搭建起国家食用豆种质实物和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为科研、教学、生产、市场贸易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使我国成为世界食用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强国。

为提高我国食用豆产量和品质,她先后培育出中绿1-25号绿豆、中红2-23号小豆、中豇1-9号豇豆、中芸3号芸豆等新品种50多个,使我国实现三次绿豆品种更新换代。其中,中绿3号、中绿4号、中绿5号等高产、优质、抗豆象、抗叶斑病、耐干旱、直立抗倒、成熟一致不炸荚的广适性新品种属世界首例,填补了我国食用豆抗性育种空白,基本解决了我国绿豆产量低、抗病虫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她四十载耕耘成果丰硕,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撰写出版著作30余部,引领中国食用豆产业逐步走向世界领先水平。

协同创新破难题,推动食用豆产业高效发展

2007年,国家启动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程须珍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被同行专家推举为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在农业农村部的直接领导和建设依托单位的支持下,程须珍在20多个主产省份,组织4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起由60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出“政府+科研+生产+企业+农户”现代产业技术发展模式。

十多年来,她带领全体系人员聚焦食用豆产业技术难点和市场需求,秉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科精神,以解决产业重大技术问题为目标,保障农民增收为根本,围绕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节本增效轻简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产后加工等重点领域进行技术研发,破解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创新出一批具有突破性科技成果,依托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地方政府及农技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在促进成果落地生根、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支撑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2009-2021年,他们就筛选出适宜我国不同产区种植的多抗专用品种60多个,培育出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品种415个,研发出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套,研制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4套(含20多个单项),形成技术规程和标准14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7项、国家专利200余项、新品种保护权76,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与体系成立前相比,新品种覆盖度提高30%以上,高效轻简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50%以上,主产区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20倍以上。通过体系管理、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升了我国食用豆产业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保障农业农村增收、产品出口创汇、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助力科技扶贫和农民增收

根据食用豆种类多、特色性强的产业特点,围绕产业需求和“绿色、高产、高效、轻简化”发展理念,程须珍以体系研发成果为核心,与地方政府部门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通过科企对接、品牌建设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引领产业新变革。

图片 2.png

在我国,食用豆产区主要集中在生态和经济条件薄弱的丘陵地区,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不忘初心,情系“三农”,始终坚持做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先锋军。她带领全体系人员,集中优势资源和科技力量在14个集中连片地区及“三区三州”开展扶贫攻坚,聚焦国家深度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帮扶等。仅2017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直接参与科技扶贫的岗位和试验站就有39个团队,扶贫覆盖面涉及全国21个省份46个地级市的66个县。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般增产10%以上,亩增收食用豆约20千克,亩增收200元左右,受益农户数万人。

2018年,她组织体系优势力量在张家口市阳原县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食用豆传统品种改良中心及科技扶贫试验示范基地。2018-2021年,连续4年在阳原县组织召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科技扶贫示范观摩与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会”,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科技人员、企业代表、种植大户及体系专家等数千人出席会议。阳原县委县政府对程须珍和食用豆体系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县委书记孙海东指出,2018年1月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合作科技扶贫模式,食用豆传统品种改良及试验示范与技术服务,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亩增产30%以上,仅王府庄一个示范点就带动39个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通过“一县一业”基地建设培植的食用豆龙头企业“河北泥河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全县近2万个贫困户增收,占贫困户总数70%。并指出食用豆是助推科技扶贫的“金豆豆”、首席科学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此外,程须珍还联合地方区域优势,在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及甘肃定西市、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大理州等国家级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产业引领和科技支撑作用。她常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惟一的希望就是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做点实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