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贵州薏苡栽培技术
 

贵州薏苡栽培技术

来源: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薏苡研究中心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0-04-03   |  阅读次数:4347次

  

 一、种子处理及播种

1. 品种

薏苡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各地在长期栽培中已选择培育了不同的地方栽培品种。薏苡品种选择主要以‘黔薏苡1号’、‘贵薏1号’、‘安薏1’号、‘兴仁白壳’和‘晴隆糯薏苡’等品种为主。

2. 播种时间

可分为春播和夏播,贵州品种生育期较长(140150天),一般播种时间应选择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而夏播一般需要选择生育期短(生育期90100天)的品种。播种过早,土温低,发芽慢,幼苗长势弱,还会遇到春旱;播种过晚,生育期短,分蘖少,产量低,甚至不能成熟。

3. 种子处理

选用当年种子进行播种,切忌使用陈年种子。播种前采用风选、粒选或水选等方法将未成熟的绿粒、不饱满的秕壳粒以及病虫害粒去除,选出粒大、饱满的种子进行播种。为了促进种子萌发和防止病虫害,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方法如下:①用5%石灰水或硫酸铜、熟石灰和水按1:1:100比例配比溶液浸种24~48小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②每100公斤种子用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商品量400600克拌种。

4. 播种方法

直播法播种,行距50~60厘米,窝距40~50厘米;播种量2.5~3.5 公斤/亩,条播或穴播,每穴播种子8~10粒保证出苗数,覆土盖平。

5. 种植方式

多以直播净作为主,部分地区(如兴仁市、安龙县)也薏苡-大豆间作套种技术、薏苡侧膜技术等。直播净作技术简单省时,操作方便,间作和可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但是需分期收获,不利于机械化进行。侧膜技术利于保温、保湿、集水等,也存在劳动力需求量大,播种期需要较好的墒情。

二、田间管理

1. 定苗

4~6叶期定苗,一般留苗8000~12000株/亩,2~4株/穴。

2. 中耕除草和施肥

中耕除草往往结合施肥一并进行,一般进行1~2次,第一次在分蘖期(4~5叶龄),结合定苗进行;第二次在拔节期(8~10叶)进行,结合追肥、培土进行。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提倡使用农家肥、生物肥料等。基肥使用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 公斤/亩或复合肥40 公斤/亩,结合中耕除草,拔节期施用尿素10~20 公斤/亩,抽穗期施用尿素10~20 公斤/亩。

3.水分管理

以湿、干、水、湿、干相间管理为原则。即:湿润育苗、干旱拔节、有水孕穗、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田收获。

4. 辅助授粉

薏苡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同一花序中雄花先成熟,与雌花不同步,往往需异株花粉授粉。一般靠风媒授粉,在开花盛期以绳索等工具或人工振动植株(上午1000~1200)使花粉飞扬,可提高授粉结实率。

三、采收贮藏

9月至10月,植株中下部叶片转黄,在田间籽粒80%左右成熟变色、变硬时收割。脱粒后种子经2-3个晴天的晾晒,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时即可入库储藏。

 


薏苡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薏苡病虫害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总方针。根据本地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目标害虫、兼治害虫的种类和需要预报的天敌,在系统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简单方便的措施,控制害虫危害,保障薏苡丰产丰收。

二、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薏苡病害主要是黑穗病、叶枯病。

1. 黑穗病

黑穗病是薏苡的主要病害。为系统性侵染病害,随着植株的生长,在茎、叶部形成瘤状体,破坏组织正常生长形成黑穗。重发生年份,病穗率在30%~50%,严重时,颗粒无收。

1)为害症状

该病为害穗部,也可侵害叶片及叶鞘,病株苗期不表现症状。10片叶以后开始在上部嫩叶和叶鞘上出现单个或多个成串的紫红色瘤状突起,严重时,叶片扭曲,瘤状突起干瘪后,呈褐色,内有黑粉,为病原菌的冬孢子。受害子房膨大,最初紫红色,后变为暗褐色,比正常果实大,子房壁不易破裂,内部充满黑粉。病株主茎及分裂茎的每个生长点都变成一个黑粉病疱,颗粒变成菌瘿。

2)发生规律

病菌为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以附着在种子表面或在土壤及未腐熟堆肥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土壤温度适宜时,病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幼芽,以后随寄主生长而遍及全株,当薏苡抽穗时,侵染穗部,造成黑穗。病组织破裂后,病孢子散出,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中,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未腐熟的堆肥中的病菌,也可成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春季播种时,种子不处理及施用带菌肥料,则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并且经常到田间查看,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轮作,对主发病地块,实行3 年以上轮作。种子处理是主要的化学防治方法(见上述种子处理) 

2.叶枯病

叶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发病率在5%~10%,严重年份,病叶率高达40%~60%,造成薏苡产量下降,品质劣变。

1)症状

受害叶片,病斑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浅褐色,其边缘颜色较深,后期病部生黑色霉层。通常下部老叶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叶片病斑多时,可连结,导致叶片枯死。

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病叶及秸秆上越冬,次年春天,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传播,直接或从气孔侵入寄生,有潜育期,通常在10~15天。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次侵染,7~8月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为发病盛期,连作地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收获后,将病残株清除并集中烧掉,选用抗病矮秆优良品种。种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抽穗期及时浇水,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三、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虫害主要是玉米螟(钻心虫)、黏虫等。

(一)玉米螟

玉米螟属于本地虫源,是为害薏苡的主要害虫,常年被害率在10%~20%,严重发生被害率在70%以上,前期造成叶片孔洞,影响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后期造成枯心或整株枯死。

1)为害特点

在薏苡抽穗期,幼虫钻入茎内蛀食健康组织,多造成白穗或使植株折断。幼虫在薏苡茎秆中越冬,1年可发生数代,以第一代、第三代为害最为严重。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喜食薏苡幼嫩部位,幼虫孵化后,向四周爬散,吐丝下垂,飘至邻近植株,然后爬到心叶内取食,造成孔洞;尚未展开的叶片受害,形成枯心,这是药剂防治的适期。然后从植株叶茎部蛀入,使叶片凋萎折断。

2)发生规律

玉米螟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薏苡茎秆内越冬,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6 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主要为害茎秆。4~5 月气温偏低、湿度偏高的年份,发生较重,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躲在杂草或茂密的作物间,晚上飞出活动,利用黑光灯,可有效诱集成虫。

3)防治方法

①生物防治:施放赤眼蜂和白僵菌;②早春在玉米螟羽化前将上一年的薏苡秸秆集中烧毁或沤成肥料,以消灭虫源;③用黑光灯在5~8月间诱杀成虫;④及时拔除枯心苗;⑤药物防治:用50%杀螟松乳油200倍液灌心,也可用50%西维因粉剂500倍液喷雾,还可用50%西维因颗粒灌心。此外,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在3月下旬以前,处理完薏苡、玉米秸秆残体,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2. 黏虫

主要以二代粘虫为害较为严重,常年被害率在10%~20%,严重年份高达60%~80%,对薏苡产量影响较大。

1)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为害薏苡叶片,造成缺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大发生年份,植株叶片被吃成光秆,呈刷把状。其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对糖酒醋液有较强的趋性,产卵具有趋枯性,幼虫前期群体为害,属于杂食性害虫时常与草地贪叶蛾共同发生。

2)发生规律

主要以外地二代迁入为害较为严重,迁入境内的有效比例在70%~80%。田间卵块密度高,又遇适宜的条件,发生就重。成虫产卵于叶尖嫩叶,叶片常成纵卷。幼虫6 龄,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并集中为害,3~4 龄后分散为害,啃食叶片成缺刻,5~6 龄为暴食期,老熟幼虫植株根际表土下1~3 厘米做土室化蛹。成虫迁入数量多少定当年发生的轻重,如迁入量大又遇适宜生存条件,发生重。适宜的降水有利于各虫态发育,雨量过大,不利于成虫取食补充营养、交尾及产卵活动,低龄幼虫遇强风暴雨冲刷,埋入土壤中窒息死亡,发生就轻,成虫迁入量与田间落叶量、幼虫密度呈正相关。

3)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农事操作,采摘田间枯黄叶,人工采摘卵块,减少田间落卵量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成虫期用糖醋液(糖、醋、白酒、水之比为3412)诱杀。④采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或阿维菌素喷雾杀虫防治。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