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赤峰市杂粮生产发展现状
 

赤峰市杂粮生产发展现状

来源:  |   作者:付金宁   |  发布日期: 2004-03-23   |  阅读次数:6288次

  
付 金 宁
(赤峰市种子管理站   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

       我国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年总产量2000多万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主产区,近年种植面积1500万亩以上,生产面积居全国之首,在我国杂粮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赤峰市是内蒙古杂粮集中产区,杂粮年种植面积500—600万亩,最高年份900万亩,杂粮年产量5—8亿公斤,生产面积居全区之首,具有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赤峰市杂粮生产情况
       1、基本情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经116°17′—120°59′,北纬41°17′—45°24′,地处内蒙古高原向松辽平原的过度地带,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东部与通辽市毗邻,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的交界地带。全市设三区、辖七旗二县,总人口45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4万人,农村牧区总劳动力161.4万人;总土地面积900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616万亩,其中水地30.4万亩,旱地1585.6万亩,旱地中水浇地面积393.5万亩,旱坡地1192.1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4%。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川、黄土丘陵地和中低山坡脚,年平均气温2.8—7.1℃,年平均降水量为380毫米,日照时数为2500—3100小时,积温2480—3250℃,无霜期110—140天。农作物种类较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我市山旱地大部分分布在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到1%,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多数丘陵旱地年有效积温低,无霜期短 ,但日照充足,雨热同期,在这些地区种植一些晚熟高产作物投入大,收益低,而且往往不能正常成熟,表现为生产劣势,而种植抗旱、耐瘠杂粮作物比种植其它作物比较效益要高得多。因地制宜发展杂粮生产,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而且不与高产作物争地,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赤峰市杂粮品种、面积与分布(见附表)
       我市杂粮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主要杂粮产区之一。杂粮不仅是我市的重要粮食作物,而且种类齐全,现已成为我市的特色作物和优势作物。1999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354.8万亩,总产量266万吨,其中杂粮杂豆播种面积为55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0%,总产量为5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0%;2000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66万亩,总产量140.8万吨,杂粮杂豆播种面积为481.7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5.2%,总产量为17.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2.6%;2001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241万亩,总产量226.9万吨,杂粮杂豆播种面积为644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1.9%,总产量为42.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8.9%。 2002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174万亩,总产量270.2万吨,杂粮杂豆播种面积为608.2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1.8%,总产量为64.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3.9%。 
       我市杂粮作物包括谷子、荞麦、高粱、糜子、黍子、莜麦、绿豆、小豆、豌豆、豇豆、芸豆、蚕豆 、黑豆、扁豆、青扎豆、双青豆等,杂粮大部分种植在旱地,约占杂粮总播种面积的96%,水浇地种植面积约占4%。近年来年播种面积以谷子、荞麦、绿豆面积最大,年份间浮动也较大,其中:
       谷子:最高年份1971年达601.2万亩,近几年在150万亩左右,全市各旗县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宁城县、敖汉旗、翁牛特旗、松山区,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我市农研所育成的赤谷4、5、8等赤谷系列品种以及农家品种如金镶玉、大金苗、毛毛谷、独秆紧、小红谷、十百香等。 
       绿豆:近几年年播种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阿旗、巴林左旗、敖汉旗、林西县,尤其以阿旗面积最大、最集中,最高年份近百万亩,主要种植的品种有大明绿豆、中明绿豆、小明绿豆,毛绿豆。
       荞麦:均为甜荞,为晚田作物,近年均种植面积约80万亩,受气候因素影响,年度间面积变化很大,分布也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敖汉旗、翁牛特旗,种植的品种主要是大粒(褐色、黑色)、小粒(褐色、黑色),二者面积相当。大粒以翁旗、敖汉北部羊场及周边面积大,品质好;小粒荞麦商品性以林西、克旗为好。
       高粱:年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除林西县、克旗、右旗、红山区外,其他旗县区均有种植,品种以敖杂一号面积最大,另外还有敖杂二号、赤杂7号、16号、冀杂5号,以及农家食用品种。
       黍子: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各旗县区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宁城县、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种植的品种有疙瘩黍、大白黍、大红黍、大黄黍等。
       糜子: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阿旗、克旗,品种有黄糜子、黑糜子、白糜子、黍谷米等。
       其他杂豆:豌豆主要分布在翁旗西部、克旗大部,西北部,品种主要有白豌豆、狸豌豆、绿豌豆;红小豆全市均有种植,品种有大红袍、天津红小豆;芸豆主要分布在林西县、翁牛特旗,品种有长奶花、圆奶花、紫圆(浅、黑)芸豆;蚕豆主要分布在克旗、林西北部、翁旗西部,品种有当地蚕豆、青海大片等;双青豆主要分布在翁旗、林西、克旗、左旗;青仁乌豆主要分布在翁旗东部、松山东部;豇豆在全市有零星种植,品种有白豇豆、花豇豆、黑豇豆;扁豆主要分布在翁旗,有红扁豆、黄扁豆;狸小豆在全市均有种植,以阿旗、宁城较多。
       二、杂粮产品销售与加工利用现状
       作为全国杂粮重点产区之一,赤峰市杂粮以其品种多、质量好而享誉国内外,向有"中国杂粮出赤峰”的美誉,赤峰大粒荞麦、大明绿豆、红小豆、各种芸豆、黍子、谷子、高粱闻名国内外,并且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赤峰市杂粮具体有以下特点:一是品种多。目前赤峰市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杂粮品种40余种,并已创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像草原兴发的"四野杂粮”系列产品、"牛力皋”牌荞麦系列产品、"天然”牌免淘小米、"沃野”牌杂粮系列产品,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牛力皋”牌荞麦系列产品,不仅受华中、华北、东北地区各大城市消费者的欢迎,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客商的青睐。巴林左旗的荞麦米、翁牛特旗的荞麦米及大明绿豆都远销日本、俄罗斯,也深受外商青睐。二是绿色天然,质量优良, 营养丰富。三是已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多种杂粮、杂豆已有一定的商品量。全市杂粮杂豆年总产量在5—8亿公斤,其中商品量达75%,大部分销往外地市场。四是业已成为我国杂粮出口大市。每年通过天津、大连、秦皇岛等港口的出口量超过10万吨,其中荞麦保持在2万-3万吨,绿豆一般出口东南亚,内销国内广东等地制作绿豆饮品等,黍子是我国较大产区之一,每年向韩国出口4000-6000吨,外销量大于50%,白豌豆出口俄罗斯,红小豆一部分内销南方,做商品豆沙,一部分出口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双青豆销往香港、韩国做豆腐等制品,蚕豆出口南非、埃及、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杂粮产业也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2004年8月15日,由赤峰市委、市政府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赤峰市粮食局、赤峰杂粮经济协会、赤峰北疆粮油购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承办的"赤峰杂粮经济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赤峰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期间赤峰市10个旗县区的14家单位与日本、香港及国内共18家客商签订了18份杂粮豆购销合同和合作协议,共涉及订单种植面积30万亩,购销数量26.3万吨,金额达3.4亿元。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单一、退化混杂较严重
       我市杂粮豆种植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品种单一,退化、混杂严重,影响了赤峰市杂粮豆产量及商品性能,比如,绿豆长年种植天山明绿、大明绿,荞麦大部分种植大粒荞麦,糜黍长期沿用农家品种,品种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同时,受经费、人员限制,从事杂粮育种人员寥寥无几,由于杂粮品种多属常规作物,即使育成品种,一经推广,种源即迅速散失,失去控制,育种家不能长期享受育种成果,影响了其进行杂粮育种的积极性;而农民长期自己留种,相互串换,不重视品种提纯工作,使得品种退化混杂,甚至失去其主要的特征特性。
       2、种植地区分散,年份间面积差异较大,产量低而不稳
       杂粮在我市各期县均有种植,大部分种植在旱地,约占杂粮总面积的96%,多分布在山川丘陵、低山坡脚地带,较少集中连片,由于大多数没有定单,农民只是根据以往销售情况及当年气候来决定种植面积,年份间面积差异较大,其产量受气候、土壤因素制约,低而不稳。年际间波动也较大,总产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最高年份达800余万亩,最低年份500万亩左右。以谷子、荞麦和绿豆为例,1999年,谷子种植面积为208.3万亩,平均亩产101.6公斤,绿豆种植面积98.1万亩,总产2.6万吨,平均亩产26.3公斤,荞麦种植面积53.3万亩,总产2.28万吨,平均亩产42.8公斤;2000年,由于出现历史罕见旱灾,多数旱坡地绝收,谷子种植面积为147.6万亩,平均亩产48.7公斤,绿豆种植面积104.6万亩,总产9394吨,平均亩产仅9公斤,荞麦种植面积60.3万亩,总产1.51万吨,平均亩产25.1公斤;2001年,谷子种植面积为216.3万亩,平均亩产87.7公斤,绿豆种植面积143.5万亩,总产5.5万吨,平均亩产38.3公斤,荞麦种植面积101.3万亩,总产6.0万吨,平均亩产59.6公斤。2002年,谷子种植面积为167.2万亩,平均亩产122.2公斤,绿豆种植面积153.5万亩,总产8.4万吨,平均亩产55.07公斤,荞麦种植面积113.5万亩,总产8.7万吨,平均亩产76.9公斤。
       3、尚未形成"育、繁、推”及"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近几年来,赤峰市农业产业化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也不断涌现,如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等,但经营规模小,农户和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主体还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还没有真正形成"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局面。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信息网络建设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仍然滞后,市场一体化程度还很低,统一、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还远远没有形成,直接从事杂粮豆进出口的部门较少,一些杂粮豆的出口是通过转口贸易来实现的,这样就使得杂粮豆出口的数量、质量受到限制,成本相应增加,农民可得利益减少。
       四、赤峰市发展杂粮思路与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杂粮已成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相当比重,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专家近期提出了杂粮经济新概念,表明杂粮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抓住良好机遇,结合地域特点,做大做强杂粮经济,变杂粮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杂粮特色产业,势在必行。一是要依靠科技,培育良种,创造名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二是要连片发展,形成规模,建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绿色优质杂粮产品;三是要扶持建立一批销售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开辟产销通途。
       我市发展杂粮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品种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并且有较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把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尽快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势在必行。2001年,国家投资970万元在赤峰市建立优质杂粮特色作物原良种生产基地,着力发挥区域优势,加快杂粮品种搜集、提纯、选育、繁殖推广和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规范、引导和带动杂粮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引育良种、精细加工、提高品质、争创名牌”,为全自治区及周边省份的适宜地区提供高产优质的杂粮品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形成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通过国内、国际市场实现流通增值,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向"育、繁、推”以及"产、加、销”一条龙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