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荞麦生产现状和发展设想探讨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4-01-14
| 阅读次数:4535次
毛 春 程国尧
(贵州省威宁县农科所,威宁 553100)
威宁县地处贵州西北部的乌蒙山区,属于高原缓丘台地,地理位置在北纬26°27′56″—27°26′56″和东经103°36′7″— 104°45′38″。全县境内山脉突出,河流溪沟切割显著,平均海拔2200m,由于低纬度高海拔和河流溪沟的切割,气候特点表现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雨量960mm,无霜期180天,日照时数2010时。荞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7Mhm2,约占粮食作物的20%。 由于有独特生态气候,故生产的荞麦以品质优而享有盛誉,成为贵州省荞麦生产的重要基地。
1 生产现状与问题
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不重视,大多以作饲料和"救灾”填闲补种作物为主,产品加工和开发脱节,严重阻碍了荞麦生产的发展。目前,荞麦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粗栽弃管,广种薄收
由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威宁荞农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守旧,商品生产观念淡薄,经济意识差,舍不得投资,不重视氮、磷、钾肥的施用,只求播种面积,不探索质量和效益,长期以来粗栽弃管,病虫害发生严重,花而不实,籽粒变小,结实率降低,经济收入微薄。
1.2 科技力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威宁县耕地面积约22.7Mhm2,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荞麦、芸豆和燕麦,有二分之一的土地适宜种植荞麦,有七分之一的土地只能种植荞麦,但无专门人才,科技人员匮缺,适宜荞麦生产发展的品种和配套技术有待研究。随着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面临着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失调局面,致使荞麦生产停滞不前。
1.3 科研基础薄弱,经费短缺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品牌和创名优产品成了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有关部门未将荞麦生产视为脱贫资源而支持试验研究。技术培训工作难以为继,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受到制约,生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1.4 荞麦产品加工环节严重脱节
荞麦产品加工设备欠缺,荞麦食品不合市场需求,更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的经济收入不能保障,严重地阻碍了荞农的生产积极性。
2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设想
回顾威宁荞麦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要不断总结经验,明白了过去,也就明白了未来。为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荞麦生产应把重点放在发展和提高上,不能把"发展”的概念直观地理解为面积的扩大,而要在生产深度和创品牌产品上下功夫。因此,应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加强宏观指导,以发展为重点,大力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产后商品化程度。
2.1 重点是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投入,根据荞麦新品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搞好种植区划。采取专业化生产,实现大面积平衡生产。
甜荞 应充分利用现有野生甜荞资源,进行杂交组合,从而选择抗逆性强,结实率高的优良品种。
苦荞 对已选育的品系"威黑4-4”、"威93-8”、"黔威2号”进行保纯繁种,报请品种审定后,再配以综合栽培技术,加快推广力度,逐步形成区域化种植,力争使威宁荞麦的产量与质量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一个档次,为创品牌产品打下基础。
2.2 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体系,提高荞麦商品化水平
如何提高荞麦商品化?应从长远着想,一是要推行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节能降耗;二是要以适应市场变化为需求,加强生产经营力度,积极开发荞麦副产物利用;三是改革现行管理模式,使生产与企业管理制度形成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整体,理顺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促进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主要以食品开发和荞农联合形式,解决荞农的后顾之忧。
其次,建立一支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立足于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原则,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应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地方专业人员的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荞麦发展的要求,同时加强与邻近县和外省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
要改变目前市场上经营的各种荞麦食品和保健酒,被投机商掺假,鱼目混珠的局面,有计划地建立荞麦生产基地,高质量开发荞麦各种花色食品和产品,强化管理体制,使之形成开发促生产,生产促开发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