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昭通小苦荞带领千户农民年增收5000元
 

昭通小苦荞带领千户农民年增收5000元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3-03-26   |  阅读次数:2502次

  

种植面积54.5万亩,年产量5.52万吨,千户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  


 

农户:我种了40亩苦荞,一年收入三四万块钱
  “撒下苦荞种,幼苗绿油油,嫩叶似斗笠,花开如白雪,结子沉甸甸,荞子堆成山,老人吃了还了童,少年吃了红润润……”这首在昭通家喻户晓的苦荞歌,唱出了当地人对苦荞说不完、道不尽的好处。
  苦荞最适宜生长在冷凉的气候环境,生育期短,单产低,是昭通市边远、高海拔冷凉山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苦荞在昭通市种植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2400米以上、东部海拔1800米以上、北部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贫困地区,涉及9个县区130个乡镇。去年苦荞种植面积54.5万亩,年总产量5.52万吨。
  目前,该市有高原红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朱提苦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明飞旅游食品厂等7家苦荞加工企业。这7家企业年加工苦荞量约1万吨,占全市苦荞总产量的18.1%,年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
  近年来,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昭通市高原红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路子,大力发展苦荞种植基地和实行定单生产,积极研发和生产苦荞系列健康食品,使企业、农户实现双赢,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公司在昭阳区大山包、炎山、田坝、大寨、盘河等高寒山区大量收购苦荞、燕麦等小杂粮,加工绿色环保系列食品,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新渠道。
  为提高群众种植荞麦的科技水平,高原红公司聘请农业专家和农科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落庭院,为农民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技术培训。在公司的扶持和带动下,昭阳区大山包、炎山、田坝等高寒山区已有1000多户农户种植苦荞1万多亩,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以前,苦荞用来自己食用和喂牲畜,卖不着好价钱。现在,有了加工苦荞产品的龙头企业,我家的40亩苦荞地一年收入三四万块钱。小苦荞甜了我们农家人的日子。”昭阳区大山包乡车路村村民徐良安高兴地说。
走出国门广受赞誉
  外商:一边品尝苦荞茶,一边连声说OK
  “长生不老的保健食品”、“21世纪人类能种植的灵丹妙药”、“东方神草”……昔日无人问津的小苦荞,如今一个个美誉接踵而来。
  昭通是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苦荞主产地之一。近年来,昭通市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丰富的苦荞资源,致力于打造优质特色和绿色生态苦荞产品。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以及港澳台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昭阳区大山包明媚的阳光、洁净的空气、没有任何污染的土地是生长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绝佳宝地。2004年,一直关心贫困山区农民和家乡特色农产品开发的著名作家夏天敏,将自己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的作品名使用权,无偿授予昭通市高原红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使用,用于生产开发以大山包苦荞、燕麦为主的绿色系列食品及旅游商品。通过努力,该公司倾力研究开发的“好大一对羊”牌荞粥、荞炒面、荞面条、荞茶、荞壳枕头等优质苦荞绿色系列产品已远销广东、福建等地,在日本、韩国等地也有着很好的销路。昭阳区洒渔河酒厂每年收购1500多吨高寒冷凉山区苦荞为原料酿制苦荞酒,产品远销河南、北京、四川、重庆、贵州等地。
  日本联谊会理事长惠兰女士考察回国后,向日本商家大力推介高原红公司的苦荞产品;韩国商人在买了很多苦荞产品后,还特别邀请该公司董事长张正文到韩国共商合作大计;新加坡清洁能源公司总裁乔治先生对苦荞系列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一边品尝苦荞茶,一边连声说“OK”。该公司产品到达韩国市场后,立刻成为韩国冷面的主要原料之一,开创了云南省小杂粮加工产品走出国门的先例。
产业化格局已现雏形
  农业局:目前已有七大系列39个品种走进市场
  采访中,记者从昭通市农业局了解到,昭通在苦荞产品开发上可谓推陈出新,目前有七大系列39个品种走进市场,形成了各自的知名品牌,同时,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原料需求,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地认证,发展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苦荞产业的发展,产业化格局初具雏形。苦荞加工产品,也由经过简单分选、包装的初级加工品如苦荞米、苦荞面粉延伸到现在的方便食品、酿造食品如苦荞面包、苦荞饮料等,从简单加工到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产业链得以延伸。同时,初级产品一般市场价位较低,通过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可提高10至20倍,效益成倍增长。
  然而,昭通苦荞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单产水平低。苦荞主要种植在高寒山区,基本都是老品种,种植技术粗放,自然灾害频繁,对苦荞生产的威胁很大。二是加工企业弱小。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没有一家加工企业投资上千万元;加工量少,全市年加工量只是1万吨;销售收入少,全年只有3000万元;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以初加工产品为主,未能提取如黄酮、芦丁、手性肌醇、异槲皮甘、槲皮素之类的高生理活性物质,因而增值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树品牌意识有待加强。三是技术储备不足,难以支撑苦荞产业快速发展对技术的迫切需求。
  “加强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研发力度;建好自己的GAP基地,推行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管理,确保原料质量稳定和数量的保证;培育出1至2个国内知名品牌;加强苦荞科研工作,走自主选育和引进新品种的路子;深入研究苦荞有机高产栽培技术,用2至3年时间形成配套成熟的标准化有机栽培技术;建设良种繁殖基地,年均生产2000亩以上良种,供应6万亩以上大田生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昭通市农业局产业办主任陈建聪就如何将小苦荞做成大产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昭通市高原红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正文认为,做大做强昭通苦荞产业要强强联合,走品牌之路。苦荞产品需要品牌,但是不是品牌越多越好呢?事实上,品牌过多过滥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名牌的诞生。另一方面,地方性、产业性整合不力,“有饭大家吃”的局面,也让品牌始终似“天女散花”,难育名牌。昭通苦荞加工企业有7家,规模上不去,加工设备跟不上,技术含量不高,限制了这一产业的发展,难以使苦荞品牌在消费市场产生强烈冲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强联合,打造出进入大市场、大超市、大商场,以及海外市场的昭通苦荞产品知名品牌。
  链接
  苦荞又称鞑靼荞麦,是荞麦属蓼科一年生草本作物,在粮食分类中把它列为谷物,有“五谷杂粮,荞麦为王”的俗称。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在药用价值方面,它具有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止痛等功效。在食用方面,它不仅营养成分含量丰富而全面,还含有其他粮食作物不具备或稀缺的特殊营养素。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