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探讨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探讨

来源:  |   作者:黄滢   |  发布日期: 2010-02-08   |  阅读次数:5741次

  

  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产业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而农产品市场是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现代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特色农业包括水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高优农业)等。 

  对特色农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我国探索与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方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国外特色农业的发展经验。在此,笔者主张在我国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抵御在短期内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对中国产品的冲击和中长期内以“新、特、奇”的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一条新路。 

一、当代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产减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所带来的压力,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农业长期过度开发生产引起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农业面临的四大压力。而特色农业正是应“压”而生的农业经济新课题,是目前中国农业“自我解压”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中国农业两大难题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 

  农民连年“增产不增收”是中国农业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丰年出现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下跌的现象。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二、三产业,通过大农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当地政府要着重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或者说农民再就业问题,是中国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工业和第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民“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区域就地吸纳或交互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中国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农业结构深层次调整呼吁特色农业的发展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 

  中国入世后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令各级政府头痛的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减缓国际竞争压力的必然。如泰国大米高出国际市场均价数倍的价格,是以其“粘香糯”的特色取胜。我国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中国农业抗衡国外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4、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要求特色农业的发展 

  我国伴随农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序,中国正在渴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鲁北大面积的洼地台田,下鱼上粮农牧农渔结合;四川的稻田养鱼都是生态农业。山东的临淄沼气循环利用和桔梗还田,成为一个从生物到化学、物理的循环变化系统。它为我国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开辟了新途径。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将在本世纪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是一个过渡性产物,而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趋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中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中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先天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 

  其一,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市为例,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7%,旱涝保收面积仅占19%。同时现有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失修,低产田和坡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在这种农业设施条件下,要建立以知识、技术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特色农业,难度可想而知。 

  其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种植业比重过高,林业、渔业等比重过低,具有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而近二十年,有的地区不顾本地实际,盲目照搬一些地区的产业模式,导致农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仍广泛存在。 

  其三,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科技推广难。在全国范围内,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大受影响。 

  其四,意识落后,阻碍发展。一是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只求肚子圆,不求多赚钱”的落后状况;二是缺乏风险投资意识。三是缺乏竞争意识。发展“特色农业”有赖于地方政府从科普宣传到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引导,脑筋换了,农业才能“新”和“特”。 

  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部分农区交通不发达、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都为中国发展特色农业设置了重重阻碍。 

三、中国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市场化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首要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首先要实现其市场化、多样化,抓准自身的资源优势,瞄准产品的目标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的第一步。“特色农业”之“特色”,就是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搞有区域特色的农业。适应市场所需,是指产品结构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四川“水果之乡”金堂,将万亩良种果林开发为旅游园林区,招来远近市县的游人无数,通过水果丰产和观光旅游双重创利。山东潍坊建立“千里民俗一条线”,开发农村旅游。这些都是立足自身优势,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特色农业”。 

2、产业化、标准化是特色农业开拓市场的必然要求 

  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活力,要对抗国外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第二步。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地区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 

3、知识化、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特色农业技术化,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和市场的信息化,不论对于特色农业中较为传统的水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精品(高优)农业,还是新兴的都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管理都是其活跃于市场的生命线。一方面,一个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产品品质,以技术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业的管理上,都需要知识化、技术化管理。如质量检测、病害预防、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家的政策倾斜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作为我国的幼稚产业,国家政策必须给予倾斜。过去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投入的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是,光有“硬件”没有技术、人才这些“软件”,中国农业仍然无法腾飞。作为农业生态大国的法国,在第一和第二两个发展计划期间,农业投入高达2770多亿法郎,以后逐年增加,法国政府还积极致力于推进农业机械化,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民素质。这些对于我国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特色农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都有借鉴意义。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