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史话
杂粮史话>>历来关于荞麦的文字记述(一)
 

历来关于荞麦的文字记述(一)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2-27   |  阅读次数:3992次

  

  历来关于荞麦的文字记述  
  荞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很久远。早年的古文献中,如《神农书》,《齐民要术·杂说篇》,虽有记载,但可能为后人所伪托。较晚的文献如《备急千金要方》、自居易诗,那是确实可据的,从而可以证明我国在7世纪时,已有荞麦栽培。到了宋代,那就遍及大江南北。到了明、清,自东北至西南,全国无处不有。
  荞麦自古受人重视,主要是由于它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能经济有效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能春播、夏播,秋播,也能冬播。在稻麦收获以后,天旱失收,甚至在秋粮收后,都可插种一熟。也可以同苜蓿,油菜混播。这对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和防灾济荒,都具有很大作用。其次,在用途上,荞麦子粒可作米、面供食用外,叶可含,稿秆可作药,还可充作饲料。
  关于荞麦的栽培技术,如密植,施肥、收获,以及荞麦畏霜,陈种子不宜种等生物学特性,古人也都有记载。
    《神农书·八谷长生篇》(原书久佚,撰人不详)  荞麦生于杏。出于农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
  南北朝后魏·贾思勰(6世纪30年代或稍后)撰《齐民要术·杂说》  凡荞麦。五月耕。经三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地三遍,即三重着子。下两重于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须收刈之。但对梢相答铺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得所。若待上头总黑,半已(以)下黑子尽落矣。
  南北朝梁·顾野王(543)揖《玉篇》(北宋·陈彭年等重修(1013)  荞,居妖切。大戟也。音桥。麦也。
  唐·孙思邈(652)撰《备急干全要方》  荞麦味酸微寒无毒。食之难消。动大热风。其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黄帝云,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之,不过八九顿,作热风,令人眉须落,又还生仍稀少。泾邡以北,多患此疾。

  五代晋·刘煦等(10世纪中)撰《旧唐书.吐蕃列传》,其地气候大寒,不生杭稻。有青  麦,  豆,小麦,荞麦。
  北宋·唐慎徽(11世纪后期)撰《政和政类本草》,金?张存惠重修(1204)《政和政类本草》  荞麦味甘平寒无毒。实肠胃,益气力,久食动风,令人头眩,和猪肉食之患热风,脱人眉须,虽动诸病,犹挫丹石,能炼五脏滓秽。续精神,作饭与丹石人食之良。其饭法可蒸使气馏。于烈日中暴令口开。使舂取人作饭。叶作茹食之下气,利耳目,多食即微泄。烧其穗作灰,淋洗六畜疮并驴马躁蹄。
  宋·朱弁(12世纪30年代或稍后)撰《曲洧旧闻》  荞麦,叶青、花白、茎赤、子黑,根黄,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结实时最畏霜。此时得雨,则于结实尤宜,且不成霜,农家呼为解霜雨。
  宋·陈元舰(13世纪上)撰《岁时广记》占荞麦  琐碎录、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始,乔麦得月而实。
  南宋·赵希鹤(13世纪)撰《调燮类编·粒食》  荞麦过春月不宜食,能发风动气。荞麦多食动风头眩,和猪肉食脱暗发。
  元·王桢(1313)撰《王祯农书·谷谱二》  荞麦赤茎乌粒,种之则易为工力,收之则不妨农时,晚熟故也。农桑辑要云,凡荞麦五月耕地,经二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待霜降收刈。恐其子粒焦落,乃用推镰获之。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然中土南方农家亦种,但晚收磨食,溲作饼饵,以扑面食,饱而有力,实农家居冬之日馔也。
  明·朱橚(1406)撰《救荒本萆》  米谷部、荞麦苗,处处种之,苗高二三尺许,就地科叉生,其茎红色,叶似杏叶而软微艄。开?quot;谆ǎ?崾底鞫?暂簟N陡势剑?院?薅尽?lt;BR>    明·陆容(1494)撰《菽园杂记》  荞麦之荞,胡书无之,本草有之。盖宋人所增耳。通藏中有药石尔雅一卷,乃唐元和间。梅彪所集诸药隐名,以粟、黍、荞、豆、麦为五芽,则此字之来亦久矣。
  明·邝璠(1302或稍后)撰《便名圈纂·种荞麦》  立秋前后漫撒种,即以灰粪盖之。稠密则结实多,稀则结实少。若种迟,恐花经霜不结。
  明·陈嘉谟(1565)撰《本萆蒙荃》  荞麦米,味甘。气平寒无毒,一名乌麦,秋种冬收,曝烈日预令口开。舂熟米堪蒸饭食,亦可磨面,任意充餐。
  明·李时珍(1576)撰《本萆纲目》  荞麦(宋嘉佑年间见之),也叫荍麦(音翘)、乌麦,花荞(吴瑞语)。荞麦之茎弱而翅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芥曰荍,而与麦同名也,俗亦呼为甜荞,以别苦荞。
  明·王圻(16世纪下)撰《三才图会》  麦有大麦、小麦、荞麦,……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然不宜多食。多食动风气,令人昏眩。
  明·何乔远(16世纪末或稍后)撰《闽书·南产》    麦……有荞麦,杆红花白,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
  明·王象晋(1621)撰《群芳谱谷谱》  莽麦,一名荍麦,一名乌麦、一名花荞。茎弱而翘然、易长易收,磨面如麦,故曰养而与麦同名,又名甜荞,以别苦荞也。南北皆有之,立秋前后下种,密种则实多,稀则少。八九月熟。最畏霜。数年来又宜早种,迟则少收。苗高一二尺,茎空而赤,叶绿如乌柏树叶,开?quot;谆ǎ?醴泵埽??浣崾等?猓?矍啵?显蛭诤凇P愿屎?薅荆?灯?碇校?芰冻ξ福?抑椭巫侵托沽。?雇础⑸掀??病F?⒂惺?日咭酥?H羝⑽感槿跽卟灰恕6嗍衬严?V笫欤?罩衅乜?冢?┤∶卓勺鞣梗?ノ?妫??逖怯诼竺妫?比俗骷灞?氨???沼靡怨┏J常?┤艘晕????撸?先说?鞣鄱?常?椭硌蛉馊仁常?还??喽伲?椿既确纾?赏?朴闶场?lt;BR>  叶,作茹食,下气利耳目,多食则微泄,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秸,烧灰淋汁,熬干取碱,蜜调涂烂,蚀恶肉,去魇痣最良。
  明·宋应星(1637)撰《天工开物》   
  乃粒第一卷   
  麦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荞麦实非麦类,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麦工  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地瘦。然记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也。 
  粹精第四卷 
  攻麦  凡大麦则就舂去膜,炊饭而食,为粉者,十无一焉。荞麦则微加舂杵去衣,然后或舂或磨以成粉,而后食之,盖此类之视小麦精粗贵贱,大径庭也。   
  明·戴羲(1640)撰《养余月令》
  四月上艺种  苜蓿,是月取子和荞麦种之,刈荞时,苜蓿生根。
  四月下收采  又宜采藤花、黄豆芽,蜀葵叶。荞麦初出嫩叶,俱可茹食。
  七月艺种  荞麦,宜立秋前后稠密撒种,则结实多,稀则少。
 ?quot;嗽虏夂?amp;nbsp; 中秋无月,蚌无胎,荞麦不实。有月,多兔少鱼。
  清·刘若全(约1664)撰《本草述》   
  荞麦  气味甘干寒无毒。……愚按荞之始终,皆得金气之全者也,故谓其降气,第兹味金合于火,以得生化。故其叶绿而茎赤,且最畏霜,其不禁霜者,金之化原在火也,是其降气宽肠,炼五脏滓秽,而有剩功者此耳。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木之气,然以始终于金者而生化乃得  。固借金中有火以为斡旋也。
  清·陈眉公(?约17世纪后期)编《致富奇书广集》  荞麦,古作荍。立秋前后撒种。密则多收,稀则少收,宜于水早之年。按荞麦在田中,水高则麦高,大早亦不枯。凡遇大早,秧田枯死,急拔去枯秧而种之,后种而先熟,菉豆亦然,但不畏旱,而畏水耳。
  清·蒲松龄(1705)撰《农蚕经》  农经.六月荍麦:荍麦价贱而荒田,非不得已勿多种之。种陈,则出见而死,慎勿误用。其入怀而粘襟不襟者新也。又籴外种,恐非土宜。田多者,年年与菜子夹种,严查地边,以防作蹋,荍去而菜生。二月上粪,锄二遍。荍地耕而种之,则耐旱,不然亦耙一遍。
  清·黄叔璥(1722)撰《台海使槎录》  荞麦种植亦少。婴儿有疾,每用面少许,滚汤冲服立瘥,谓能解饥祛热。间有为饭者,土壤肥沃,不粪种,粪则穗重而伏。种植后,所其自生,不事耘锄,惟享坐获。每亩数倍内地。近年台邑地亩,水冲沙压,土脉渐薄。亦间用粪培养。澹水以南,悉为潮州客庄。治埤蓄泄,灌溉耕褥,颇尽力作。
  清·丁宜曾(1755)撰《农圃便览》
  夏  苜蓿能冼脾胃诸恶热毒。开花时,刈取喂马易肥,夏日取子。和荞麦种之,刈荞麦时,苜蓿生根。
  六月  陈蜀秣,荞麦.虽极干,六月内必晒,若至中伏必蛀。
  中伏  种豆已晚,多不收。得雨速种荞麦,荞麦地耕两遍,止锄一遍亦可。
  秋七月  种荞麦在立秋前,每中亩用种二升。密则实多,稀则实少。种迟则收微。如霜早。割取晒干为菜,或饲牛。
  稷八九分熟便刈,少迟遇风即落,将地种荞麦。
  寒露  刈荞麦。其秸烧灰,淋汁,洗六畜疮,甚效。或熬干取碱,蚀恶肉,去靥痣最良。养麦秸铺床,止臭虫。
  清·张宗法(1760)撰《三农记》
  荞,图经云,叶绿三尖。茎赤梗空。四棱生节。枝生左右,开小红花,四瓣,黄蕊,蔂萝繁密,结实垂悬。稞三棱,嫩青老黑,亦有苍色者。苗之妙异于众禾。在半长苗,半开花,半结于,半收实,至老不衰,失时而获。则孙为祖,祖将生孙,一名荍。方土记名乌麦,一名花麦其形弱而翘易,故曰荞。曰荞者,苗长而花实盛也,磨面如麦,故入麦品也。
  植艺,伏中耕耜土极热,秋后以灰粪和种之,八九月收。春种者六七月收。难据其种之时。惟凭其种之方,沮平之处,食之多令人病。至于西北极寒之方,以荞食为天味极美。可面可糕,可羹可粉。南人以实蒸熟开口,又晒干捣米食。
  本性,荞味甘气寒,实肠益气,苗味酸寒。禁人以湿秸卧病,沥灰汁,入染色,退油腻。炼丝帛,能制半夏麻芋毒。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