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知识
杂粮知识>>青稞史诗(1)
 

青稞史诗(1)

来源:接力出版社  |   作者:阿超   |  发布日期: 2009-11-04   |  阅读次数:3451次

  

  在西藏古老传说里,人是一只神猴与罗刹女的后代。
  传说,观音菩萨为了哺育神猴与罗刹女的后代,从须弥山岩缝间取出了第一粒青稞和其它粮食种子,在雪域广为播种,小猴们吃了谷物后,毛和尾巴渐渐缩短,学会讲话,变成了人––这和进化论里的某些观点也好像不谋而合––也许达尔文正是某位活佛转世。
  缩短猴子尾巴,由猴变人,青稞功不可没,但它似乎对于尾巴已经缩短到极限的人类就无此奇效了。以青稞为主食的藏族人,心血管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极低,也有人归结为青稞的功劳。
  第一眼看到青稞,我觉得它有点野。像野菜、野雉什么的,不太像人工种出来的。也许是它那长长的毛,给我野性难驯的感觉,忍不住就搓了一把来生吃,甜津津,湿濡濡,比小麦香––现代人对家鸡家猪之类已不大提得起胃口,但一说到野味,大概哈拉子会加速分泌。野生动物大多受到保护,想吃也不易。野菜在超市里不难觅见,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非难事,而青稞糌粑,不到藏区的人,大概就不易受用得到。
  仔细想来,除了它的模样,我认为青稞野的成份多的理由是,一不用化肥,二不用杀虫剂,三则青稞生长缓慢,一年一熟,比起那种一年两三熟的水稻真可谓慢功出细活––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青藏高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想必青稞吸收了更多的日月精华。
  科学资料表明,青稞的蛋白质含量为13.64,脂肪为3.33,碳水化合物为66.23,为同类粮食作物中之翘楚。
  看着青稞的长毛,我又不禁联想,青藏高原与长毛是颇有缘分的。卧雪而眠的牦牛不用说,可以挤奶的阿里藏山羊,也是身披长袍,藏语叫阿布索的哈巴狗––过去是寺院里驱魔避邪的圣犬,其雄犬一度成为达赖喇嘛的护卫犬,由于长着一身丝绒般拖地长毛,早已跻身于世界名狗之列;当然,还有“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的康巴汉子,总爱把长发编成一股葱油大辫,缠上红缨、黑缨,盘在头顶上,套着几个银的、玉的,或者象牙的大搬指,好不英武潇洒。他们的轮廓多是鲜明的,年轻的时候多有一种清刚不羁的神气,在八廓街转经的人流中,你一眼便能分辨出来。君不闻安多的马,卫藏的宗教,康区的人。民间有谚语曰:“男不入川,女不进藏。”何以故?许多女孩子,就是被这些康巴汉子迷得神魂颠倒,乐不思归……
  康巴汉子喜歌善舞,揣一壶青稞酒,浪迹天涯。康巴人头脑精明,拉萨八廓街不少成功的商人都是康巴人。我认为,康巴汉子剽悍的身躯和精明的头脑是和青稞糌粑、青稞酒、牦牛肉有关系的––有外国科学家研究说日本人在某些领域的研究驾轻就熟,就是因为经常吃鱼和大米的缘故。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我没有兴趣考究,但对于进藏的女孩子,我奉劝你们最好有个心理准备,一不留神,得在那里做现代文成公主,顿顿喝酥油茶,天天吃青稞糌粑。
  青稞,由于十分适应青藏高原寒冷干燥的气候,成为高原农作物中的佼佼者。从藏东的林区,到阿里高原,都可以看到它长毛的身影。成熟季节,展眼望去,河谷里、坝子上像倾泻了成千上万桶酥油,凝成了大片大片的奶酪,风动处,只见一层灰白的雾在田野上簌簌颤动,那是青稞长长的芒,抚摸着空气,抚慰着一年企盼的眼睛。
  打青稞的时节到来了。
  驴鸣,马嘶。田野里到处是收割青稞的身影。头上有汗,嘴里有青稞的芬芳,甜津津的,一直甜到心底,又升上来,脸上袅袅地漾出了笑容。
  到处是歌声,到处是青稞酒的香气。
  风里,有声音,有气味,有经幡飘动的祀祷,有六字真言的祝福,也有神猴伶俐的笑意。
  在那雪山皑皑的灵地上,无数的神灵赶来享祭,喝醉了,醺醺然在云端上蹒跚,埋头大睡,云彩也被压低了,飘不动,在半山腰盹着,盹着,醒不过来……
我在安多藏区的辖曼看过炒青稞:先烧起烘烘的牛粪火,在灶上驾一口大铁锅,倾入洗净的细河砂,待砂子炒热后,再把青稞粒倾入,反复搅拌,待七八成熟,将砂子筛尽,剩下便是炒得香喷喷脆崩崩的青稞,有点像爆米花,这时,再放入石磨中,研成细细粉末,就是糌粑粉了。
  炒青稞,掌握火候是关键,火太大,易焦。火不够,不香。
  什么都得讲究“恰好”两个字。
  到藏区,不学会吃糌粑是不行的。其法以小碗中置糌粑粉,冲进酡茶或酥油茶,加一小坨酥油,一把曲拉(奶渣),然后用手一边旋转,一边搅和(内行人不会将一星半点糌粑撒漏在地上),动作颇为流畅自如,更像一种艺术。最后把糌粑撮成一团,塞入口里。
  可以蘸辣椒酱,也可以送泡菜。可以加糖,也可以什么都不加,白吃。
  我曾因囊中羞涩,朋友赠我一袋糌粑,吃了半个月,头皮都发腻,想出一些花招:加糖,加速食咖啡,像包饺子一样把烤土豆包在里面做馅。由此想到许多传统食品,被外地人加以改革,有时弄得非驴非马,但也有歪打正着,弄出个好品种来的。
  糌粑和茶叶一样,新磨的糌粑要比久放的糌粑香。磨糌粑一次不会磨太多,够一家人近期的口粮,足矣。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