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山西省优质小杂粮产业开发工作会议
 

山西省优质小杂粮产业开发工作会议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2-07   |  阅读次数:6749次

     山西省优质小杂粮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于2003年9月7日在大寨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同志介绍了大寨的经济发展及杂粮生产情况,省农业厅厅长杨文宪同志就如何加快建设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全国著名小杂粮专家、省农科院林汝法研究员作了专题讲座,晋中、忻州及檀山皇小米发展有限公司等介绍他们开发杂粮产业的经验。与会人员还参观了11个市地以及100多个加工企业的400多种杂粮及加工产品展览。与会代表1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就会议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一、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的主要成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省委、省政府从市场需求和发挥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出发,把小杂粮确立为我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总产量约250万吨。其中,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等品种居全国前列。2000年,全省谷子种植面积415.3万亩、总产量51.0万吨,仅次于河北省,居全国第二位;荞麦面积35.4万亩,总产量2.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燕麦面积·118.8万亩、总产量3.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马铃薯面积482.8万亩、产量352.1万吨,面积居全国第五位。据测算,全省小杂粮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12.5%,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达到113元。在一些主产区,杂粮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的主要特点

  一是不同类型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初步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开始形成。马铃薯、谷子、荞麦、燕麦、杂豆5种主要小杂粮的生产基地都具有一定规模,并开始由零星分散转向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朔城、平鲁、左云、天镇、阳高、浑源等15个县(区)。谷子面积超过6万亩的有沁县、武乡、汾阳、陵川、壶关等10个县(区),汾阳还获得中国优质小米之乡称号; 同时,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基地、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灵丘的苦荞和寿阳、和顺、平鲁的甜荞基地也渐成规模。兴县大明绿豆、右玉燕麦在10万亩以上,宁武蚕豆、寿阳荞麦达5万多亩,寿阳还被中国农垦进出口总公司指定为出口荞麦生产基地。
  二是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小杂粮加工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全省已有大中型小杂粮加工企业80多个,年加工能力近5万吨。以生产马铃薯淀粉为主的五寨雪龙公司、朔州嘉利淀粉有限公司等,加工转化马铃薯占当地生产量的60%以上; 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檀山皇小米发展有限公司、陵川阿珍集团、汾州香食品总厂、绿原米业有限公司等小米加工企业,加工转化小米占到当地生产量的50%; 山阴燕麦片厂、大同荣康粮油精品公司、灵丘苦荞茶加工厂、寿阳泰元双农等荞麦、燕麦制品加工厂:年加工转化量占到当地生产量的70%以上。在加工品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有所提高,产品结构、包装水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精深加工产品发展较快,包装材料、规格趋于多样化、高档化。
  三是杂粮名牌产品众多,畅销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创出了一批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了我省小杂粮的知名度。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等小米,大同新荣区的精制燕麦粉,五寨马铃薯淀粉及淀粉制品,平鲁、灵丘、寿阳的荞麦等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同时,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小杂粮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全省已有70多个杂粮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最多的长治市达到40个。声品知名度和质量的提高,又大大促进了产品销售。近几年,全省小杂粮年均外销量达到20多万吨, 占到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俄罗斯、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3万吨,创汇1000多万美元。
  四是东西两山小杂粮种相对集中,优势生产区域已具雏形。东西两山的武乡、沁县、广灵、左云、宁武、静乐、兴县等34个县(区),地处高寒冷凉地带,是多种小杂粮的集中产区和适宜产区。目前,34个县(区)小杂粮种植面积约900万亩、总产量80多万吨,分别占全省小杂粮总面积、总产量的47.2%和42.7%,其中马铃薯、谷子、荞麦、燕麦、杂豆等5种主要杂粮面积640.4万亩、总产66.7万吨,分别占全省5种作物总面积、总产量的58.5%和67%,成为我省小杂粮的优势生产区域。近年来,区域内还配套建设了一批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培育了一批销售小杂粮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小杂粮钓产业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目前,该区域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达到187元,高于全省平均冰平74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

  三、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水果、蔬菜等其它优势产业比较还显得滞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四低”。—是种植分散,生产水平不稳定,单产偏低。荞麦是我省小杂粮出口的大宗作物,但种植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7个主产县中,面积最大的寿阳县不到10万亩,最少的仅有2万亩。2002年全省马铃薯平均亩产82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9公斤;谷子、荞麦、燕麦平均亩产分别只有125公斤、74公斤和48公斤,远远低于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壶关、襄垣等东山地区旱地谷子平均亩产达250公斤,而兴县、柳林等西山地区不足100公斤。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专用品种缺乏,优质率偏低。比如,马铃薯品种多为高产中晚熟品种,缺乏食品加工、全粉加工和早熟菜用型品种。大豆品种中油脂含量高或蛋白质、油脂含量"双高”的品种几乎是空白。荞麦、燕麦、杂豆大多数还是农家品种。三是加工、包装水平落后,产业链条短,效益偏低。目前,我省小杂粮加工量只占到生产量的10%左右,精深加工仅占到2%,杂粮大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出售。马铃薯的加工率虽然高于小杂粮,达到了2.0%,但产品仍是以粉条、粉皮等粗淀粉产品为主,市场需求量大的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等深加工产品比例很小。在我省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小米以品牌包装销售的占不到1/5,而且仅仅做到了小塑料袋和免淘洗,真空包装和一次用量包装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由于加工、包装水平跟不上,产后增值少,导致小杂粮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四是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够,商品率偏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中介组织作为衔接和纽带,没有形成固定的生产基地,杂粮销路很不稳定。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没有中介组织参与,零碎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开放的大市场对接起来。 目前,我省杂粮的商品率只有10%,消费市场除传统的北方地区外,进入南方地区和出口国外甚少,与"杂粮王国”的称号极不相称。

  四、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小杂粮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小杂粮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小杂粮营养价值较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种营养成分。当前,人们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保健等功能倍受消费者青睐。从国际市场看,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量的增加,小杂粮出口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全国出口小杂粮87万吨,创汇1.5亿美元,占到粮食出口额的1/3以上。以荞麦为例,日本年消费11.’6万吨,本国仅能生产2.1万吨,2001年从内蒙、陕西、山西等地进口荞麦8.8万吨,价格高达600美元/吨。每出口1吨小杂粮相当于出口2.5—4吨大宗粮食作物。从国内市场看,根据中国食物发展规划,每人每年需14公斤杂粮,全国小杂粮总需求量为1820万吨,,缺口4‘00—800万吨,优质小杂粮产品供不应求。第二,国际市场小杂粮售价较高。由于小杂粮贸易量小,而且短期内单产低而不稳,又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生产成本较高,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因际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市场。据有关资料,国际市场小杂粮的价格高出国内市场价格的8—15倍,如小米国内价格为2.6元/公斤,而同期意大利市场售价却高达41.6—43.8元;花芸豆国内市场售价仅为4—5元/公斤,而意大利市场售价近50元,日本市场售价达100元。由此可以看出,广杂粮在农产品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发展小杂粮的外部环境条件较好。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杂粮主产省区都在捕捉国际市场信息,通过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来加快小杂粮产业的开发,小杂粮的良种推广、加工水平、市场营销将会上到一个新水平。 由省计委牵头制定并即将出台的《山西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也把小杂粮作为重要内容,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做大做强我省的小杂粮产业创造好的条件。我省的小杂粮生产区域大多远离城市、工矿区和交通干道,水体、土壤和空气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生产中又极少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营养、安全的无公害食品,如果能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加工、包装水平,完全有可能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

  五、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优势和提高质量为中心,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优化品种结构,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完善小杂粮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与检验监测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杂粮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批标准化的小杂粮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大幅度提高小杂粮优质率、加工率、商品率。到2010年,项目区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亩、总产量168万吨、亩产140公斤,小杂粮优质率、加工率、商品率分别达到90%、85%和60%;农民人均小杂粮纯收入达到441元。为实观上述奋斗目标。

  六、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的要重点工作

  1、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努力改善小杂粮品质,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是建设东西两山小杂粮产业区的先导措施。针对我省小杂粮品种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科研、教学、·推广部门要积极调整引种、育种方向,尽快引进、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近两年在生产上表现较好的品种进行认真筛选,相对成熟的要加快示范、推广。今后,马铃薯重点是发展早熟菜用品种及淀粉含量高、商品性好、适合加工淀粉、全粉、食品的专用品种。谷子在搞好优质黄小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发展富含微量元素的黑小米、高硒谷、鸟饲料谷等不同用途的新品种。要加快省小宗粮豆作物繁育中心、省马铃薯繁育中心的建设进度,联合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组成攻关组,尽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小杂粮新品种。同时要加快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要十分重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市地、县的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新品种繁育和品种退化的问题。结合新品种的推广,种子部门要配套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并实行统一包衣,统一供种,不能让农民使用自留种。为加快小杂粮新品种的推广,要借鉴国家对高油大豆、优质专用小麦实行种子补贴的办法,对种植小杂粮新品种的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当前,谷子以晋谷21号、28号、29号为主;马铃薯以低代脱毒专用型品种为主,如津引1号、8号、早大白、克新系列等;荞麦重点发展晋荞I号、2号,榆荞1号、川荞1号等;燕麦重点发展品14、15号和加拿大、法国大粒燕麦等;杂豆重点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如大明绿豆、大粒红、白豇豆、黑豆、美国红小豆、英国红芸豆等。到2005年,力争使小杂粮优种覆盖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要研究良种法的配套措施,在改善品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名牌产品。要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战略原则,扶持一批杂粮加工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建设不能搞重复建设,不能遍地开花,重点是对现有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在企业的体系机制改革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要争取有更多的杂粮加工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百龙工程”。围绕小杂粮原料生产基地,省里将择优扶持建设几个杂粮加工优势型龙头企业和一批杂粮加工潜力型龙头企业,带动全省杂粮加工上规模、上水平。要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小杂粮精深加工产品。据有关资料,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可增值30%,全粉可增值4倍,速冻薯条可增值5.5倍,吸水树酯可增值8倍。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田于缺乏高淀粉品种,生产成本较高,加之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较低,不提倡再上新项目;马铃薯全粉市场需求较大,但加工专用品种缺乏,原料供应没有保证,不能再盲目上马: 马铃薯食品加工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要慎重发展。小米要改变单一的原料型粗加工产品,积极发展以小米为主要原料的米粉、饮料、澎化食品等。杂豆、荞麦、燕麦等要开发豆沙、挂面、醋、复合型麦片粥等方便食品和深加工产品。寿阳泰元双农公司开发苦荞黄酮等系列深加工产品,80%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是我省外向型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的典范,值得各地学习。要不断改进产品的包装,发展真空、小剂量包装。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或松散型的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补贴的做法,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的质量认证,发展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到2010年,全省小杂粮系列产品加工率达到6O%,转化原料96万吨,产值达到28.8亿元,比现在翻一番。
  3、搞好营销,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高度重视小杂粮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拓展流通渠道:要通过参加和举办各种展销会、博览会等形式,提高我省小杂粮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探索订单农业、产销直挂、连锁经营、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千方百计促进杂粮的销售。农民经纪人是活跃在杂粮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销售的鲜薯中70%都是通过他们销售的。因此,各地要积极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反馈市场信息、开拓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调整小杂粮出口贸易结构,实现出口品种和出口地区的多元化。在继续保持荞麦、红小豆出口优势的同时,重点抓好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较好的芸豆、蚕豆等优质杂豆的出口,进一步扩大小米、燕麦等小杂粮的出口。国内在稳定北方市场的同时,重点是开拓南方市场。国外在继续巩固东南亚、韩国、 日本、香港等传统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同时,大力开拓欧洲、美国及中东地区等新型国际市场。三是建立小杂粮行业协会及其他专业经济合乍组织。行业协会在组织生产、协调价格、提供服务,尤其是在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小杂粮作为我省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行业协会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这方面,各地都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晋中市的杂粮协会、吕粱地区的农民经纪人协会等。沁县针对小米品牌杂乱;竟相降侨销售的问题,成立了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统一品牌,统一价格,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各地借鉴学习。四是搞好产销衔接,引导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其它中分组织建立生产基地或签订购销合同,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五是申请有关扶持政策。我国对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出口退税以及组织出国参展、产品质量认证方面的补助等,小杂粮加工企业要用足用好这些优惠政策,扩大小杂杂粮产品的出口。
  4、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为小杂粮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质量标准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国内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 目前, 国家关于小杂粮产品的质量标准制定的还很少,而我省小杂粮稀特品种较多,如果能够制定和出台一些品种质量标准,很可能成为国家制定相关质量标准的依据或上升为国家标准,甚至填补国际空白。因此,要加快引用、制定和出台优质小杂粮特别是专用品种的质量标准,逐步改变我省小杂粮声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局面。同时,要引导企业和农民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津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小杂粮商品生产基地, 出口基地要严格按照进口国的标准生产。到2010年,全省要力争制定出台l0个以上的小杂粮质量标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的面积达到17.5万亩,建设15个标准化技术示范园,建成优质专用高标准小杂粮生产基地800万亩,辐射带动项目区1200万亩。同时,要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产地品牌保护。严禁在项目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禁建设污染型企业和人为破坏生态伪行为;按照有关法律程序注册商标,严厉打击盗用产地品牌的行为。在市场信息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方面,重点建设6个产地小杂粮批发集散市场,配置电子显示屏、电子秤等现代交易设施,提高交易水平。要扩建小杂粮技术信息平台,逐步将网络扩展延伸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示范园区及重点乡镇,有条件的还要扩展到种植大户。各级农业部门要把项目区建设同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围绕小杂粮产业开发兴办经济实体,支持和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5、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是全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厅里由种植业处牵头,各业务站参加,要按照一个品种一个品种研究突破的思路,在前一段开展马铃薯调研的基础上,下半年重点开展好谷子、荞麦、燕麦等作物的凋研,摸清现状,找准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吸收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的专家、科技人员组建小杂粮专家顾问组,提出促进小杂粮产业发展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关市地、县要切实提高认识,把项目区建设作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切实抓好项目的落实。要按照全省小杂粮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建设规划和具体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在深入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当地的主导产品,决不能脱离资源条件发展不适宜的品种,吏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盲目追求新奇特。在搞好规划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和落实资金,在逐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民、企业、金融组织等千方百计增加对小杂粮产业的投入,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搞好资源重组,项目整合,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有关涉农部门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区的建设,切实把小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