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山西杂粮走出深巷求发展
 

山西杂粮走出深巷求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晋农   |  发布日期: 2007-09-30   |  阅读次数:3559次

  

  山西素有“杂粮王国”之称,以谷子、糜黍、杂豆为主的杂粮是山西省的优势作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沁州黄”、“汾州香”小米等产品驰名中外。近年来,山西大力推进东西两山杂粮产业区建设,在推进区域布局、提高品质和单产、开发新产品、树立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为953.57万亩,总产量为96.29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6.1%和10.1%。杂粮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4%和9.0%。单产为111公斤/亩。2007年杂粮长势喜人,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山西杂粮生产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据统计,2006年全省谷子面积324.81万亩,居全国第1位;产量38.19万吨,居全国第2位。高粱面积57.83万亩,产量11.2万吨,均居全国第6位。燕麦、糜黍、荞麦、杂豆生产也居全国前列。山西杂粮加工转化的研究、开发处于全国前列,而且获奖品牌多,认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品种、数量多。据统计,全省共有113个杂粮产品通过绿色认证,占全省农产品认证总数的31%。

  山西省杂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优质品种推广速度慢,效益不高。杂粮主产区农民的经济基础差,科技能力不强,生产环节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杂粮生产雨养农业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不仅单产低,种植效益不高,而且杂粮原产品的质量和整齐度也很难做到标准如一,出口比重也不大。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虽然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有的企业没有销售人才,缺乏营销资本;有的机制不活,长期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品雷同、品牌过多过滥,恶意竞争;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够,原料生产基地难落实。三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对杂粮研究、关注、投入不够,因而杂粮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偏低。目前,主要还是以原粮或原粮经传统的手工或简单的机械操作,脱皮、脱壳、辗磨、压制而成的米(仁)、面上市,产品粗糙,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山西杂粮要做出优势,必须狠抓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要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和落实杂粮的项目资金,形成政府引导补助、企业返还预付,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省级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在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新技术培训、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认证、龙头企业扶持、营销市场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投资。

  2.加强基地建设,发挥规模效益。要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广模式化、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严格质量检测、监测。要广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扩大优种的覆盖率,要突出名优稀特,为产业开发储备资源。要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商品生产意识。扶持农民专业协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要加大“三品”认证和扶持。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搞好区域规划,抓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山西省正在编制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其中杂粮为主要作物之一。2007年选择了沁县、汾阳2个县为优质谷子示范基地县,每个县省级投资200万元,用于谷子新品种试验示范田、高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谷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补助等。2008年将继续增加示范基地。

  4.扶持龙头企业。要从资金、工商、税务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一是组织开展公益广告,二是引导农业部门和企业建基地、连农户,三是为企业提供无息、低息、贴息等信贷支持,尤其是对订单农业的原料收购资金给予扶持,四是培植杂粮领军企业,支持开展技术改造,开发精深加工品。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