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小杂粮的生产现状及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2-01
| 阅读次数:4032次
1 小杂粮的开发前景
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品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小杂粮以其较高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和特殊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发展小杂粮生产,并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杂粮产品开发列入全县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走产业路,打绿色牌”的开发战略,将杂粮开发确定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
我国杂粮作物的生产在世界杂粮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谷子面积和总产均占第一位,糜子、荞麦面积和总产占第二位,荞麦的出口量占第一位。全国杂粮的重点在三北,而我县又是甘肃省杂粮主产区。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在35万亩左右,产量约3万吨,主要品种有扁豆、豌豆、香糜、凉谷、莜麦、荞麦等。其次会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无工业污染及水源污染,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因此保证了杂粮的品质绿色化,目前已有两个种类(凉谷米和荞麦粉)取得国家A级绿色证书认证。
2 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杂粮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但长期以来,小杂粮由于受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生产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比较缓慢,与产业化开发相距甚远。目前生产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新品种引进、选育滞后,种植的品种大多为本地品种,且同一品种多年种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不高,品质较差。
2.2 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够,即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导致科技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2.3 生产规模小,主要是深加工能力不足,流通销售不畅,制约了种植规模的扩大。
因此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应总结丰产栽培经验,大力推广小杂粮丰产栽培技术。
3 丰产栽培技术
3.1 选好地块,适时播种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的地块如梯田、沟坝地、川塬地,杜绝生茬和对口茬。播前应深耕晒垡,早耕多耕进行蓄水保墒,创造一个土细、地平、水分适宜的耕作层,有利于幼苗的生长。糜谷的适宜播期一般是谷雨至立夏;扁豆是最能忍耐低温的作物之一,早春的低温有利于扁豆通过春化阶段,使后期发育正常,在早春地表解冻10厘米左右时即可播种。豌豆适宜播种期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
3.2 选用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不仅是获取丰产稳产的关键,也是生产优质杂粮的基础。适宜我县种植的谷子品种有:陇谷5号、7号、8号等,平均亩产量230千克左右,若水肥适宜则产量高达500千克。糜子应选用早熟丰产品种陇糜4号、5号、6号等,荞麦选用平荞2号,北海道荞麦等,传统栽培品种有甜苦荞。早熟豌豆品种有中豌4号、多拉夫等,晚熟豌豆品种有新品系20-45、8711-2、定豌1号等。
3.3 科学施肥,精细管理
种植小杂粮的地块,要求农肥化肥一次施足,做到氮、磷、钾配施。一般应施农家肥3000--3500千克/亩,纯氮10千克/亩,五氧化二磷5千克/亩,氧化钾4千克/亩。一般氮磷比豆类为1:1.50,糜谷为1:0.50,荞麦为1:0.75。同时在谷子、糜子和荞麦生长期间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肥,以促进籽粒饱满。
3.4 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据报道,谷子采用地膜覆盖种植较露地栽培可提高产量100千克/亩,增产25%--30%,结合我县实际,应在谷子上重点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注意合理灌水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栽培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