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发展杂粮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杂粮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粮食作物技术处办公室  |   作者:粮食作物技术处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05-10-27   |  阅读次数:2896次

     为研讨特色杂粮在粮食安全、农产品贸易、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开发水平,促进特色杂粮产业发展,全国农技中心于10月8~9日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特色杂粮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来自20个省(区、市)农业推广、科研、管理和企业部门的代表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派员出席,青岛市农委孙念梅副主任致词,李立秋副主任作了重要讲话。研讨会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与会代表围绕“发展特色杂粮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一、发展杂粮生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
  会议认为,我国粮食供求即使在丰收年份也是一个紧平衡状态,发展粮食生产是我们农业系统长期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主要原因:一是耕地面积减少。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953万亩,2004年又减少1400万亩。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国中低产田占72%,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三是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缺口已接近5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杂粮等粮食主产区。四是耕地质量下降。近年来,耕地荒漠化、耕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下降等现象明显。五是科技支撑有待加强。多数地方对基层农技推广支持不力,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六是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我国粮食需求每年以80-100亿斤的速度刚性增长。
  我国杂粮的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17%和12%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海拔较高、水肥条件不高的地方,对当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至关重要,发展这些地方的杂粮生产是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工作。
  二、我国有杂粮生产优势
  会议认为,我国特色杂粮(指小杂粮和薯类的统称)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2003年全国杂粮总面积为2.63亿亩、总产量为5233万吨,分别占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7.6%和12.1%。其中小杂粮1.4亿亩左右,产量约2000万吨;甘薯和马铃薯1.2亿多亩,产量3200多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小杂粮包括粟类(如谷子、糜子等)、麦类(如大麦、燕麦、青稞等)、小豆类(如绿豆、红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和荞麦类(甜荞、苦荞)等上百种,我国谷子的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2位,蚕豆占世界产量的1/2,绿豆、小豆占世界产量的1/3。近年来,我国小杂粮出口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出口量和创汇额由54.29万吨和2.15亿美元分别增长到128.39万吨和3.81亿美元,2004年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48.4%和22.6%。2004年全国出口粮食590.62万吨、创汇13.04亿美元,其中小杂粮分别占粮食出口总量的21.74%和29.22%。
  据专家分析,发展杂粮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而且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我国发展杂粮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我国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品种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生产优势。二是品质优势。杂粮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属于医食同源产品。三是质量优势。我国小杂粮大多产于自然生态地区,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等一般都能达到无公害甚至有机食品的要求,出口基地更是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四是价格优势。我国小杂粮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力较强。
  三、加强扶持引导,发展杂粮产业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我国杂粮产业应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山西省将小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抓,探索了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值得同类地区借鉴。二是建立基地,发展支柱产业。各地应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扶持建立外向型杂粮基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三是改善品种,强化技术服务。小杂粮生产以自留种为主,品种混杂,生产粗放,产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杂粮产业发展。各地应加强品种改良和良种良法配套,强化技术推广服务,提高杂粮科技附加值。四是加工增值,打造品牌产品。我国虽然是杂粮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杂粮加工产品并不多,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要积极发展杂粮的初深加工,发挥品质优势,开发系列产品。同时,树立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将品牌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五是加强联合,搞好产销衔接。发展杂粮产业,应建立多部门、多行业联合的经济技术协作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做好产销衔接、优势互补,促进杂粮产业化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农技推广总站通过创建协会、培植特色、打造品牌,探索出一条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国农技中心应牵头组建协作组,联合各方发展杂粮产业。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