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作者:曹开蔚 | 发布日期:
2005-10-27
| 阅读次数:5373次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有特种用途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的总称。江西小杂粮有:禾谷类的谷子、高梁、大(米)麦、荞麦和其它禾谷类,豆类的绿豆、豌豆、蚕豆、小豆、饭豆和其它豆类等。随着我国粮食总体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均口粮消费数量的下降,粮食生产与消费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革,人们膳食目标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和保健。小杂粮由于独特风味和营养保健功能,又重新被人们关注。小杂粮与大宗粮食品种比价格高、销路好,应引起农技推广部门足够的重视。
一、江西省小杂粮生产现状
江西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占粮食种植面积90%左右。旱粮中又以薯类和大豆比例较大,小杂粮只占较小比例。以1999年、2000年两年为例,小杂粮种植面积150万亩,总产11.7万吨,分别占粮食播面积和总产的3%、0.7%。
(一)小杂粮作物种植与分布情况
黄粟:历史上为鄱阳湖以东的波阳、乐平、东乡、都昌等县大面积种植。一般为旱地种植或作为旱作物接茬作物,利用它耐旱特性,节约用水增加口粮。群众中有"只见南山干死竹,不见地里干死粟"的说法。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1956年,种植94.1万亩。七十年代水利条件改善后,种植面积大为缩减。1983年只有4.5万亩,并进一步减至现在的3500-4000亩。
荞麦:在丘陵山区历来有种植习惯。一般为稻、豆薯等秋播过期后的补种秋粮,春花生收后也可播一季荞麦,可消除秋闲田增加粮食,并可作为秋季蜜源作物,亩产蜜4-6公斤,而且在抗灾救灾中发挥独特作用。荞麦在历史上面积一直较大,1972年的83.4万亩是最大种植年。之后逐步减少,现在有4万亩左右。
大(米)麦:在沿河、滨湖地区是传统作物,主要利用它耐瘠、耐旱、耐迟播,且比小麦早熟半个月的特点,与豆-稻、豆-芝、双季稻、豆-薯等配置,成为三熟制中冬季作物。大(米)麦曾在小杂粮中占大头,1947年291.7万亩,现在每年种植4万亩左右。
高梁:有食用、糖用、兼用、饲用和帚用等几类,多属前三类。主要利用旱地、高排水田和水源不足秋闲田种植,1960年曾达9万亩,现在为2万亩。
绿豆:几乎遍布每个县乡,多种植于跑水跑肥的漏砂旱地,是我省人民十分喜爱作物之一。2000年种植18.6万亩,比八十年代扩大了一倍。
红小豆:与绿豆种植情况相似,但面积比绿豆小。
饭豆:各地零星种植,以赣西各县为多。
蚕豌豆:既作杂粮,又作蔬菜,还作绿肥用。豌豆多种于旱地,但近年扩大的菜用豌豆多种于水田;蚕豆在稻田和旱地都有种植,在冬种作物中,占有一定位置。由于它具有用途广泛,适应性广,争地矛盾少的优点。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较快,2000年豌蚕豆分别是1985年种植面积的6.64倍、2.65倍,现在是小杂粮的主体,占70%以上。
小杂豆中的白玉豆值得一提。它营养丰富,干豆浸胀可炒菜或打汤,非常可口。主要分布在赣东丘陵山地,很有开发潜力。
各种小杂粮虽然面积小,总产量较少。在粮食困难年份和粮食统购统销时期和市场经济发育初期,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它有独特风味一直为我省农民群众利用,它的利用价值不可替代。在市场经济逐步形成的今天,面积逐步扩大。
(二)江西小杂粮种植变化历程
江西小杂粮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上升发展,大幅度缩减、停滞与恢复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49-1956年)
1949年江西小杂粮种植面积150万亩,总产6万吨。新中国建立之后,小杂粮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1965年达565万亩,总产达26万吨,分别增加277%、433%。该阶段,以大麦、小米、荞麦为主,占70%左右。
2.面积总产缩减阶段(1957-1980年)
1956年是全省小杂粮面积总产最大的一年,从1957年开始至1980年持续缩减。1964年和1971年曾较上一年种植面积扩大46.7%、59%,但经过1966-1970年、1972-1975年和1979-1981年三次快速下滑,小杂粮种植面积减少至65万亩左右,总产量只有4万吨,分别比1956年下降88%、84%。这个阶段中大麦、黄粟、荞麦大幅度减少,其中大麦、黄粟在1975年以前大幅缩减,荞麦在1975年以后大幅缩减。小杂粮结构也发生变化,至1980年禾谷类和豆类小杂粮各占50%左右。
3.停滞阶段(1981-1986年)
1981年至1986年小杂粮种植为65万亩左右,其中1986年种植面积为历史最低年份。在这个阶段谷类杂粮在小幅减少,豆类杂粮有所扩大,占小杂粮种植比例上升至60%左右。
4.恢复发展阶段(1987年-现在)
1987年以后,我省小杂粮又进入一个黄金发展阶段,面积、单产、总产同步增长。1999年与1986年比,面积与总产分别增长137%、256.7%。在面积扩大较大作物中有豌豆、蚕豆、绿豆,分别增长5.23倍、1.71倍、0.98倍。黄粟面积进一步减少,由2.8万亩减少为4000亩左右,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变化不大。由于豆类小杂粮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使之占小杂粮比例从60%上升至88%。
二、近十几年来江西省小杂粮方面所做的工作
小杂粮种植在我省虽占很小比重,工作力度小,投入经费和精力也远不如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但十多年以来,全省农技推广和科研机构还是做出了一定成绩。
(一)完成小杂粮品种收集和整理
从1981年开始,历时3-5年时间,由省农科院旱作所、九江、吉安、抚州市农科所等单位承担小杂粮品种收集和整理工作。他们依靠各地农技推广机构的配合,先是生产考查、研究地方志、采访农户,后进行品种收集并比较分析品种特性特征,完成了品种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江西地方品种,大麦51份,高梁70份,黄粟45份,荞麦54份,绿豆48份,豌豆3份,小豆30多份。这些丰富地地方品种,包括了品质优良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九江苦荞和广丰细花绿豆、万载小红豆等出口品种资源。
(二)研究与利用品种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
在收集整理农家品种工作后,我省开始了小杂粮品种选育工作。现有一个品种通过全国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一个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们分别是九江苦荞和赣大麦1号。
九江苦荞由吉安市农科所从农家品种资源中收集,通过从混合群体中筛选优良单株繁殖选育而成。1984-1986年推荐全国荞麦良种区试,为各品种之首,之后1987-1989年品种区域试验全国统一对照品种,仍为第一位,(1990-1992年暂停区试)1993-1996年继续在全国区试中表现出众。2000年九江苦荞经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由我省提供原种,九江苦荞在四川、贵州、山西、云南、湖南等省累计推广300多万亩,增收7422万公斤,取得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
赣大麦1号是江西省农科院旱作所1987年用Lima黑大麦与舟麦2号杂交后代筛选,1993年稳定的黑大麦品种。2000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年全省示范1000亩,平均亩产160-251公斤,具有高产、稳定和品质独特的优点。
与此同时,我省在品种资源化学分析研究上也做了一定有益的工作:
1.九江苦荞。送样至北京市粮科所分析,结果表明九江苦荞营养保健价值极高。九江苦荞外层、中层和内层粉中芦丁含量分别达5.23-7.43%、3.10-4.13%、0.47-0.975%,维生素B1、钙、铁、锌、铜、硒含量也十分丰富。
2.赣大麦1号。经江西农业大学检测,粗蛋白、粗纤维、维生素B2与普通黄皮大麦比高2.85%、13.18%和34.07%,硒、铁、锌和铜分别高32.5%、25.8%、45.1%和13.1%。赣大麦1号可生产优质黑啤,且具有广阔开发前景,在国内迄今为止仅有的一个品种。
3.豌豆麦。该品系是江西省旱作所用豌豆与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经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分析,豌豆麦含有∝淀粉酶抑制剂,有很好的降血糖的功能。
这些工作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作好了准备。
(三)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除上面介绍两品种外,我省引进和推广的优良品种八十年代主要有:绿豆 中绿1号;大麦 舟麦2号、早熟3号、盐湖矮早3号;蚕豆 浙江大坂蚕豆、浙江慈溪大白蚕。九十年代有:大麦 湘裸麦1号;高梁 湘两优糯梁1号;豌豆 中豌4号、6号;蚕豆 启豆2号、利丰1号、利丰2号;绿豆 中绿2号。
在推广的配套栽培技术中有: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清沟排渍。八十年代的重点是大麦,九十年代重点是豌豆和蚕豆。
通过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为小杂粮面积恢复和总产上台阶起了重要作用。
三、小杂粮在产业结构中意义和江西省小杂粮发展对策
(一)小杂粮在产业结构中意义
小杂粮在粮食作物中虽属小宗作物,但它从食用到防病治病,从自然资源利用到养地增产,从食品加工到外贸出口,与其它作物比具有不可代替的优点。
1.小杂粮营养丰富,既是传统口粮,又具有良好保健功能。
小杂粮含有各种营养成份,既是传统口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它作为重要医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资源,有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现代文明病"作用,在人民生活较大提高和膳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具有并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绿豆是粮、菜、药兼用作物,具有清热解暑、利水消肿、润喉止渴、明目降压、清胆降胃、止泻痢等功效,被誉为粮中的"绿色珍?quot;、"食中要物"。
--荞麦:富含生物类黄酮及丰富矿质营养和维生素,可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防治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引起的脑出血、治青光眼、高血压,对脂肪肝有明显促进恢复作用,此外还有治疗糖尿病及其引起视网膜炎及羊毛病效果,是"美容、健身、防病"的保健食品。国际农业营养及卫生组织认为荞麦在21世纪将成为一种主要作物。
--粟米:具有健脾胃、养肾气、消虚热功能。由于丰富的色氨酸,是一种无任何副作用的特殊的安眠食品。
--燕麦:对高血脂、高胆固醇有独特疗效。由于在干粒中有具活性的特殊酶,能抑制老年斑的形成,延缓细胞衰老作用。
--红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成份,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作用,对肾脏病和心脏病有一定疗效。
所有小杂粮种类均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此外,小杂粮生育期较短,且多种植在无污染地区,不施农药,是绿色无污染的天然食品资源。
2.小杂粮是传统的重要食品加工原料和出口创汇产品
在食品加工方面,小杂粮是重要原料。糯性小米制成粘糕很受群众欢迎,小米锅巴是有名小吃,现在已工业化生产。高梁是酿酒、制糖、制醋、制酱油的原料,高档名酒几乎都用它做主要原料。大麦是啤酒重要原料,用大麦叶生产的绿麦素具有治疗肥胖、神经衰弱功能。荞麦可生产挂面、荞麦维夫饼干、荞麦糕等。燕麦生产燕麦是食用方便降血脂食品。蚕豆用于生产怪味豆、五香豆、酥豆、兰花豆、豆瓣酱等。豌豆可用于生产青皮脆豆。红小豆是食用广泛的包子、月饼的原料,可制成上百种风味食品。绿豆可用于生产绿豆粉丝、粉皮、绿豆糕等。小扁豆可与小麦、玉米磨面制作凉粉,十分可口。
我国小杂粮年出口70-130万吨,其中芸豆23-32万吨,绿豆14-20万吨,红小豆5-5.6万吨,荞麦10万吨,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与地区。小杂粮消费时尚悄然兴起,而世界小杂粮面积小、产量有限,要求劳动密集,为我国加入WTO后的出口将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小杂粮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荞麦、小米、杂豆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10%。以日本札晃、意大利罗马为例,荞麦挂面850日元,芸豆1260日元,红小豆1500日元,糯黄米1360日元;荞麦米11700里拉,大白芸豆13000里拉,小米7600-8000里拉。
3.小杂粮在优质和高效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小杂粮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生育期较短、适应范围广,具有耐旱耐瘠等特悖?瓤稍谔跫?畹母呱健⑶鹆辍⑿驴鸦牡睾秃当〉刂种玻?部捎胄÷蟆⒂衩住⒋蠖沟却笞诹甘匙魑锛浠焯字郑?梢岳?们锒?械匾约霸谧魑镏种布湎吨忠患荆?岣咄恋乩?寐剩?箍梢栽谒?翟趾?笊??跃戎蟹⒒佣捞刈饔谩?
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宗粮食作物供应过剩,价格低迷,小杂粮营养丰富、保健价值高,扩大小杂粮种植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我省小杂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小、分散。增加收购、流通难度,影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2.单产不高、品质不纯。大多是地方老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加上传统栽培,致使单产水平不高,品质不纯,影响效益提高。
3.加工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已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档次也低。
4.产后服务不畅。销售大多为产地农贸市场或邻近县市贸易为主,批量外销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三)发展江西小杂粮主要工作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启动小杂粮生产。当前小杂粮价格好市场前景广阔,我省小杂粮品种多,资源丰富,具有大量秋冬闲田有待开发。通过宣传和示范使广大农民干部、群众认识到只要在"特""新""异"字上做文章,打品牌战,走食品路,一定能把这块"小蛋糕"做大。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小杂粮产业。一方面找准自身优势,依靠科技,提升传统作物;另一方面找准特色,着力培育地域产品。把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特色品种,按照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强化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以开发品牌小杂粮为标志,大力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加强原料品种开发,引导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地方性支柱产品。
3.搞好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挖掘潜在价值,充分提升小杂粮种植效益。首先要大力开发良种资源,加快小杂粮良种建设,做好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引、育、繁、推"各个环节工作;同时搞好良种的栽培配套技术的组装,改粗放栽培为精细管理,科学培育,加强环境保护和监测,推广应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生产质量全面合格产品。其次要研究地方品种潜在药用保健价值和地方小吃加工技术的工业化,扩展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加快小杂粮产业化增值。还要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搞好示范,以新品种、技术为主要内容建立示范基地,扩大新技术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
4.调研市场,拓宽销路。要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市场,捕捉销售信息,组织、引导农民发展订单生产。同时壮大小杂粮销售服务体系,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购销队伍,重点发展农民运销经纪人,充分发挥农民在开拓市场的积极作用。还要加快小杂粮专业批发市场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出口,为江西小杂粮生产发展服务。
5.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小杂粮增值的重要途径。要抓住我省发展食品加工业的契机,加快培育小杂粮加工工业。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开发特色产品、名牌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
6.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小杂粮生产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对小杂粮产业政策制定和行业指导,投入经费开展品种选育、资源分析和栽培、加工技术研究攻关,建设小杂粮商品基地和扶持小杂粮加工和出口企业等。
通过7-12年的努力,使全省小杂粮面积和总产分别达到250万亩、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