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导
生产指导>>凤凰县积极开发利用荞麦资源
 

凤凰县积极开发利用荞麦资源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5-04-26   |  阅读次数:3419次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地理位置在东径109°18′-109°48′,北纬27°44′-28°19′,全县总面积1759.13km2,31个乡镇,7.1万农户,32万农业人口,其中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9.9%,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县。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仍处于较落后贫困状况。
凤凰县地处武陵山脉东南端,境内地貌类型复杂,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深厚,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开发潜力大。在众多的农业资源中,尤以荞麦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生产优势强,营养价值高,是集药、饲、菜、肥、经于一身的春秋种作物,特别是随着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不断认识,而愈来愈受到广大干部、农民的重视,大力发展荞麦生产,在农村经济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1、凤凰县发展荞麦生产的有利条件
  1.1 气候适宜 县域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具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300—1450mm。年无霜期270d,其中春日(10~22℃)年平均73.3d,最高年92d;秋日(22—10℃),年平均69d。按荞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8℃,最适温度16—20℃,地温达12℃以上即可播种的特性计算,县域范围内均适于栽培春荞和秋荞,且能夺取高产。
  1.2 土地肥沃,适种面积广   我县有耕地面积2.3万hm2,其中稻田1.7万hm2、旱土0.5万hm2、且有垦荒地0.7万hm2,常年水稻插秧面积1.6万hm2,除部分冷浸田、夹垅田不能种荞麦外,常有1.1万hm2均能种植荞麦。旱地中,除每年0.2万hm2红薯地和腊尔山地区(海拔800m以上)的迟玉米地外,烟地及其他夏收作物地均能种植荞麦。我县土地70%以上属石灰岩形成的黄红壤、黄壤、红色石灰土及水稻土、质地大部分为壤土,PH5.5—7.5,土壤养分氮丰钾少磷缺。种荞时,施猪牛栏粪或土杂肥2.25—3.0万kg/hm2,磷肥450—600kg/hm2,单产可达1500kg/hm2。1970年,我县播种面积0.17万hm2,单产达1710kg/hm2,创单产最高年。
  1.3 农民群众有传统习惯 据考证,荞麦在我县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区农民有悠久的种荞习惯和经验。荞麦不仅是凤凰县主要春秋种作物,而且还是武陵山区的秋种作物。大力发展荞麦生产,推广荞麦先进栽培技术,有着良好地群众基础。
  2、我县开发利用荞麦生产的主要成效与经验
198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重视和关怀下,以及县有关涉农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我县荞麦资源开发利用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2.1 荞麦良种区域试验、示范、推广 参与完成了第1—6轮全国荞麦良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68个(其中甜荞37个、苦荞31个),筛选出一批适合湖南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良种。甜荞有甜荞(日)、北海道一号、牡丹荞、83-230、贵溪甜荞、榆3—3等。苦荞有凤凰苦荞、塘湾苦荞、九江苦荞,而且边试验示范、边推广,在省内推广面0.41万hm2,增产273kg/hm2,净增产值(2元/kg计)225.68万元。
  2.2 荞麦地方栽培品种资源的征集和野荞资源的普查
  从湖南省15个县(市)征的地方栽培品种资源51份交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其中14份通过繁殖、观察、测析、鉴定,被国家种质库永久保存。通过分析化验结果,主要有:大粒甜荞、塘湾苦荞为高蛋白品种,兰桥荞麦(甜)、临武荞麦(甜)为高脂肪品种。还对县、州内野生荞麦进行了踏查,发现野生荞有多年生野生甜荞和一年生野苦荞,且种类较多,无论是高海拔的高寒山区或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均有野生荞群落。野甜荞又名金荞麦、红三七等,是一种营养丰富并具有药用价值的资源植物,其籽粒含有花色苷、生物类黄酮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及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功效。据样品化验结果,其籽粒蛋白质含量12.6%,生物类黄酮含量1.6%以上(与苦荞含量1.7%相当)。VE的含量1.66mg/100g以上,高于甜荞(1.42mg/100g)和苦荞(0.99mg/100g);烟酸含量为3.85mg/100g,也高于甜荞(3.11mg/100g)和苦荞(3.42mg/100g),也显著高于小麦粉(2.0mg/100g)和小米(1.5mg/100g)的平均水平。微量元素Cu含量高于小麦粉和稻米的平均水平,Zn含量与小麦粉、稻米接近,Se含量也明显高于小麦粉、稻米等粮食类。总之,野甜荞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生物类黄酮等营养物质,是一种具有较重要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
  2.3 提纯选育出高产新品种 在广泛征集的地方苦荞资源中,通过栽培观察发现,一个是从雪峰山脚下黔阳县塘湾乡征得的塘湾苦荞,一个是从凤凰县水打田乡征得的凤凰苦荞,表现较好,但由于混杂退化,产量不高,参加第一轮区试,比对照品种九江苦荞产量低25%,通过系统选育后,产量显著提高,参加全国第四、五轮区试,三年平均,塘湾苦荞1333.5Kg/hm2,比九江苦荞(Ck)增产3%,凤凰苦荞1579.95kg/hm2,比九江苦荞(Ck)增产7.1%,全国荞麦协作组推荐国家农业部审定推广,这两个品种,实际已在山西、吉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25个省市(县)试种推广,累计面积0.42万hm2,单产增360kg/hm2,增产粮食151.2万kg,新增产值(2元/kg计算)302.4万元。
  2.4,研究出了一整套苦荞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多年的品比及播种期(分春播、秋播)、播种密度、肥料配比等多因子综合影响的正交试验结果,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武陵山区夺取苦荞高产的栽培技术:一是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良种,以凤凰苦荞、塘湾苦荞、九江苦荞为好,南方品种适应南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增产潜力大。据2年试验结果,南方品种平均产量比北方品种增56.9%;但北方品种比较耐迟播。如1988年秋季在凤凰县桥溪口乡中寨村五组进行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品种为山西省农科院选育的83~230,因长期下雨,推迟到9月25日播种(比正常播种期推迟近一个月余),后又遇上长期干旱,导致发芽出苗延后,以致1989年元月5日收获,单产仍达727.5kg/hm2,而同期播的本地甜荞基本无收,可见北方品种有生育期短,耐迟播的特点。二是选择适季适时播种。实践证明:秋播比春播高产。以往苦荞习惯春播,通过春、秋播对比试验观察,实行春播,雨热同季,高温多湿,营养生长旺盛,营养体增高增大,而生殖生长相对减弱,单株实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因而产量低。据9个品种对比试验结果,秋播比春播产量增53%。三是播种量和种植密度宜适当加大。据试验结果,在播种量45kg、60kg、75kg/hm2范围内,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率和成株率均提高,产量提高10~25%。四是品种、施氮量、施磷量、播种量对产量的综合影响的多因子正交试验。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施磷量对产量影响显著。在施钾量45~90kg/hm2的范围内,苦荞有随施钾量增多,产量随之增高的趋势,增产幅度为3.4—8.5%。且对株高,叶面积、叶色、出苗率、成株率、生育期等农艺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另一为7个处理的不同肥料种类试验表明:凤凰甜荞,以450kg/hm2过磷酸钙加牛粪草2.25—3万kg/hm2作基肥,始花期喷施0.25—0.5%磷酸二氢钾溶液的产量最高,较不施(ck)增产63.5%,而单施人畜粪2.25—3万kg/hm2作追肥的,使荞麦植株变高、瘦嫩、倒伏,引起贪青晚熟,降低结实率,较对照减产69.7%,证明以有机肥和磷肥作底肥,始花期喷施0.25—0.5%磷酸二氢钾溶液,有利增加荞麦分枝数、结实率、黑籽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大面积丰产示范栽培,最高丘块突破3000kg/hm2大关。
  2.5 微量元素和肥液浸种对苦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0.5%硼酸液、0.5%硫酸锰液、0.3%硫酸锌液作浸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综合平均比对照(清水)增产18.9%,而硫酸锰液的增产幅度最大,达31.5%,具体表现在株高增高,分枝位降低,一、二级分枝增多,单株实粒数增多,单株粒重增大,千粒重加大。增产的原因是叶面积增大,叶色增浓,光合作用增强,根系增长,下扎深,增大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生育期有所延长,成株率有较大提高,但对出苗有较轻的影响。
另一肥液浸种处理试验:用0.5%磷酸二氢钾液、0.3%高锰酸钾液、0.5%尿素液、综合肥液、浸种12小时,以清水浸种作对照,结果表明:综合肥液浸种的,出苗率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生育期短1—2天,株高比对照高1.85—13.7%,主茎节数增9.52%(磷酸二氢钾减少13.96%),一级分枝增多9.3—10.7%;二级分枝增多80—140%,单株实粒数多20.9—70.3%,单株粒重比对照高.9.23—104.5%,单产增53—104%,可见肥液浸种对提高荞麦单产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尤以高锰酸钾液浸种效果更好。
  2.6 喷施植物生长激素对苦荞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一是在始花期喷QY—1生长素试验。处理浓度分别为1000、2000、4000、8000PPm,以喷清水作对照。其结果为:喷施浓度为1000—2000PPm的QY—1生长素,植株较对照矮5.4—8.1%,叶面积缩小3.7—24.3%,叶色加深,生育期延长6天,分枝位降低23.9—34.3%,主茎节数增多1.7—6.4%,一级分枝增多2.6—6.9%,单产高10.6—20.5%,达显著水平;当浓度为4000PPm以上时,植物较对照矮9.2—10.2%,一级分枝数减少6.8%,产量降低12.6—29.8%,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喷施QY—1植物生长素,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浓度不宜超过2000PPm。二是在盛花期喷施CAU—2试验。处理浓度为0、20、30、40PPm,盛花期喷一次以20PPm的增产幅度最大,比对照增产44.2%;30PPm次之,增产14.9%;40PPm的比对照减产12%。喷二次的均比对照减产2.2—6.3%。其主要原因是:植株叶色级随浓度的加大和次数的增多而下降,叶色变淡,光合作用减弱,籽粒随喷药的浓度加大和次数增多而体积加大;对生育期则没有较明显的影响;喷一次20PPm浓度的单株实粒数较对照增加30.1%,结实率提高4.6个百分点,株粒重提高29.9%,而千粒重却低0.5%。由此可见,以喷一次20PPm浓度CAU—2为好,对提高单产显著,但最高浓度不能超过30PPm。
  2.7 气候条件对荞麦不同生态品种对产量影响的试验。一是通过参加全国性生态区域三年四次栽培、共48个供试品种试验表明:生育期为南方品种长,北方品种短;千粒重大的和分枝特多的品种,单株生产力均不太高;而以中等粒重,中等分枝的品种为最佳;四倍体(无论甜荞、苦荞)品种对温度反应较敏感,春播时,开花结实遇上初夏的高温,结实率低,而秋播,结实率明显提高。二是甜荞两型花对结实率的影响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以信州大荞麦为材料,短柱头花单株实粒数为86粒,长柱头花仅为48粒,减少44%,可见短柱头花易于接受花粉而提高结实率。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甜荞是异花授粉,久雨影响昆虫、风等传粉,造成甜荞结实率不高,一次降水30毫米以上的大降暴雨可打掉正在开花的甜荞雄蕊花药,使柱头受不起精,而影响结实率,因此春种甜荞单产不高;而苦荞是自花授粉,所以春种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二是干旱对荞麦的出苗和前期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特别是苦荞,干旱后遇雨,恢复生机比甜荞慢,所以"甜荞耐旱不耐涝”,苦荞"耐涝不耐旱”,因而干旱年甜荞产量高一些,多雨年苦荞产量高一些。据荞麦区试资料统计:8年中,其中5年为苦荞产量高,有3年甜荞产量高。累计苦荞32个品种,8年平均单产951kg/hm2;甜荞29个品种,平均单产664.5kg/hm2,苦荞比甜荞单产高286.5kg/hm2,增幅30.1%。
  2.8 荞麦病虫害的观察和防治效果试验。荞麦的病虫害主要有立枯病、褐(叶)斑病、甜菜夜蛾、蚜虫、猿叶虫、菜青虫、跳甲等。防治立枯病、褐(叶)斑病,主要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作好清沟沥水工作;二是药剂防治:主要用药为抗枯灵,多菌灵等。甜菜夜蛾是一种暴发性、毁灭性的害虫,而且昼伏夜出,有很大的隐蔽性。为了确保荞麦丰产丰收,通过观察试验表明必须抓住三龄以前,在下午黄昏时喷敌敌畏、乐果、灭扫利等用药500—1000倍喷施,防效95.3—99.2%。蚜虫在干旱条件下发展较快,为害后传播病毒病,使荞叶卷缩,植株变矮,籽粒小而少,必须及时注意防治,可用一遍净、乐果、灭扫利等农药防效达90%以上。其他害虫,在防治甜菜夜蛾、蚜虫时兼治之。
  2.9 关于苦荞的开发利用问题。据各地科研机构、医疗部门的大量分析化验和食疗观察证明:荞麦特别是苦荞,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物和水)一般都高于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类,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磷、钾、镁、铜、铁、锌、锰,其含量均高于其他禾谷类作物,而对人体特别是心脏有毒有害的元素铅、汞、镉、钴、钡、钠等甚微,甚至没有,特别是富含一般禾谷类作物没有的芦丁和硒等疗疾元素,因而常食苦荞食品,具有明显的"三降”(血降、血糖、尿糖)、"三抑制”(抑制脂肪堆积、抑制大肠癌、抑制胆结石)、"三抗”(抗癌、抗衰老、抗爱滋病毒活体)、"三大功能”(保肝肾、造血、增加免疫)、"一保护”(心脏)、"一改善”(便秘)”作用,即"333311”保健医疗作用。长期食用可强身健体、美容、提高智力、保持心血管正常。因而对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肝脏病、糖尿病等几乎过氧化脂所引起的成年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如凤凰县原交通局局长龙玉文,1973年患高血压病,严重时血压高达287/184mm•Hg,头发脱光,左耳绞痛时,眼睁不开,常流泪水,看不见人,省、州医生会诊确定是脑血栓引起高血压,影响到耳朵和眼睛,多次住院治疗,许多进口的贵重药品都用过,还是治不好。自从1999年3月开始坚持吃苦荞,至7月,血压降到150/90mm•Hg,至2000年10月,血压降到135/85mm•Hg,并长出青发,耳不痛了,眼不流泪了,能看电视了。许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坚持吃苦荞,疗效都很好。"苦荞疗疾,保絓\\"怖帧保?馐欠揭愀弊芾泶颖旧淼目嘬裰翁悄虿〉纳钋刑寤岫?獾拇省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