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2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期间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推动我国食用豆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围绕“食用豆高产多抗与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食用豆绿色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示范,显著提升了食用豆产业的产量、效益及自给率。
品种创新成效显著。育成宜机化、高产多抗的突破性新品种冀绿28、青蚕27、云豌69、龙芸豆28、中红22等195个,其中,广适绿豆中绿5号、抗豆象抗叶斑病苏绿2号、苏绿7号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60个品种入选省级主导品种;研发绿豆、蚕豆高效液相SNP分型芯片,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育种效率提升3倍以上。
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突破。构建全国食用豆病害电子分布图,为病害预警与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研发“南繁北种+轮作”“种衣剂+喷施”“两封一补”杂草防除等生物防控技术,使绿豆晕疫病发生率低于3.5%,增产22.3%;根腐病防效达91.3%,增产28%;杂草防效超过85%。
绿色高效模式广泛应用。研发的“蚕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食用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入选部级主推技术,50项技术入选省级主推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超8000万亩;构建的“食用豆+”绿色高效模式成效显著,其中,“蚕豆+”复种模式被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列为种植业技术推广20个典型案例之一。
高产纪录与国际领先水平。创下国内蚕豆千亩示范鲜荚2128公斤/亩、干籽粒200亩示范526.7公斤/亩、绿豆195.6公斤/亩等大面积高产纪录,部分豆种的高产水平(干、鲜)和平均产量水平(鲜荚)实现国际“双领先”。
智慧农业与机械化突破。首创豆类智能栽培AI模型,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研发播种、田管、收获机具17种,机械收获籽粒损失率小于5%、破损率由15%降低到1%以下,亩均节约成本200元、增收160元;核心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较“十三五”提高20个百分点。
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鉴定营养强化、鲜食、加工专用品种(系)112份,开发植物基蛋白乳、高蛋白绿豆面条、功能型月饼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企业产值增长超亿元。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成果转化”一体化应用体系,食用豆产量较“十三五”增加7.03%,单产提高5%~8%,亩均效益增加200元。在河北、河南、云南、重庆、江苏、山西、黑龙江等地已经形成多个以食用豆为特色农产品的主产区,有效地助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增效。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31项,培育地理标志品牌84个,主产区基本实现品牌化发展。目前,绿豆、小豆品种实现100%自给,蚕豆、豌豆、芸豆新品种应用率超80%,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未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将依托智能育种+数字农业+精深加工全链条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食用豆产业向高端化、功能化、智慧化方向升级。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