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助力西部发展 谱写青稞种业新篇章 ——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冯宗云
 

助力西部发展 谱写青稞种业新篇章 ——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冯宗云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4-11-01   |  阅读次数:328次

  

  2024年6月4日至5日,四川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级协调机制召集人于立军在阿坝州委副书记杜海洋,阿坝州政协副主席、阿坝县委书记冯峥勇陪同下,到青稞科技小院调研、视察。阿坝县青稞科技小院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冯宗云教授向于立军等领导汇报了青稞科技小院建设情况和工作成效。于立军高度肯定了青稞科技小院建设取得的成果,希望专家团队带领学生扎根高原,围绕青稞产量、品质及加工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青稞新品种,开展关键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科技小院党支部、院士(专家)工作站。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锚定目标、补齐短板、提速增效,扎实做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让帮扶成果更好的惠及群众,为建设新时代高水平“高原粮仓”做出新的贡献。

1.png

被誉为“长在天上谷物”的青稞,青稞是普通大麦的一种变种,是藏民族制作“糌粑”的原料,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主要粮食作物,从古到今一直是那里人们的口粮。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冯宗云童年就与青稞为伴,带着特殊的情感和对青稞生长发育的浓厚兴趣,以作物遗传育种为科研方向,近30年扎根青稞育种领域,指导当地农民青稞生产,端稳“自己碗”。种好“中国粮”,建设好“高原粮仓”。

逐梦起航 扎根高原促发展

成长于农村的冯宗云深知农民劳作的辛苦和粮食(大麦)的来之不易,上了大学,我才知道要想获得作物高产,必须从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开始。冯宗云在学习期间深刻领悟到作物的遗传育种对于提高作物的粮食产量和提升品质意义重大。在大学期间,深受学校的两位老院长——“川农大精神”缔造者、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和著名玉米专家杨允奎教授他们对科研探索精神的激励和鞭策。深得荣廷昭院士、周开达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在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与指导。”冯宗云直言在老前辈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扑在科研上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深入骨髓,为步入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png


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从事高粱遗传育种(杂交高粱)研究工作。冯宗云在研究所工作期间,并攻读了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作为主研选育出的高产抗病早熟高粱杂交种“泸杂四号”于1992年、1994年分获泸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期间,提出了利用动力学参数Km早期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方法,其主要成果发表在《核农学报》上。作为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青稞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原站长,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聘任为西藏自治区青稞产业顾问组组长。冯宗云主导建立了多个科技服务基地,遍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多个地区。此外,还创新性的和地方共建青稞科技小院,为青稞科技把脉。扎根基地、驻扎小院,2022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3年8月,冯宗云被聘为中国作物学会大麦(青稞)等健康功能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科学家。

1994年7月开始担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系教师,为了解决大麦(青稞)遗传育种研究人员不足的情况,在时任农学院院长荣廷昭院士的建议下,1995年开始正式从事大麦(青稞)科研,遗传育种科研至今。1997—1999年期间,曾在地方担任科技副县长一职,由于对青稞育种和儿时梦想的牵绊,冯宗云选择放弃政治职务,继续攻读时任四川大学副校长的张义正教授的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博士研究生期间,他的博士论文的部分研究成果“中国青藏高原野生及栽培大麦的分子多样性研究”,200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

建立青稞科技小院 服务高原农业

2010年6月冯宗云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归来后,便作为农学院首批入驻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的学院,在距离该校区不远的成都市崇州市羊马镇菩提村(现为羊马街道福田村)建立了科研基地,自建了风干房、晒坝、考种房、农具房及简易工作用房,并流转了土地100余亩,成为集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为建设“崇州羊马天府粮仓及高原粮仓”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科研方便,常住基地。他深入到大麦(青稞)生产一线、认真调查分析、创新培育新品种成为了冯宗云每日日常。在高产抗病早熟优质饲料(啤酒)大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冯宗云采用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聚合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主持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及广适大麦新品种2个,合作选育1个,育成青稞新品种5个。其品种及关键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在乌蒙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实现了产业化,2014年、2019年及2022年分别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及国家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主持)。针对青稞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系统不完善、优质抗病高产广适青稞新品种不足等制约青稞产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冯宗云主持完成了“青藏高原青稞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项目。并组建了青稞科技小院。

3.png


阿坝青稞科技小院位于阿坝县龙藏乡卡西村,于2023年8月建成,由阿坝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建筑面积1006 m2,配备400余万元仪器设备,8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长期入驻,是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累计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集成技术规程1套,获得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申报国家级团体标准1套,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培训农牧民和农业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田秀才”和“土专家”。

历经20余年持续攻关创新研发,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高、低海拔结合异地穿梭资源评价体系,实属不易。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四川省藏区青稞新品种培育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了青稞品种产量、品质、抗性协同改良的目标。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保障青稞食用安全的同时提质增产。该项目成果得到成功转化,育成品种与配套技术在青稞主产区广泛应用,其中在四川累计推广面积249.4万亩,近三年在四川推广面积159.2万亩,年平均占四川青稞种植面积的60%以上,新增产值4.1亿元,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青藏高原青稞优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成果针对性强、研究系统、创新性显著,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高度评价,成为了冯宗云和团队科技赋能,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4.png


迄今为止,已有上万人次得到了科普服务,冯宗云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农业农村部以及四川省人社厅指定的扶贫专家,在国家人社部的支持下,为西藏地区少数民族特殊人才培养计划及“西部之光”培养了藏族人才10余名。为藏区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储备了中坚力量。(文/苏红)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