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特色“小杂粮” 产业“大文章”
 

特色“小杂粮” 产业“大文章”

来源:《调研与决策》,2024.2(总第1221)  |   作者:柴岩 张录德 姬志民   |  发布日期: 2024-06-03   |  阅读次数:1231次

  

“五谷杂粮遍地有,陕北杂粮天下无”,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环境赋予陕北的谷子、荞麦、糜子等小杂粮远近闻名的优良品质。近年来,陕西依托资源禀赋,把做强做优小杂粮“土特产”作为阳光富民的特色产业来抓,优化粮食供应结构,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进一步推动陕北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笔者先后赴25县(市、区)110个企业、5个生产基地进行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大趋势:助力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前景助力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优先理念深入人心,杂粮越来越收到市场欢迎,杂粮和全谷物消费成为市场新趋势。据2019年医学杂志《柳叶刀》等研究报告显示,杂粮和全谷物摄入不足是造成慢性病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增加死亡风险率仅次于食盐过量,居第二位等。可以预见日益扩大的小杂粮健康消费市场,将助力产业发展。“三北”工程推动发展。小杂粮作物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最旺季主要在雨季,能够很好地“栓”土治风沙。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进,“轮作休耕”“退林还耕”等“三北”工程政策深入实施和荒漠化综合防治持续推动,陕北人民利用荒地、荒坡、沟边、壕沿等种植小杂粮,不仅能改善土壤生态和耕地质量,而且促进了小杂粮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倒逼发展。陕西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省级以上贫困县曾占比超74.7%,小杂粮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比较优势明显,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扩大农村留守人员就业机会,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发展。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拓展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获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把谷子、高粱、荞麦等“小杂粮”纳入粮食安全保障范畴,为陕北荞麦、谷子等小杂粮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心针。

 

先手棋:异军突起的小杂粮力量

 

  近年来,陕西立足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强化保障支持、夯实生产基础、提升加工水平、强化市场营销,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全力培育谷子、糜子、荞麦等特色产业,陕北小杂粮产业已初具规模。夯实生产基础,建设良种基地。围绕“卖种子、卖技术、卖市场”,以良种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化校地(企)合作,持续推动良种繁殖基地建设等,提升当地杂粮品种,带动周边省区品种升级换代。据调查,靖边县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盛公司合作,建立荞麦良种繁殖基地,推广优质红花荞麦“西农9976”,良种覆盖率过六成,还推广到定边及邻近省份如甘肃、宁夏等;府谷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糜子良种繁殖基地,通过建立良种繁殖户、良种示范村,推广“榆糜2号”“榆黍1号”,全县良种覆盖率超过70%,并向山西岢岚、保德,内蒙古准格尔、乌审旗,宁夏海原、盐池,甘肃环县、华池等供应。优化种植结构,杂粮生产持续稳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杂粮生产结构不断稳定优化,2023年全省谷子面积103.63万亩、产量16.4万吨,荞麦面积106.4万亩、产量6万吨。榆林作为全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始终坚持发展优质小米、红花荞麦,努力扩大优质高效、具有开发价值的作物种植等,有力推动全国优质小米产区示范建设。提升加工水平,助推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线,改造仓储条件,建设良好的销售网等方式,杂粮加工业已实现从量增长向质提升,从加工、仓储到销售产业链韧性全面增强。目前,陕北谷子加工企业500吨以上20家,年加工量8万多吨,其中外省区原料占比达50%-60%;荞麦(荞麦粉、米、糁子)加工企业1000吨以上达18家,年加工量占全国荞麦总量的33%。打造地标美食,叫响“陕北味道”。多方合力叫响陕北美食,一批陕北杂粮美食叫好又叫座,府谷黄米糕成功挑战最长油炸糕点吉尼斯世界纪录,府谷黄米酸粥、凉粉等36种特色美食被评为“中华名小吃”,“镇川碗托”作为预制食品率先进入国内市场受到欢迎,绥德黄米馍馍销售遍及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品牌体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打造优质陕北小杂粮品牌,榆林荞麦畅销日本,横山大明绿豆被认定为中欧地理标志认定产品,“定边荞麦”“靖边荞麦”“靖边苦荞”“吴起荞麦香醋”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富县油糕”“府谷黄米”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安塞小米”“神木黑豆”“榆林豆腐”获产品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子州小米”“清涧小米”收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神木市、府谷县分别评为“中国黑豆之乡”“中国黄米之乡”。

 

冷思考:厘清思路再出发

 

  在小杂粮产业起步发展中,陕北已占得先机。然而“醒得早”并不一定意味着“赢得了”。调查发现,品种选育落后、精深加工不强、品牌杂乱等制约产业快速发展,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产业前端:生产基础薄弱,制约产业发展。一是优良种子培育推广不足。受沟深梁高等条件制约,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品种退化严重,良种供量不足,很大程度影响杂粮产量和质量。二是种管护标准不统一。小杂粮种管护多以农户单打独斗为主,在肥料使用、种植管理等标准不一,难以保障产量与品质。三是机械设备配套不齐全。沟坡地势、粮籽粒结构,加上收播机械设备更新较慢和管护不及时等原因,影响产业发展。产业中端:加工标准化不够,精深加工不强。一是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检测手段落后,小作坊居多,致使生产标准不统一,市场占有份额少,整体效益不高。二是精深加工不够。陕北小杂粮企业总体实力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造成杂粮产品食用不便利、口感粗糙等,不利产业健康发展。产业末端:品牌穿透力不足,三产融合不够深。一是品牌影响力不强。由于产品营养品质、品相和适口性相对劣势明显,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整合不够,营销内容和形式单一,造成影响力穿透性不强。二是企业偏小偏弱,管理层次结构简单,精细化市场分类缺乏等,三产融合不够,影响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高附加值。

 

求突破:多措并举谋新效

 

  提高战位,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重责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小杂粮产业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发展小杂粮产业,有助于高水平治理陕北荒漠化、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有利于适度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打造生态治理的新样板;深刻认识发展小杂粮产业,能提升主食多样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很好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创造特质农业发展新高地;深刻认识小杂粮作为中国最早农作物,养育和守护了一代代华夏儿女,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发展小杂粮产业是保护好传承好千年农耕文化的题中之义。超前谋划,抢占良种制高点。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并以立法形式对部分小杂粮进行保护,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省区从省级层面布局小杂粮产业发展。要抢位发展,以完善谷子、荞麦、糜子等小杂粮种业全产业链为抓手,以提升杂粮品质和适口性、作物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为着力点,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领军作用,整合良种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力量,推动小杂粮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良种研发纳入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建设,建立良种基因选择技术平台,对原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和种子繁殖,积极开展基因芯片育种、分子精准育种等,力争在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上尽快取得突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产研学结合的种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推进良种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抢占发展制高点。先手布局,培育壮大全产业链 。坚持全产业链建设思路,布局小杂粮产业,开发新种源、建设标准化基地、开展综合性深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深度融合。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品需求为导向,通过微粉化处理、低温烘焙等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口感好、品相优的杂粮产品和全谷物食品。强化龙头引领,健全利益机制,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持续推进产业各环节经营主体纳入企业全链建设,延拓产业链条。支持主产区、种植大县因地制宜培育规模大、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加工企业,推动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大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促进向精深加工转型。强化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合力锻造品牌,聚力地理标志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开发“名特优新”高端产品,谱好媒体、电商平台、行业展会等宣传协奏曲,唱响“陕西杂粮美食”好声音,促进产业发展。做实保障,推进产业迈上新台阶。 强化政府对良种资源管理的主导地位,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中坚力量,由陕西粮农集团等涉农企业牵头,整合育种、加工、产品销售等企业,优化要素配置,激发育种、加工等创新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广“高校+农技推广+企业+基地”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立足优势产业基础,加大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标准、品牌和资本为“集结号”,带领广大农户共同发展,切实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卖原料”向“卖精品”“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推动以粮兴旅、以旅促粮,粮旅深度融合,推进产业迈上新台阶。围绕陕北渭北小杂粮优势区,重点扶持并争取国家部省联动、部省共建专项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基金担保、贷款贴息等,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为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

柴岩: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农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录德: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姬志民:陕西省委老干部局发挥作用处处长)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