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面食珍惜面料及营养介绍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4-06-08
| 阅读次数:2480次
山西省属农业省份,被誉为"小杂粮的王国”。种植业占有重要的地位,粮食一项就占到种植业总面积的,80%。"民以食为天”在山西民间有深刻的认识。
山西地广物博,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县劳动人民均有其栽培农作物的传统经验。这也决定了山西各地许多优良的粮食品种,是在各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等条件下才产生的。千百年来,这些名粮佳谷只飘香于一隅,不但外省人无缘得见,有些品种甚至连许多省内年轻人也说不清楚,作为一个山西人不了解山西,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沁州黄”小米
沁县三大宝:"鸡蛋、瓜子、吴阁老。”这是山西沁县民间美誉当地三大名产的顺口溜。沁县的鸡蛋,个大皮红,黄少清多,营养价值高;南瓜子则个大仁满(长2.2厘米、宽1.3厘米),含油量高,确实称得上"宝”。"沁州黄”小米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小米"沁州黄”为什么叫"吴老阁”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明代时,沁州檀山一带有座古庙,庙里信着几位和尚,生活清苦,免不了忍饥挨饿,他们看见庙周围的土地荒芜,就开垦出来,种上了糙谷。经过几年的精心栽培驯化,糙谷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种谷子,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越嚼越香,遂起名为"爬山糙”。
清代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吴 ,沁州人士,人称"吴阁老”。在衣锦还乡时,听说"爬山糙”品质极佳,状似金珠,熬稀饭锅边不挂米粒,蒸饭、焖饭香甜味美。为了证实传言,便亲自到檀山庙内品尝,方知名不虚传。当时他嫌"爬山糙”名字不雅,便称之为"沁州黄”。在还朝时还带了一些小米献给康熙皇帝.康熙食后,大加赞赏。这样"沁州黄”便成了年年向皇帝进贡的珍品。因吴阁老使"沁州黄”名扬朝野,久之,"吴阁老”也就成了"沁州黄”的代名词。
"沁州黄”是一个特殊品种,与一般作物宜种在肥沃土地不同。"沁州黄”只长在沁县次村乡檀山、王朝、石料、钞沟、东庄等十多个自然村,约1333公顷的土地上耕种,每公顷产量约1500公斤,总产量37.5万公斤。把"沁州黄"引种到外地种植时,第一年尚有"沁州黄”的特色,第二年就会变种。据化验分析,这一带屑含碎料浆石的深褐色粘性土壤,耕种时既不能施磷肥,又不能施氮肥,否则就会减产。
"沁州黄”不但煮饭味美甜香,营养价值也高于一般小米。当地百姓称其为"金珠子”,并且有一句民谚:"金珠子,金珠王,金珠换不来沁州黄。”经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检验分析,"沁州黄”脂肪含量高达4.22%,比一般小米高1%~2.5%;可溶性糖类的含量为1.6%,也非普通小米可比;蛋白质、脂肪含量均高于一般大米、白面;其粗纤维含量则低于其他粮食品种。据分析,"沁州黄”得宜于独特的气候、土质,沁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古语云:"万峰环列,气候早寒”。也就是由于这特殊的地理、气候,特别适宜于谷子的生长发育,因此,"沁州黄”才谷香味浓,植物脂肪、可溶性糖类、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米、大米等。《中国谷子品种资料目录》中编入的11000多个谷物品种,经专家鉴定没有一个品种能比得上"沁州黄”。
常食此米可治疗脾胃虚弱、反胃呕吐、腹泻等,还具有养阴、壮阳、清热、利尿、消肿等功能,对高血压、皮肤病、炎症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抑制作用。有肾病者宜常食,脾胃虚者宜久食。因此,"沁州黄”在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在国际博览会上均受到许多外国客商的好评。
"东方亮”小米
粟,古称"禾”,即"和”之初文,谓中和的意思;是指粟的品质温和,用以养生。又称"粱”,如黄粱、青粱、白粱,都是指粟类而言,现一般称谷子。
粟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最早的从粟开始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自商代至秦汉,粟都被列为五谷之首,是广大群众主要的粮食。
粟自在我国栽培后,相应有许多变异品种,全国收集到的农家品种有16000多份。
山西既是小杂粮王国,自有众多嘉禾。
"东方亮”小米,俗称"毛粮谷”"毛毛谷子”"气死雀谷”。产自阳曲县范庄一带,是当地劳动人民多年培育的一个优良品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该米色泽金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故称"东方亮”。此小米与"沁州黄”齐名,是我省最好的两个小米品种。
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很概括的话:"小米养人”。
东方亮小米含蛋白质9.7%,脂肪1.7%,碳水化合物76.1%,粗纤维0.1%,以及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维生素B13与维生素B15。
此外,天镇产的粱谷,穗小毛长,米晶莹而多汁,味美甘滑。寿阳县南岭小米,米粒大,色泽黄,清香可口,明代也曾为贡品。
忻州高粱
高粱属高粱属,禾本科,是被群众誉为"铁杆庄稼”的高产作物,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位置。它的子实很像"粱”(即粟),植株高大,所以叫"高粱”;用它的茎秆可榨汁熬糖,农民以叫它"甜秫秸”;古书上还有叫蜀黍、木稷、荻粱、乌禾、芦檫等名称的,顾名思义,大都是以形态特征来称呼的。
过去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粱是从非洲引进来的,其实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1931年在山西万荣荆村新石器晚期遗址,发现过炭化高梁;在郑州大河村新石器遗址、江苏新沂县三里墩遗址,都曾发掘过高梁状的粮食。在古文献中,如《世本》、《博物志》、《广雅》、《庄子》、《管子》、《齐民要术》、《王桢农书》等,都有对高粱的记载。这可以证明,五千年以来,黄河流域的古代人民已培育出高粱品种,并大面积种植生产。
山西是高粱主要产区之一。忻州盆地的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又是全国高粱生产较集中的地方,素称"高粱之乡”。近年来,全国、全省高粱种植面积下浮较大,唯忻州地区较稳定,约5万公顷,总产4~5亿公斤。据载,忻州高粱有过每公顷产13500公斤的记录。忻州高梁的特点是粒大、颗匀、皮薄、口感好、着壳率低、营养价值高,据化验分析,含蛋白质10%以上,均优于一般高粱。
忻州高梁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工成的高梁面,能做成花样繁多、群众喜爱的食品,近年已成为迎宾待客的饭食。高梁除直接用于酿酒做醋,还可以加工制粉条、粉面。高粱的茎秆是造纸的好原料。茎秆中含的红色花青素可制染料。茎秆中含蜡质3%左右,浸出后可制蜡纸、油墨。糖高梁含糖高达19%,是制糖的好原料。脱粒后的高梁穗可做锅刷、扫帚,穗秆可编器皿、盖帘。高粱,与群众生活真是密不可分。
莜麦
莜麦在各地称呼很多,如"油麦”"稞燕麦”"玉麦,,f‘苏鲁”等。《穆天子传》称"焚麦”,《黄帝内经》称"迦师”,《广志》称"折草”,《稗海博志》称"燕麦”,《史记》称"斯”,《唐本草》称" 麦”等等,名称之多,说明莜麦生产在我国历史久远。据山西省志载,最少有2500年的历史;最早可能起源于华北的高寒地区,后来逐渐成为北部高寒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从唐代始,从内蒙、新疆、西藏等处被引种到俄罗斯、智利、美国等国家。
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所以山西莜麦的主要产区在晋西北,全省种植面积约为17万公顷,总产量14~15万吨,占到全国的10%。在我国众多莜麦品种中,以山西"五寨三分三”为最佳莜麦品种。这个品种自成体系,茎秆粗壮,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形长大,粒大饱满,且面白、味美、耐饥。
莜麦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平均达15.6%,高出大米100%、玉米75%、小麦面粉66%、小米60%,8种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赖氨酸含量还高于大米和小麦面粉;脂肪和热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麦面粉的3.7倍。此外,维生素和磷、铁等物质也比较丰富。莜面出粉率高,一般可达九成以上,吃水量大,0.5公斤莜面可做1公斤成品。
晋西北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摸索了花样繁多的莜面吃法。以五寨为例,在面板上可推成刨花状的"猫儿朵窝窝”;可搓成长长的"鱼鱼”;用熟山药泥和莜面混合制"山药饼”;用熟山药和莜面拌成小块状再炒制成"谷垒”;将生山药蛋磨成糊状和莜面挂成丝丝的"圪蛋子”;小米粥煮拨鱼鱼的"鱼钻沙”;莜面包野菜的"菜角”;更直接地将莜面炒熟加糖或加盐的"炒面”等等,各具风味,百吃不厌,莜面食品常常用以待客,并作为礼物相赠。
近年来,莜面经加工,可制成麦化罐头、饼干、燕麦片、糕点,食路越来越宽了。莜麦除果腹之外,还有医药保健作用,用于产妇催乳、婴儿发育不良以及老年体弱症。莜麦含高蛋白低糖,是糖尿病人的极好食品,脂肪中较多的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在心血管中的积累,隆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血压均有疗效。据实验观察:高血脂患者连续3个月,日进食100克燕麦片后,临床可见,胆固醇、B脂蛋白、甘油三脂及体重都明显降低,对于因肝、肾病变、糖尿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脂症也有同样明显疗效。
荞麦
盛产于晋西北一带的荞麦,以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且有壮体益寿、防病治病功能,越来越受青睐;包括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日本各地的荞麦面食馆就有70000家之多。山西省产的荞麦,粒大、皮薄、粉白、出粉率高、成筋大,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每年大约出口1500吨。
荞麦,一般指的是甜荞麦,是我省群众喜食的一种杂粮。据史书记载,盛唐时期中原广大地区便已大量种植了。晋西北的气候、土地条件,使之成为我国荞麦的主要产区之一。
据测定,荞麦面中含蛋白质7%—13%,高于大米和白面;含脂肪3%,共有9种脂肪酸。最多的是油酸和亚油酸;含碳水化合物72%,与小米相当;胚乳中所含糖分比一般粮食淀粉更易吸收;含维生素B1和B2比小麦多3,--4倍;荞麦粉中还含其他粮食中不具有的芸香甙成分,有降血脂、胆固醇的功效;荞麦中还含有2.1%矿物质,尤以磷、钙较多。因此荞麦不仅仅作为一种食物,还能产生一定药效,可帮助消化、降气宽肠、治疗痢疾、哮喘,并有消肿去腐、清热祛湿等到作用。VE防氧化能力强,对防止老年人细胞再生及对不妊症均有疗效,还能保持运动的持续性,对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几乎所有成年人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氧化脂质所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晋西北的群众,以荞麦为重要食料,像做小麦粉一样,能将其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擀面条、刀削面、剔尖、拨鱼儿、压饴铬,还可以包馅、蒸馒头、烙饼。还能用荞麦粉制成风味小吃,如有名的灌肠、碗饦、"拿糕”,配上可口佐料,已成为待客、宴享的佳肴。除甜荞麦外,灵丘县一带还产一种苦荞麦,被民间百姓称为"土四环素”。有个小病小灾的,不求医生,吃点苦荞麦就行了。苦荞麦面品质上乘,滑细如粉,制作煎饼、饴铬仅次于麦粉。灵丘苦荞麦灌肠更是一绝,一尝便知分晓。除此之外,还能将荞麦加工在"荞麦片”"荞麦粥”"荞麦挂面”"荞麦面包”等系列保健品。
豌豆
豌豆又名麦豆、寒豆,越年生蔓性草本。茎长1米左右,羽状复叶,先端二三小叶变形为卷须,基部有大托叶,四五月间,叶腋出花轴,开紫色蝶形花,二花或数花相集生,果实荚生,熟裂,种子圆绿或白。豌豆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山西山多川少,丘陵起伏,适种各种小杂粮,杂豆品种多,。质量好,产量高。其中豌豆在雁北、忻州高寒山区种植面积仅次于莜麦,产量低于马铃薯,是晋北一带民间百姓的常用食物品种之一。
豌豆营养丰富,含蛋白质23%~25%,脂肪10/~1.3%,糖类57%~60%,粗纤维4.5%,还有矿物质、维生素等。民间有将豌豆和大米一起煮粥的习惯。用豌豆面稍加白面做豆面"抿圪蚪”,是大同一带民间妇女的拿手好戏。豌豆还可以作豆馅,做糕、点心均可。制成粉丝也是上档次食品之一。如果加工成软荚豌豆苗则是宾馆、饭店的高档菜肴原料。北京北海仿膳饭庄的名点"豌豆黄”,正是由民间小吃引进皇宫而成为御膳美点的。
黍米
黍,是我国古代主要粮食及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黍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品种,而品质当属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最好。当地民间百姓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炸糕,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从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
黍米颗粒大于小米,呈金黄色,粘度很大。据分析:每100克黍米含蛋白质9.6%、脂肪0.9%、糖16.3%、热量1515千焦耳,以及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这除食用外还可入药,在中医中药中被列为"补中益气”的具有食疗价值的食品。中医认为:黍米具有滋补肾阴、健脾活血的作用,还有治疗杖疮疼痛和小儿鹅口疮的功能。中医还指出:黍米黏性大而难以消化,切忌过量食用,尤其老弱病人和胃肠功能欠佳者更要少食,心血管病人、血脂过高者,最好不食,以防止胆固醇、血脂的升高。
除此之外,黍米是酿造黄酒的最好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