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 “小杂粮 大品牌”陕北小杂粮品牌建设之路
 

“小杂粮 大品牌”陕北小杂粮品牌建设之路

来源:陕西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0-09-30   |  阅读次数:3434次

  

 

——陕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三年多来,通过“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推动,陕西省优质粮油订单种植规模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全省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全面提升,主食产业化覆盖面持续扩大,大力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在兴粮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我省粮食产业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现——

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粮食产业发展,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陕西好粮油”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制定团体质量标准等,不断驱动区域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增创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大提高了我省区域粮食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助推陕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秦粮秦味·大美陕西”陕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系列报道之一,走进陕北“小杂粮”黄金核心主产区——延安,饱览陕北小杂粮“绿色、健康、营养”高质量发展的面貌,感受小杂粮“产销一体化”强劲发展的节拍,见证陕北小杂粮公共品牌建设发展、崛起之路。

一座座钢架大棚立于田间、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如花绽放……9月的延安,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产业齐头并进,陕北小杂粮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五谷杂粮天下有,陕北杂粮天下无”。近年来,陕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发展,全力培育小米、荞麦等小杂粮类的特色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红色基因、绿色品质、金色希望的小杂粮发展之路。

红色基因 延安小米声名远扬

“吃着陕北的小米,陕北红军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当年毛主席对延安小米的深刻记忆。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人民以小米为主粮的杂粮供养中央领导和革命队伍,人们熟知 “小米加步枪”中的小米就是——延安小米。

小米,在陕北约有千年的种植历史,是延安主要秋粮作物。品种众多,有“千糜万谷”之说。“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小米适应力强,抗旱能力超群。陕北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延安小米独特的品质和非同寻常的营养价值。

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圆润,晶莹明亮,黏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3%,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平均含脂肪4.5%,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亦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就是膳食平衡。现代人饮食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一味追求精白,营养单,致使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病等各种富贵病高发、早发。小杂粮因其“杂”,营养全面,集食品、保健于一体,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

绿色品质 营养健康的优质杂粮

健康、绿色、高品质、口味好,是陕北小杂粮的黄金标准,也是延安杂粮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优质源泉,更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

“延安杂粮通过制定发布优于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粮食系列标准、加强优质品质测报和测评、推进优质小杂粮基地建设等措施,促进产品提质升级,提高绿色优质杂粮产品的供给水平,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延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宝平信心满满地说。

品质源头——

种、肥、播、植严格把控,统一管理,保证“种得好”。

“在生产上我们总结完善小杂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形成了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精量条播、统一合理密植、统一适时早播和统一田间管理措施的‘六统一’技术模式。”延安市志丹县粮食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2014年起,延安市小杂粮研发中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下,完成了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国家谷子品种生产试验、谷子耐瘠薄品种的筛选、新品种展示与筛选及谷子配方施肥验证试验等,建设了谷子高产示范基地。在安塞、子长、延川、宝塔区等县市区安排了谷子高产栽培示范田2950多亩,示范推广张杂谷10号、豫谷18、长生07、晋谷40、晋谷51等优质高产新品种、机械化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化栽培管理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天然种植,无公害生产。延安市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和发展质量迅速提升。

品质过程——

种植过程中无化肥、无农药,保证谷物产品绿色健康,更生态。

盛夏时节来到延安宝塔区刘坪村,从村南的高岗上望去,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谷子,硕大的谷穗在微风中摇摆。

一大早,刘坪村的村民王志萍就和丈夫到自家谷子地锄草了。“今年雨水不多,天旱更得勤锄地。”王志萍说,他们种植的谷子从种到收完全保留着传统的方式,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只有这样,种出来的谷子品质才好。虽说产量不是很高,但价格高,每公斤能卖到20多元。

原生态、无污染。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种植生产方式,才能保障产品无公害的品质。“一是采用畜力加人工和半机械加人工的播种方式进行种植。二是采用羊粪、鸡粪、猪粪等农家肥,不施化肥农药。三是间苗、除草、收割等生产环节全由人工完成。”安塞盛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伟说道。

用传统方式种出有机小米。马伟说:“我们的‘延安小米’主打‘绿色无添加’的标签,基地所生产的小杂粮全部经过多方跟踪监测和检验认证,完全符合有机产品的各项指标,成为全县乃至陕北地区的小杂粮农产品示范基地。”

品质转化——

谷子去壳后的产物便是小米。农耕文化是陕北小米的特质,从纯石磨加工到与机械化相结合的转变,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村里老井、辘轳和石磨,粗糙、斑驳像是黄土高原上裸露的生命符号,道尽了岁月的沧桑,刻录着延安小米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连枷打谷、石磨碾谷去皮……今天,在延安很多村里依然随处可见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石磨,采用这种传统碾压方式,不但不会对谷物造成损害,小米原始的营养成分和浓重的米香也得以保留。

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厂房里,一台台高科技机器快速运转,清粮机、储存罐、去石机、脱壳机、沙滚机、分离机……全自动生产杂粮的一体化设备,实现了由粗加工到精细化加工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流水作业、机器批量自动化加工杂粮的效果。

“通过精加工,小杂粮的身价能翻几番。”延安金黄土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赵延宁说道。在小米生产车间,笔者看到刚刚收购的谷子经过晾晒、人工风选、机械筛选、脱壳、抛光、无氧包装等多重工序,变成颗粒圆润、大小均匀、晶莹明亮的精小米。而在杂粮面生产车间,经过原料精选、清洗、浸泡、离心脱水、磨粉、过筛、无菌包装,一袋袋荞麦面粉堆积如山整装待发。据介绍,该公司的杂粮产品目前已经和全国多家公司签约,销往全国四五十家超市和卖场,而且每斤价格可以卖到十四五元。

金色希望 “小杂粮”拓宽百姓致富路

“借助小杂粮,完全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延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宝平介绍。目前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左右,总产量11万吨以上,2019年小杂粮产值3.4亿元,可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00元以上。

“市场+政策”——小杂粮实现百姓脱贫梦

“以前种植其他粮食,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自从种了小杂粮,我家的光景是越过越好了。今年我又种了20多亩谷子,就这一项产业,我家就能增收近2万元。”延川县眼头塬村贫困户高延林笑呵呵地说道。

小杂粮实现了贫困户的小康梦,这得益于延安市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绿色杂粮产业作为重要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从种植补贴(包括种子、化肥、地膜、病虫害防治)、订单收购、农产品认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给予补助,充分调动起农民发展绿色杂粮的积极性,杂粮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拳头”产品。

近年来,延安市通过政策支持,累计建成28.6万亩绿色杂粮基地,1000亩有机杂粮基地,通过绿色认证的杂粮面积达到5.2万亩,其中谷子4.7万亩,大豆0.5万亩。杂粮产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吴起的荞麦,安塞的小米,甘泉的双青豆、红小豆等,都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合作社+农户”——小杂粮百姓增收好前景

“免费给种子,高价回收,这好事咋能不干嘞。等到9月谷子收走后,我能挣4000多块钱呢。”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尹屯村签约农户苗树林高兴地说。

为保障种粮收益,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尹屯村杂粮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延安峁疙瘩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小杂粮种植销售协议,在村民粮食销路困难的情况下,峁疙瘩土特产品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格15%进行收购。尹屯村谷子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不足百亩增加到今年的500多亩。

保底收购让农户吃上“定心丸”。延川县锦春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刘锦春介绍道:“咱们延安的小杂粮在外地特别受欢迎,客商都知道咱这儿是小米的优质生产基地,营养价值高、口感好,货真价实。”他粗略地算了笔账,去年公司一年加工销售25万公斤小米,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今年,他又与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以每亩再补贴100元的优惠办法,鼓励农户扩大生产规模。

“品牌+触网”——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

“以前种的小杂粮需要自己出门推销,价格卖得比较低,现在通过微信平台、阿里巴巴等线上销售,没几天就全部销售完了,而且绿色杂粮身价看涨。”志丹县张渠石磨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杨元慧感慨地说,自己的小杂粮能卖到全国各地,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2018年12月,延安粮食集团成立延安红彤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包括农产品、土特产品、特色杂粮的销售。涉农电商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成为潜力巨大的网购市场和农副产品网络交易市场。这种省去中间环节,推动农产品公平贸易,变成去中间、利归两头,不仅解决市场、物流等“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是借助农村供销社、便民店“大网络”的功能,把服务延伸到小杂粮的田间地头。

6月16日,陕西省粮食行业协会组织成立“陕北小杂粮”产业联盟,促进我省培育壮大地方特色粮油产业,不断提升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全面提升陕北小杂粮区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拥有品牌,就能拥有未来。曾经的小杂粮品牌“多而杂”,如今“陕北小杂粮”以政府为主导、政策为引领,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组合推广,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们开展粮食公共品牌建设,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重要指示精神的举措,也是我们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契机,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一个公共品牌、组建一个产业联盟、制定一套团体标准、搭建一个产销平台’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大‘陕北小杂粮’公共品牌的创建和宣传力度,着力把陕西优质绿色的粮食产品推向全国,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价值,助推陕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张翔说。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