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燕麦生产技术
 

燕麦生产技术

来源:  |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张志芬   |  发布日期: 2020-02-28   |  阅读次数:2715次

  

 

  我国燕麦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其中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及宁夏、青海是我国燕麦主产省区,全国种植面积约500-600万亩左右。

  一、整地施肥

  燕麦生产多为旱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耕作制度。土地耕作的重点是旱、深,即在前作收获后即进行深耕,充分利用自然降雨较多和气温较高的早秋季节,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地熟化程度。耕翻深度25cm左右,但对坡梁地及浅位栗钙土的地块,耕深以15-18cm为宜,滩水地和下湿地,耕深以20-25cm为宜。

  秋深耕虽然提高土壤水分,但当年不能促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保水保墒必须依靠耙、耱、磙、压等整地措施来碎土、平地、保墒。作业程序一般是耕后立即耙、耱,或边耕边耙、耱,镇压,以顶凌镇压效果最好,但要根据不同的土质灵活的掌握。坡梁地以耱为主,一般不进行耙地,滩水地和下湿地土壤比较粘重,坷垃较多,要先耙后耱;地下水位高、带有盐碱的粘重地块,耕后不耙、耱,要经过一定时间暴晒和风化后,进行冬季碾压、春季耙、耱。

  燕麦产区由于耕作粗放,土壤基础养分较低,不能满足燕麦苗期生长发育对主要养分的需要。因此,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的同时,适量加大化肥用量,以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75kg/hm2为宜。

  合理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前茬以豆类、马铃薯为宜。

  二、播种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主要包括选中,晒种和拌种。具体方法是播种前采用机选、风选、筛选、泥水(盐水)选,然后选择晴朗的天气,将选好的种子摊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晒2-3天。再用拌种双或三唑酮拌种,防止燕麦黑穗病。

  播种期:播种时期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的生态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来确定。土默川等夏熟区以4月初播种为宜,阴山南北等秋熟区5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播种方法与深度:燕麦播种方法主要采用条播,耧播和机播的行距一般为23-25cm,播种深度一般为4-6cm,早播的适当深一些,晚播的适当浅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和土壤墒情差的年份,播种要适当深一些。

  播种量与密度:燕麦播种密度是根据不同的地区土壤类型、肥力、品种、种子发芽率和植株群体密度要求来确定。瘠薄旱坡地播量为90-105kg/hm2;肥力较好的下湿地播量为150-180 kg/hm2;二阴滩和水浇地播量为187.55kg/hm2左右。

  三、优良品种

  燕麦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裸燕麦品种有坝莜1号、坝燕4号、坝莜18号、燕科2号、白燕2号、品燕2号 定莜9号等,各地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加工需要进行品种选择。

  四、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1、苗期是营养生长时期,管理以保全苗 、促壮苗为基础,以喷药防治蚜虫(同时防治燕麦黄矮病)、中耕锄草为中心。

  2、燕麦的中耕除草要掌握“由浅入深,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4叶期时,进行第一次中耕,要“浅锄、细锄、不埋苗”,消灭杂草,破除办结,提高地温,减轻盐碱,以起到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同时喷药防治蚜虫,并防止大麦黄矮病度的传播。

  3、第二次中耕在分蘖后拔节前进行,此时中耕有利于消灭田间杂草、松土、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第三次中耕的适宜时期是拔节后封垄前,即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可借助中耕适当培土,可起到状杆防倒作用。

  (二)穗期管理

  穗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茎叶生长旺盛,各种生理过程活跃,对养分需求旺盛,是吸收水肥的高峰阶段。如发现田间有缺肥现象,可结合降雨或浇水,追施氮肥或磷钾肥。如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防治。去杂、去劣的同时拔除田间大草。

  (三)粒期管理

  开花、受精后,进入生殖生长结段。除根据田间表现注意水肥供给外,应进一步注意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此期可根据情况进行叶面喷施补肥,亩用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40~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提高叶片寿命并保持根系活力,提高穗粒重和千粒重,同时提高单产。

  五、收获与储藏

  适时收获:燕麦成熟不一致,当花铃期已过,穗下部籽粒进入蜡熟期,穗中上部籽粒进入蜡熟末期时,及应收获。此时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茎秆尚有韧性,收获时麦穗不易断落,特别是北方夏播燕麦区常有大风危害,收获不及时,常因大风落铃、落粒而造成减产。

  安全储藏:燕麦的籽粒在一定的水分和温度下进行呼吸作用。水分越大,温度越高,呼吸作用月强烈,物质消耗越多,产生的热量越高,发霉变质的危险性越高。因此,燕麦脱粒后水分含量一定要晾晒到13%以下,在燕麦贮藏期间,要严格控制燕麦籽粒的含水量和贮藏室温度,一般贮藏室温度控制在15℃以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