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百科
杂粮百科>>糜子
 

糜子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1   |  阅读次数:37147次

  



糜子 (Panicum miliaceum L.)属禾本科黍属 (Panicum miliaceum),又称黍、稷、糜,英文名proso或broom corn millet,为第二类禾谷类作物。追溯历史,在我国古代农业中,糜子有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史书、著名古农书、古医书、诗词、地方志、农家俚语,都有关于糜子的记载。

我国糜子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从北纬19°15′的海南琼海到北纬48°的新疆哈巴河、阿勒泰以及49°18′的内蒙古海拉尔,南北跨30个纬度;由东经76°的新疆阿图什、喀什到东经143°的黑龙江同江、虎林,东西跨67个经度;垂直分布由海拔200m的山东日照到3000m的西藏扎达、普兰,落差2800m;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糜子种植。

糜子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甚至同一地区的称谓也不尽相同。糜子的称谓数千年来基本稳定不变,但地域性很强。其中,糜是我国糜子的主要作物称谓,在我国糜子生产中占主要地位;黍的称谓区域主要在华北某些地区和山东、河南,但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现已不是糜子主产区;稷的称谓区域主要在山东、河南和河北南部,在历史上曾广泛使用,但现在这些地区糜子已很少种植。

糜子籽粒脱壳后称为黄米或糜米,其中糯性黄米又称软黄米或大黄米。加工黄米脱下的皮壳称为糜糠,茎秆叶穗称为糜草。自古以来糜子不仅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物,也是北方家畜家禽的主要饲草和饲料。

糜子耐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栽培作物。在我国无霜期短、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少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广大旱作农业区,一般都是糜子生产区。这些地区糜子的丰歉,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生活,也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糜子生育期短、生长迅速,是理想的复种作物。在一些小麦产区,麦收后因无霜期较短、热量不足,不能复种玉米、谷子等大宗作物,一般复种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的糜子。复种糜子收获后不影响冬小麦的播种。

糜子是救灾备荒作物。在遭受旱、涝、雹灾害之后,充分利用其它作物不能够利用的水热资源,补种、抢种糜子,可取得较好收成。1962年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这一年由于干旱全国糜子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内蒙古达68.8万hm2,陕西达29.1万hm2

糜子在我国粮食生产中虽属小宗作物,但在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省等省区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和生产优势。特别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农业到畜牧业,从食用到加工出口,从自然资源利用到发展地方经济,糜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形态特征

糜子的根属须根系,由种子根(胚根)和次生根(节根)组成。种子根是糜子种子胚中的幼根,在种子萌动发芽时,种子根首先突破种皮后生长形成。由于种子根是最早形成的根,因此又称初生根,种子根只有一条。节根着生在茎节间分生组织基部。生长在地下茎节上的称为地下节根或次生根;生长在地上茎节上的称为地上节根或支持根、气生根。糜子根系入土较其它作物浅,入土深度约80~100cm,扩展范围100~150cm。主要根群分布在20~50cm土层内,其中以0~20cm土层内的根系最多。据测定,糜子在0~10cm土层中的根系重量占全根重量的79.6%。

糜子的茎分为主茎、分蘖茎和分枝茎。糜子的茎是由胚轴发育而成的,有一个主茎和1~3个分蘖茎。分蘖茎由分蘖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一些早熟品种,还能在地上茎节上产生分枝茎。糜子分蘖茎和分枝茎多少与品种类型、土壤水分、肥力及种植密度有关。一般植株可产生1~5个分蘖,在干旱稀植的条件下,最多可达20个以上,但一般只有1~3个分蘖可以发育成穗。分枝是在主茎圆锥花序出现后才形成的,一般早熟品种分枝较多,晚熟品种分枝较少。同一植株上的分枝成熟很不一致,籽粒不饱满,结实率低,因此在生产上要适当控制分蘖和分枝,防止无籽穗和秕粒。糜子为直立茎,茎高因品种、土壤、水分、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矮秆类型株高只有30~40cm;高秆类型株高可达200cm以上。茎粗5~7mm,茎壁厚1.5mm或更厚。糜子的茎秆是由若干节与节间组成,每个节上生长一片叶子,茎节数与叶片数相应变化在7~16节(片)范围内。地下有3~5个茎节,节间非常密集,为分蘖节,地上有5~11个茎节。节间数目的多少与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播种早晚有关。

糜子为单子叶植物,其叶由叶片、叶鞘、叶舌、叶枕等部分组成。叶互生,无叶耳。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除第一片真叶顶端稍钝呈椭圆形外,其余叶片均呈条状披针形。由于中脉比支脉短,以致叶片边缘呈波浪型,但也有边缘是平直的。叶片的上下表皮及叶鞘表面都有浓密的茸毛。叶鞘在叶片的下方,包围着茎的四周,两缘重合部分为膜状,边缘着生浓密的茸毛。叶舌是叶鞘与叶片接合处内侧的茸毛部分,能防止雨水、昆虫和病原孢子落入叶鞘内,起保护茎秆的作用。叶枕是叶鞘与叶片相接处外侧稍突起的部分。叶片和叶鞘的颜色分绿色和紫色。糜子的每一茎节都着生一片叶子,全株出生的叶片数大约为7~16片,与茎节数一致。发生在不同节位上的叶片大小、形状不同。初生叶叶片较小,长宽为10cm×1.2cm,这部分叶片将随着幼苗和根系生长,在早期枯黄脱落,后生叶较宽大,长宽一般为20cm×1.5cm,寿命较长,一直可维持到糜子成熟。此外,发生在不同节位上的叶片也因中脉长短程度不同而有差别。

糜子的花序为圆锥花序,一般称穗子,由主轴和分枝组成。主轴直立或弯向一侧,长约15~50cm,成熟后下垂。分枝呈螺旋形排列或基部轮生,分枝上部形成小穗,小穗上结种子,一般每穗结种子1000~3000粒。分枝呈棱角形状,上部着生小枝和小穗。分枝一般最多有5级分枝,1级分枝约10~40个,分枝多少与生长发育条件有关。分枝有长的,也有短的,有的光滑或稍有绒毛,并有弹性。分枝与主轴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糜子花序分枝长度、紧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基部的叶关节状结构的有无,我国将糜子穗形分为散穗型、侧穗型、密穗型三种类型 (表1)。

1 糜子穗型特点

类 型

散穗型

侧穗型

密穗型

分枝与主轴角度

≥45°

<35°

<35°

分枝与主轴相对位置

多在周围,有的分枝细长,顶部向一方下垂

分枝在主茎的一侧

分枝在主轴的周围

主轴方向

直立或稍弯曲

主轴弯曲

主轴直立或略显弯曲

分枝长度

分枝较长

分枝长

分枝短

花序密度

稀 疏

较 密

密 集

分枝基部突起物

明 显

不明显

没 有

糜子花序颜色分绿色和紫色两类。紫花序类型其茎叶也常常带有紫颜色。糜子的小穗为卵状椭圆形,长4-5mm,颖壳无毛。小穗由护颖和数朵小花组成。护颖有两片、护颖内一般有2朵小花,其中一朵小花发育不完全,另一朵为完全小花。完全小花由两个浆片,3个雄蕊和1个雌蕊组成。

果实

糜子果实是由受精后的子房发育而成。由于果皮和种皮连在一起不易分开,故生产上通称种子或籽粒,植物学上称颖果。糜子粒形有球形、长圆形、卵圆形3种。粒长2.5~3.2mm,宽2.0~2.6mm,厚1.4~2.0mm,千粒重3~10g。粒色有黄、红、白、褐、灰和复色等,米色有深黄、浅黄等色。

 

分布生产

糜子喜温、耐旱、耐瘠、早熟,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也有少量栽培。

糜子籽粒较小,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生产年鉴》中将此类小粒制米作物,称为“小禾类”作物或称作粟类作物。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约550~600万hm2,栽培面积最大的是前苏联(俄罗斯、乌克兰)和中国。印度、伊朗、蒙古、朝鲜、日本、法国、罗马尼亚、美国和澳大利亚也有栽培。80年代前苏联糜子栽培面积约250万hm2,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糜子平均产量为750kg/hm2左右,前苏联为1100kg/hm2,中国为1000kg/hm2。糜子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贫瘠,耕作粗放,品种退化。

我国糜子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地区,即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宁夏银南、固原地区,甘肃庆阳、平凉、定西地区,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市,陕西榆林、延安市,内蒙古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市及黑龙江嫩江地区,吉林白城地区。这些地区土壤瘠薄、土地广阔,干旱少雨年降水量300~500mm,无霜期短,糜子是这些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我国20世纪50年代糜子栽培面积约200万hm2,自7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糜子经济效益低,种植面积减少。目前,全国糜子种植面积约100~120万hm2,与50代相比,种植面积减少近一半。据1991—1995年全国糜子种植面积统计:内蒙古平均为15.2万hm2,比50年代减少78.3%,甘肃平均为15.3万hm2,比50年代减少45.4%,陕西平均为9.2万hm2,比50年代减少61.7%,全国糜子面积下降最多的是内蒙古和陕西,其他省区也有下降,但缺乏统计数字。我国糜子种植面积年度之间变化也很大,灾年高于丰年,特别是干旱年份,在其它作物无法入种的情况下,只有大量种植糜子。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全国多数地区糜子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内蒙古50年代糜子平均产量为615kg/ hm280年代平均产量为1005kg/ hm2,单产比50年代提高了63.4%,到90年代初平均产量为1095kg/ hm2,比80年代提高了9%。全国不少地区糜子产量超过1500kg/ hm2,有的甚至超过2500kg/ hm2。糜子生产潜力很大,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陕西府谷、山西河曲、保德等地,糜子产量可达4500~6000kg/ hm2

糜子有粳糯之分。我国包头、东胜、榆林、延安一线(东经110°)以东地区,主要栽培糯性糜子,越向东延粳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几乎不种粳性糜子;该线以西地区,主要栽培粳性糜子,越向西延伸糯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在青海、新疆,几乎不种糯性糜子。

 

栽培区划

东北春糜子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阳地区除外)三省及内蒙古兴安盟和通辽市中部的西辽河灌区。糜子以春播为主,南部少数地区麦收后复种糜子,垄作栽培,主要为糯性品种,散穗型居多,籽粒较小,以黄、黑粒色为主。

华北夏糜子区  本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大部、山东省及安微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糜子以夏播复种为主,在旱作区春播也有一定比例。条播平作,耕作精细,有的实行间苗。以糯性品种为主,侧穗型品种居多,中小粒以黄、白粒色为主。

北方春糜子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及以北地区,包括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大部、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西北地区、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及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本区是我国的旱作农业区,杂粮比重较大,糜子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糜子主产区之一。糜子以春播为主,南部春小麦收获后夏播复种糜子也有一定比例。由东向西,以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过渡,类型复杂多样。千粒重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本区中部为我国大粒糜子产区。籽粒以黄、白、红色为主。

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  本区西起青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达秦岭及伏牛山,北至长城沿线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少数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及甘南自治州、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本区春旱严重,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是我国糜子的又一主产区。西北部以春播糜子为主,东南部以夏播糜子为主。由东向西,粳性品种逐渐增加,糯性品种逐渐减少,是由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为主的过渡区,糜子类型多样复杂,侧穗型居多,千粒重较高,籽粒以黄、红色为主

西北春、夏糜子区  本区包括新疆全区及甘肃西北部酒泉地区。南疆盆地属温暖气候带,北疆属中温带。南疆是我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灌溉农业区。糜子于麦收后复种,但面积很小。北疆农区是新垦农业区,一年一熟,糜子有春播也有夏播,但面积较小。

青藏高原春糜子  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中西部及四川西部,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区。糜子属零星栽培,一般为春播,少数地方为秋、冬播,品种为粳性,散穗型,籽粒小,单产较低。本区糜子品种资源类型独特,为我国宝贵的糜子种质资源。

南方秋、冬糜子区  本区包括淮河、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各省区。糜子属旱粮作物,零星分布于各省山地和丘陵地带,一般多在头年秋、冬季播种,次年春季收获,种植方式以平作条播为主,品种多为糯性、侧穗型,耐湿性强,当地生期较短,品种北引生育期延长,甚至难以成熟。

 

品种资源

我国从50年代开始糜子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截至1992年我国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海南、西藏、四川、云南等21省市区,收集的糜子品种资源7516份,其中粳性3857份,糯性3659份。以陕西、山西和内蒙古最多,分别为1663、1371和1055份,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18%和14%。其次是河北、甘肃、山东和黑龙江,江苏、安徽、海南、云南和四川最少,仅有几份。

糜子品种资源中粳性与糯性类型的分布状态是以包头、东胜、榆林,延安一线为界,黄河以西地区,粳性类型多于糯性类型,其趋势是由东向西糯性资源逐渐减少,如青海全省没有糯性资源,新疆全区仅有1份糯性资源。黄河以东地区,糯性类型多于粳性类型,其趋势是由西向东糯性品种资源逐渐增多,如辽宁省只有1份粳性资源,吉林和黑龙江的粳性资源分别只有15份和62份。

我国糜子品种资源的千粒重变化范围较大,在1.5~9.8g之间,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千粒重有明显的差别。最小的品种是来自海南琼山的金黍,为1.5g,最大的品种是来自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二红糜,为9.8g。依千粒重大小可划分为5种类型,即:特小粒型(小于5.5g)、小粒型(5.6~6.5g)、中粒型(6.6~7.5g)、大粒型(7.6~8.5g)和特大粒型(大于8.5g)。不同类型的糜子品种,分布在不同生态区。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