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百科
杂粮百科>>荞麦(苦荞和甜荞)
 

荞麦(苦荞和甜荞)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1   |  阅读次数:35737次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L.)Gaerth)亦称鞑靼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ypyrum Gaerth),英文名tartary buckwheat,为荞麦属中仅有的二个栽培种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的高海拔地区。我国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和甘肃、陕西、山西等地海拔1500-3000m的高寒山区和高原地区,并作为这些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

苦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籽粒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含量普遍高于大米、小麦和玉米。苦荞籽粒中含有苦味素,制成的食品略有苦味,苦味素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苦荞蛋白质中含有19种氨基酸,尤其是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于小麦、大米及玉米。苦荞还含有禾谷类作物所没有的生物类黄酮如芦丁、槲皮素及叶绿素等,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降低血管脆性,止咳平喘祛痰等防病治病作用。此外,苦荞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如钾、镁、铜、硒,维生素E、C等,不但具有保肝、补肾、造血及增加免疫功能作用,且能强体,健脑、美容。

苦荞在我国分布不如甜荞广泛,加之其味略苦,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向鲜为人知,传统的加工食用方法又简单粗糙,故其地位一直较低。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苦荞的营养价值逐渐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利用苦荞加工成的各种糕点、快餐食品、保健食品、营养食品深受人们欢迎,其原粮和成品已逐渐销往国际市场。今后,随着苦荞开发利用的深入发展,这种融营养保健于一身的食物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

 

形态特征

苦荞的根为直根系。由胚根发育的为主根,垂直向下生长。在主根上产生的根为侧根,形态上比主根细,入土深度不如主根,但数量很多,可达几十至上百条。侧根不断分枝,并在侧根上又产生小的侧根,增加了根的分布面积。此外,在靠近土壤的主茎上可产生数条不定根,多时可达几十条。这二种根系构成了苦荞的次生根系,它们分布在主根周围的土壤中,对植株支持及吸收水分、养分起着重要作用。

苦荞的根系入土较浅,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5cm左右的土层里,其中以地表20cm以内的根系较多,占总根量的80%以上。因此,土壤耕层水分、养分、播种措施及栽培技术等都会影响根系的发育。

苦荞茎为圆形,稍有棱角,茎表皮多为绿色,少数因含有花青素而呈红色。节处膨大,略弯曲。表皮少毛或无毛。幼茎通常是实心的,当茎变老因髓部的薄壁细胞破裂形成髓腔而中空。主茎直立,高60-150cm,因品种及栽培条件而有差异。茎节数一般为18节,变动在15-24节之间。除主茎外,还会产生许多分枝。在主茎节叶腋处长出的分枝为一级分枝,在一级分枝的叶腋处长出的分枝叫二级分枝,依此类推,通常苦荞的一级分枝数在3-7个之间。其分枝数除受品种遗传性决定外,与栽培条件和种植密度有密切关系。

苦荞的叶有三种类型:子叶,真叶和花序上的苞片。

子叶是其种子发育时逐渐形成的,共有两片,对生于子叶节上,其外形呈圆肾形,具掌状网脉,大小约1.5-2.2cm。子叶出土时初为黄色,后逐渐变为绿色或微带紫红色。

苦荞的真叶属完全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叶片为卵状三角形,顶端急尖,基部心脏形,叶缘为全缘,脉序为掌状网脉。叶片为浅绿至深绿色。叶柄起着支持叶片的作用,绿色有些略带紫或浅红。其长度不等,位于茎中下部叶的叶柄较长,而往上部则逐渐缩短,直至无叶柄。叶柄在茎上互生,与茎的角度常成锐角。叶柄的上侧有凹沟,凹沟内和边缘有毛,其它部分光滑,托叶合生为鞘状,膜质,称托叶鞘,包围在茎节周围,其上被毛。

苞片着生于花序上,为鞘状,绿色,被微毛,形状为片状半圆筒形,基部较宽,上部呈尖形,将幼小的花蕾包于其中。

苦荞的花序为混合花序,为总状、伞状和圆锥状排列的螺状聚伞花序(图3-1)。花序顶生或腋生。每个螺状聚伞花序里有2-5朵小花。每朵小花直径3mm左右,由花被、雄蕊和雌蕊等组成。花被一般为5裂,呈镊合状,被片长约2mm,宽约1mm,浅绿或白绿色。雄蕊8枚,呈二轮环绕子房,外轮5枚,内轮3枚,相间排列。花药似肾形,有两室,颜色为紫红、粉红等色,每个花药内的花粉粒数目约为80-100粒。雌蕊为三心皮联合组成,子房三棱形,上位,一室,柱头、花柱分离。柱头膨大为球状,有乳头突起,成熟时有分泌液。苦荞的雌蕊长度与花丝等长,约1mm左右。

果实

苦荞种子为三棱形瘦果,表面有三条深沟,先端渐尖,5裂宿萼,由革质的皮壳(果皮)所包裹。果皮的色泽因品种不同有黑色、黑褐色、褐色、灰色等。果实的千粒重在12-24g之间,通常为15-20g。果皮内部含有像果实形状一样的种子,主要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种皮很薄,分为内外两层,分别由胚珠的保护组织内外珠被发育而来。胚位于种子中作为折叠的片状体而嵌于胚乳中,横断面呈“S”形,占种子总量的20-30%。胚实质上就是尚未成长的幼小植株,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乳位于种皮之下,占种子重量的68-78%。胚乳有明显的糊粉层,细胞是透明的。糊粉层下由放射状排列的大型细胞组成,细胞内含有大量淀粉粒,淀粉粒结合疏松,易于分离。

 

分布与生产

苦荞主要分布在北纬23°30′的云南文山到43°的内蒙古克什腾旗,东经80°的西藏扎达到116°的江西九江这一区域,主产区集中在云南、四川 、贵州、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山西、甘肃等省。我国的淮河、秦岭、巴山一线(称秦淮线)是甜荞和苦荞栽培的过渡区,秦巴山区以北是我国甜荞主产区,多种植甜荞,苦荞零星分散种植。秦巴山区以南是我国苦荞主产区,尤其是云贵川毗邻的高山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苦荞。

我国苦荞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据统计全国苦荞栽培面积约30多万hm2,总产约30万t,云南、四川、贵州是苦荞的主要产区,占全国苦荞种植面积的80%左右。陕西、山西、湖北、重庆、湖南、广西等省都有种植,面积约5-6万hm2

苦荞的生产水平较低,一般产量为900~2250kg/hm2。少数地区产量可超过2250kg/hm2。如四川省昭觉县洒拉尼波乡常年种植苦荞的200hm2,单产可达2325-2550kg/hm2。云南省宁蒗县1988年种植的2700hm2苦荞示范田,其中有26hm2平均产量为2925kg/hm2,最高达4275kg/hm2。我国苦荞一般种植在地广人稀、土地瘠薄、气候冷凉、生产条件差、耕作栽培技术落后的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苦荞生产,必须针对不同生产条件,进一步探索苦荞高产栽培技术,并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

 

栽培区划

我国荞麦学界目前将全国荞麦栽培生态区划分为四个大区,即北方春荞麦区,北方夏荞麦区,南方秋、冬荞麦区和西南高原春、秋荞麦区。其中西南高原春秋荞区是苦荞主产区,本区包括西藏、青海高原、甘肃甘南、云贵高原、川鄂湘黔边境山地丘陵和秦巴山区南麓。

西南高原春、秋荞麦区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穿插以丘陵、盆地和平坝、盆地沟川或坡地。该区栽培作物以荞麦、燕麦、马铃薯等喜凉作物为主,辅以其它耐寒喜冷小宗粮豆作物。由于本地区活动积温持续期长而温度强度不够,加上云雾多,日照不足,气温日较差不大,宜于喜冷凉作物苦荞的生长,是我国苦荞主要产区。一般一年一作,春播。在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为二年二熟制,秋播。

我国北方也是苦荞栽培区,陕西北部、甘肃、宁夏、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都有种植,一般春播或7月初播种,9月份收获。

 

品种资源

我国荞麦栽培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类型,苦荞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的云贵川一带和北方的高海拔地区。垂直分布苦荞的上限为4400m(西藏吉隆、拉孜县),下限为400m左右。一般分布在海拔1000-1500m以上的地方。荞麦品种资源的收集工作起自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收集到各类荞麦资源2795份,其中苦荞资源879份,并已编入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

生育期  全国苦荞品种资源以中熟品种最多,占59.6%,其次为晚熟品种,占33.7%,早熟品种仅占6.7%。早熟品种主要分布在陕西秦岭以南和贵州山区,中熟品种集中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苦荞主产区和陕西、山西的中南部,晚熟品种的分布范围较窄,集中分布在甘肃中南部的山区、青藏高原和四川的大小凉山一带。另外,苦荞的生育期有随着纬度降低而缩短的趋势。

株高  苦荞株高的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80-140cm之间,矮、高、超高秆品种在16.1-20%之间,中秆品种占45.7%。地域间株高变化比较明显,北方的山西、陕西以中高秆品种为主,甘肃、青海主要是中秆品种和高秆品种。南方的贵州、四川则以矮秆和中秆品种为主,云南、西藏则以高秆和超高秆的品种为主。

千粒重  全国苦荞以15.1-20g的中粒品种为最多,占59.7%,其次是20.1-25g,为大粒品种占27.5%,15g以下小粒品种占12.4%,特大粒品种仅占0.4%。小粒品种主要分布在甘肃、云南和贵州。中粒品种集中分布在北方的山西(25g以上)、陕西和甘肃及西南地区,大粒品种分布在云、贵、川及南方等地。

品质  根据分析苦荞氨基酸总量的平均值以西藏最高,达12.5%,四川最低,为9.51%。苦荞主产区的云南、四川和贵州,其氨基酸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北方的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等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同品种间氨基酸含量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某些氨基酸在不同品种间相差可达几十倍;

全国苦荞生物类黄酮平均含量为3.42mg/100g,极限变幅0.46-9.69mg/100g,常见变幅1.62-5.21mg/100g。不同生态区苦荞中的生物类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西北>华北>青藏>西南。在苦荞籽粒中的生物类黄酮含量比甜荞高。

 

荞麦(甜荞)

甜荞(Fagopyum esculentum Moench),习惯是称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ypyrum Gaerth),一名荞麦、乔麦、乌麦、花麦、三角麦、荞子,英文名buckwheat,为非禾本科谷物。在我国古代原始农业中,甜荞有极重要地位。历代史书、著名古农书、古医书、诗词、地方志以及农家俚言等,无不有关于荞麦形态、特性、栽培和利用方面的记述。自古以来,荞麦子实磨面制面条、饸饹、粑粑、煎饼、凉粉、碗托为食品,茹食嫩叶;以秆辟虫;干叶、皮壳、碎粒、荞麸以及茎秆作饲料;茎秆垫圈、沤肥;皮壳制作枕头等生活用品;皮壳、茎秆的灰分提取碳酸钾等工业原料,花和叶提取芦丁作医药原料;此外,甜荞还是我国的重要蜜源作物和救灾作物。

 

形态特征

甜荞的根属直根系,包括定根和不定根。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主根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来,主根是最早形成的根,因此又叫初生根。从主根发生的支根及支根上再产生的二级、三级支根,称作侧根,又叫次生根。甜荞的主根较粗长,向下生长,侧根较细,成水平分布状态。

甜荞主根以上的茎、枝部位上还可产生不定根。不定根的发生时期晚于主根,也是一种次生根。主根最初呈白色,肉质,随着根的生长、伸长,逐渐老化,质地较坚硬,颜色呈褐色或黑褐色。甜荞主根伸出1-2天后其上产生数条侧根,侧根较细,生长迅速,分布在主根周围土壤中,起支持和吸收作用。侧根在形态上比主根细,入土深度不及主根,但数量很多,一般主根上可产生大约50-100多条侧根。侧根不断分化,又产生小的侧根,构成了较大的次生根系,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一般侧根在主根近地面处较密集,形成侧根数量较多,在土壤中分布范围较广。侧根在甜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不断产生,新生侧根呈白色,稍后成为褐色。侧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很强,对甜荞的生命活动所起作用极为重要。

甜荞茎直立,高60-100cm,最高可达150cm左右。茎为圆形,稍有棱角,多带红色。节处膨大,略弯曲。节间长度和粗细取决于茎节间的位置,一般茎中部节间最长,上、下部节间长度逐渐缩短,主茎节叶腋处长出的分枝为一级分枝,在一级分枝叶腋处长出的分枝叫二级分枝,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还可以在二级分枝上长出三级分枝。

甜荞茎可分为基部、中部和顶部3部分。茎的基部即下胚轴部分,常形成不定根,不定根的长度取决于播种的深度与植株的密度,种子覆土较深或幼苗较密的情况下,茎的长度就增加;茎的中部为子叶节到始现果枝的分枝区,其长度取决于植株分枝的强度,分枝越强,分枝区长度就越长;茎的顶部即从果枝始现至茎顶部分,只形成果枝,是甜荞的结实区。

甜荞的叶有子叶(胚叶)、真叶和花序上的苞片。子叶出土,对生于子叶节上,呈肾圆形,具掌状网脉,子叶出土后,进行光合作用,由黄色逐渐变成绿色,有些品种的子叶表皮细胞中含有花青素,微带紫红色。

真叶是甜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为完全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片为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为心脏形或箭形,全缘,较光滑,为浅绿至深色。叶脉处常常带花青素而呈紫红色。叶柄是甜荞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支持叶片及调整其位置以接受日光进行光合与呼吸作用,并是光合物质和养分输出输入的通道。在日光照射的一面可呈红色或紫色。叶柄在茎上互生,与茎的角度常成锐角,使叶片不致互相荫蔽,以利充分接受阳光。叶柄上侧有凹沟,凹沟内和凹沟边缘有毛,其它部分光滑。

托叶合生如鞘,称为托叶鞘,在叶柄基部紧包着茎,形如短筒状,顶端偏斜,膜质透明,基部常被绒毛。随着植株的生长,位于植株下部的托叶鞘逐渐衰老变成蜡黄状。甜荞叶形态结构的可塑性较大,在同一植株上,因生长部位不同,受光照不同,叶形也不同,植株基部叶片形状呈卵圆形,中部叶片形状类似心脏形,叶面积较大,顶部叶片逐渐变小,形状渐趋箭形。不同生育阶段叶的大小及形状也不一样。

甜荞花序上着生鞘状的苞片,这种苞片为叶的变态,其形状很小,长约2—3mm,片状半圆筒形,基部较宽,从基部向上逐渐倾斜成尖形,绿色,被微毛。苞片具有保护幼小花蕾的功能。

甜荞花序是一种混合花序,也就是说,既有聚伞花序类(有限花序)的特征,也有总状花序类(无限花序)的特征。花属于单被花,一般为两性,由花被、雄蕊和雌蕊等组成。甜荞花较大,直径6-8mm

花被5裂,呈镊合状,彼此分离。花被片为长椭圆形,长为3mm,宽为2mm,基部呈绿色,中上部为白色、粉色或红色。

正常甜荞花的雄蕊为8枚,由花丝和花药构成。雄蕊呈两轮环绕子房排列,外轮5枚,着生于花被片交界处,花药内向开裂;内轮3枚,着生于子房基部,花药外向开裂。花药粉红色,似肾形,有两室,其间有药隔相连。花药在花丝上为背着药方式着生,丝浅黄或白色。甜荞花的花柱是异长的,因此,其花丝也有不同的长度,短花柱的花丝较长,长约2.7—3.0mm,长花柱的花丝较短,长约1.3—1.6mm

雌蕊为三心皮联合组成,柱头、花柱分离。子房三棱形,上位,一室,白色或绿白色;柱头膨大为球状,有乳头突起,成熟时有分泌液。甜荞的长花柱花雌蕊长约为2.6—2.8mm,短花柱花的雌蕊长约1.2—1.4mm。还有一种雌蕊与雄蕊大体等长的花,雄蕊和雌蕊长度约为1.8—2.1mm。在一个品种的群体中,以长花柱花和短花柱花占主要比例,比例大致相等为11。在同一植株上只有一种花型。雌雄蕊等长的花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很少。

甜荞花器的两轮雄蕊基部之间,着生了一轮蜜腺,数目不等,通常为8个,变动在6-10个之间。蜜腺呈圆球状,黄色透明,能分泌蜜液,呈油状且有香味。甜荞的花粉粒较多,每个花药内的花粉粒为120-150粒。

果实

甜荞果实为三棱卵圆形瘦果,五裂宿萼,果皮革质,表面光滑,无腹沟,果皮内含有一粒种子,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果皮由雌蕊的子房壁发育而来。果皮分为四层:最外为果皮即外表皮,第二层为中果皮,由厚壁细胞构成;第三层为横细胞构成,最内层为内果皮,由管细胞构成。

种皮由胚珠的保护组织内外珠被发育而来。种皮厚约8-15μm、分为内外两层。胚位于种子中央,嵌于胚乳中,横断面呈S型,占种子总重量的20-30%

胚乳包括糊粉层及淀粉组织,占种子的70-80%,胚乳的最外层为糊粉层,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厚约15-24μm,大部分为双层细胞,在果柄的一端有3-4层。

甜荞种子有灰、棕、褐、黑等多种颜色,棱翅有大有小,其千粒重变化很大在15-37g之间。

 

分布与生产

甜荞属小宗作物,但分布较广,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在食物构成中蛋白质匮缺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素食为主的亚州国家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无荞麦的正式统计数据。

荞麦(甜荞)主产国是俄罗斯、中国、乌克兰、波兰、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中国是荞麦(甜荞)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约100hm2,总产量约75t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2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56年,达225hm2,总产量为90t。我国甜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云南等省。

甜荞生育期短,是很好的救灾填闲作物。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各种粮食作物在实行精耕细作后,产量都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甜荞的产量虽也有所提高,但远不及其它粮食作物增产幅度大,加上其它原因,甜荞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甜荞种植面积约30-40万公顷总产约50万吨左右。

甜荞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东南西北都有种植,但主产区比较集中,其中面积较大是以敖汉旗、翁牛特旗、奈曼旗、库伦旗为主的内蒙古东部白花甜荞产区,以陕西定边、靖边、吴旗,宁夏盐池,甘肃华池、环县为主的陕甘宁红花甜荞产区。除此之外云南也是我国甜荞产区之一。

甜荞生产水平较低,一般每公顷产在1200-1500公斤。随着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多数地区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不少地方每公顷产量超过100公斤。我国甜荞种植区多为地广人稀、土地瘠薄、气候冷凉、水源缺乏、交通不便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多数又处于我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不发达地区。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保健营养食品领域的开拓,荞麦以其独特的营养被认为是世界性的新兴作物,随着国内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人们的健康需要,国内外市场对荞麦食品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荞麦的商品价值逐渐得到提高。发展荞麦生产,扩大外贸出口对改善荞麦主产区的经济,改变人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栽培区划

北方春荞麦区  本区包括长城沿线及以北的高原和山区,包括黑龙江西北部兴安岭山地、大兴安岭岭东、北安和克拜丘陵农业区,吉林白城地区,辽宁阜新、朝阳、铁岭山区,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即后山)、河北承德、张家口,山西晋西北、陕西榆林、延安,宁夏固原、宁南,甘肃定西、武威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本区地多人少,耕作粗放,栽培作物以甜荞、燕麦、糜子、马铃薯等作物为主,辅以其它小宗粮豆,是我国甜荞主要产区,甜荞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80-90%。一年一熟,春播(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东北部多垄作条播,中西部平作窄行条播。

北方夏荞麦区  本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北起燕山沿长城一线,与春荞麦区接壤,南以秦岭、淮河为界,西至黄土高原西侧,东濒黄海,其范围北部与北方冬小麦区吻合,还包括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晋南、关中、陇东、辽东半岛等地。本区人多地少。耕作较为精细,本区是我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甜荞是小麦后茬,一般6-7月播种甜荞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0-15%。本区盛行二年三熟,水浇地及黄河以南可一年两熟,高原山地间有一年一熟。甜荞多为窄行条播或撒播。

南方秋、冬荞麦区  本区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以及湖北、湖南的平原、丘陵水田和岭南山地及其以东的福建、广东、广西大部,台湾、云南南部高原、海南等地。本区地域广阔,气候温暖,无霜期长,雨量充足,以稻作为主,甜荞为稻-稻的后作,多零星种植,种植面积极少。一般在8-9月或11月播种多为穴播或撒播。

西南高原春、秋荞麦区  本区包括青藏高原、甘肃甘南、云贵高原、川鄂湘黔边境山地丘陵和秦巴山区南麓。本区地多劳少,耕作粗放,栽培作物以甜荞、燕麦、马铃薯等作物为主,辅以其它小宗粮豆作物。低海拔河谷平坝为二年三熟制地区,甜荞多秋播,一般在6-7月播种。

 

品种资源

甜荞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北起黑龙江省的黑河、爱晖县,南达海南的三亚市,东起台湾的彰化,西至新疆的塔城、和田和西藏的札达都有甜荞种植。甜荞垂直分布基本上在海拔600—1500m的地区,分布的上限为4100m(西藏拉孜县),下限为400m左右,可见具有亚热带、温带多种生态环境条件的中国蕴藏着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甜荞种质资源。我国甜荞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低海拔地区,其中东北、华北、西北是我国甜荞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区,华南和华东为甜荞品种资源零星分布区。北方甜荞品种资源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中部、东南部一带。南方甜荞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低海拔地区。

全国共征集甜荞品种资源1814份,其中编入《中国荞麦品种资源目录》964份,编入《中国荞麦遗传资源目录》850份。这些甜荞品种资源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北京等21个省区,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内蒙古、山西、陕西分别为289258205份,占全国甜荞品种资源总份数的15.9-11.3%,其次是吉林、河北、甘肃,分别为164131112份,占全国甜荞品种资源总份数的9.0-6.2%

甜荞品种资源有粉红花和白花两种类型。据统计,在1814份品种资源中,粉红花品种资源627份,占34.6%,白花品种资源1187份,占65.4%。红花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高原和高寒山区,约占这些省区甜荞品种资源的34.1-98.0%。白花品种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吉林等省。

荞麦粒重划分标准为:小粒品种(小于25g)、中粒品种(25.1-30g)、大粒品种(30.1-35g)、特大粒品种(大于35g)。随着纬度的升高,千粒重表现出增加趋势,即北方甜荞千粒重比南方甜荞品种高。在现有资源中,中粒品种最多,占40.1%,其次为小粒品种,占36.8%,大粒品种占21.7%,特大粒品种仅占1.4%。小粒品种以陕西南部、甘肃和江西、安徽、云南等省较多,这些省区分布着全国76%的小粒品种;中粒品种分布范围较广,比较多的是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和江西省,占全国中粒品种的76.3%;大粒品种以辽宁、内蒙古、晋西北、陕北为主,占全国的94%;特大粒品种分布在辽宁(5)和山西(4),约占70%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