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百科
杂粮百科>>绿豆
 

绿豆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1   |  阅读次数:41873次

  

 

绿豆(Vigna radiata (L.) Wilclzek),又名菉豆、植豆、文豆,英文名Mungbean,属豆科(Leguminosae)菜豆族(Phaseoleae)豇豆属(Vigna)植物中的一个栽培种。

绿豆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吕氏春秋》、《齐民要术》等古农书上就有关于绿豆栽培技术的记载。主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及黄淮河流域。绿豆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也在起源中心之内。德·孔多尔(De Candolle,1986)最早在《栽培作物起源》一书中认为绿豆起源于印度及尼罗河流域。瓦维洛夫(H.И.BaBИЛoB,1935)在《育种的理论基础》中认为绿豆起源于“印度起源中心”及“中亚中心”。德国学者布特施耐德(E.Bretschneider,1898)认为绿豆起源于广州。绿豆是喜温作物,在温带、亚热带、热带高海拔地区被广泛种植,其中印度、中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家栽培最多。目前,世界上绿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次为澳大利亚。种质资源保存最多、育种工作最有成效的单位是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亚洲中心(ARC-AVRDC)。绿豆的药理及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随息居饮食谱》、《中药大辞典》、《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等古今医药、营养学书籍中都有详细介绍。绿豆营养丰富,医食同源,且加工技术简便,是人们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绿豆芽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并有一定的抗癌和医疗作用。绿豆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耐荫蔽。生育期短,播种适期长,并有固氮养地能力,是禾谷类作物、棉花、薯类、幼林间作套种的适宜作物和良好前茬,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绿色、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态特征

绿豆的根系由主根、侧根、根毛和根瘤等几部分组成。主根由胚根发育而成,垂直向下生长,入土较浅。主根上长有侧根,侧根细长而发达,向四周水平延伸。次生根较短,侧根的稍部长有根毛。绿豆的根系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中生植物类型,主根不发达,有许多侧根,属浅根系,多为蔓生品种。另一种为旱生植物类型,主根扎得较深,侧根向斜下方伸展,多为直立或半蔓生品种。绿豆根上长有许多根瘤。绿豆出苗7天后开始有根瘤形成,初生根瘤为绿色或淡褐色,以后逐渐变为淡红色,直至深褐色。主根上部的根瘤体形较大,固氮能力最强。苗期根瘤固氮能力很弱,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逐步增强,到开花盛期达到高峰。

绿豆种子萌发后,其幼芽伸长形成茎。绿豆茎秆比较坚韧,外表近似圆形。幼茎有紫色和绿色两种。成熟茎多呈灰黄、深褐和暗褐色。茎上有茸毛,也有无茸毛品种。按其生长习性可分为直立型、半蔓生型和蔓生型三种。植株高度(主茎高)因品种而异,一般40—100cm,高者可达150cm,矮者仅20—30cm。绿豆主茎和分枝上都有节,主茎一般10—15节,每节生一复叶,在其叶腋部长出分枝或花梗。一般主茎一级分枝3—5个,分枝上还可长出2级分枝或花梗。节与节之间叫节间,在同一植株上,上部节间长,下部节间短。一般在茎基部第1—5节上着生分枝,第6—7节以上着生花梗,在花梗的节瘤上着生花和豆荚。

绿豆叶有子叶和真叶两种。绿豆子叶出土,为2枚,白色,呈椭圆形或倒卵圆形,出土7天左右枯干脱落。真叶有两种,从子叶上面第1节长出的两片对生的披针形真叶是单叶,又叫初生真叶,无叶柄,是胚芽内的原胚叶;随幼茎生长在两片单叶上面又长出三出复叶。复叶互生,由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组成。绿豆叶片较大,一般长5—10cm,宽2.5—7.5cm,绿色,卵圆或阔卵圆形,全缘,也有三裂或缺刻型,两面被毛。一对托叶,呈狭长三角形或盾状,长1cm左右。叶柄较长,被有茸毛,基部膨大部分为叶枕。

绿豆为总状花序,花黄色,着生在主茎或分枝的叶腋和顶端花梗上,花梗密被灰白色或褐色茸毛,绿豆小花由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5部分组成。苞片位于花萼管基部两侧,长椭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长毛。花萼着生在花朵的最外边,钟状,绿色,萼齿4个,边缘有长毛。花冠蝶型5片联合,位于花萼内层,旗瓣肾形,顶端微缺,基部心脏型。翼瓣2片,较短小,有渐尖的爪。龙骨瓣2片联合,着生在花冠内,呈弯曲状截形,其中一片有角。雄蕊10枚,为(9+1)二体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丝细长顶端弯曲有尖喙,花药黄绿色,花粉粒有网状刻纹。雌蕊1枚,位于雄蕊中间,有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无柄密被长茸毛,花柱细长顶端弯曲,柱头球形有尖喙。

果实

绿豆的果实为荚果,由荚柄、荚皮和种子组成。绿豆的单株结荚数因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少者10多个,多者可达150个以上,一般30个左右。豆荚细长,具褐色或灰白色茸毛,也有无毛品种。成熟荚黑色、褐色或褐黄色,呈圆桶形或扁圆桶形,稍弯。荚长6—16cm,宽0.4—0.6cm,单荚粒数一般12—14粒。绿豆种子有绿(深绿、浅绿、黄绿)、黄、褐、兰青色和黑色五种颜色。在各色绿豆中又分为有光泽(俗称明绿豆,有蜡质)和无光泽(俗称毛绿豆,无蜡质)两种。根据绿豆籽粒大小,还可分为大、中、小粒三种类型,一般百粒重在6g以上者为大粒型,4-6g为中粒型,4g以下为小粒型。绿豆种子有圆柱形和球形两种,长3-8mm,宽2-5mm。

 

分布与生产

绿豆为喜温作物,在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被广泛种植,以亚洲的印度、中国、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栽培最多。近年来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及其他一些非洲、欧洲、美洲国家,绿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绿豆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及黄淮河流域,以内蒙古、吉林、山西、安徽、河南、黑龙江、陕西、重庆、湖南、河北等省较多。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绿豆栽培面积曾达到170万hm2,总产和出口量曾居世界首位。之后,随着小麦、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的发展,绿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及人们对杂粮作物消费需求的增加,绿豆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近两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促进了绿豆面积的增长。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2016年我国绿豆种植面积达61.55万hm2。总产达89.3万t,平均单产1450kg/hm2。种植面积较大的是内蒙古(13.11万hm2)、吉林(11.72万hm2)、山西(6.5万hm2)、安徽(6.22万hm2)、河南(4.42万hm2)、黑龙江(2.49万hm2)、重庆(2.21万hm2)、湖南(2.0万hm2)、陕西(1.93万hm2)、广西(1.65万hm2)、四川(1.61万hm2)、河北(1.33万hm2)。单产较高的是山东2281g/hm2)、江苏(2361kg/hm2)、湖南(2000kg/hm2)、四川(1990kg/hm2)和重庆(1940kg/hm2)等,内蒙古最低为1183kg/hm2。相对而言,春播区绿豆产量较低,但产品的品质好,夏播区绿豆产量高,却品质较差。

 

栽培区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中国绿豆大致可分为四个栽培生态区。

北方春绿豆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东南、河北张家口与承德、山西大同与朔州、陕西榆林与延安及甘肃庆阳等地。本区春季干旱,日照率较高,无霜期较短,雨量集中在7、8月份。通常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收获。

北方夏绿豆区  本区包括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及淮河以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及山东北部地区。年降雨量600-800mm,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日照充足,无霜期180天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2℃左右。绿豆通常在6月上、中旬麦收后播种,9月上、中旬收获。

南方夏绿豆区  本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及重庆西部地区等。本区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较多,日照率较低。绿豆多在5月末至6月初油菜、麦类等作物收获后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

南方夏秋绿豆区  本区包括北纬24度以南的岭南亚热带地区及台湾、海南两省。本区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在20-25℃,年降雨量1500-2000mm,无霜期在300天以上。绿豆在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为一年三熟制绿豆产区。

 

品种资源

中国是绿豆遗传多样性中心,种质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起,全国开展了绿豆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和利用研究工作,目前已编入《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的绿豆品种5068份,并开展了品质分析、抗病虫鉴定和耐盐、耐瘠、耐寒鉴定。在已编目的全国绿豆资源中,以河南省最多,为914份,占18.0%;其次是山东723份,占14.2%;安徽451份,占8.9%。

我国绿豆品种资源中,种皮有光泽的明绿豆和无光泽的毛绿豆各占50%。种皮颜色有绿、黄、褐、蓝和黑5种,以绿色最多,占90%以上。早熟型品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大粒型品种以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较多,高蛋白品种主要分布在湖北、山东、北京和河北省,高淀粉型品种分布在河南、山东和内蒙古。山西、山东、内蒙古、吉林等省区的绿豆品种抗旱性较好,山东省的品种耐盐性较好。抗根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和河北省,内蒙古和山西省的品种抗蚜虫能力较强,我国绿豆资源抗叶斑病和豆象能力普遍较差。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