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草豌豆
 

草豌豆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1   |  阅读次数:19497次

  

 


草豌豆(Lathyrus sativus L.)又名马乐豆,山黧豆、草香豌豆与牙豌豆等,英文名grass pea,豆科山黧豆属的栽培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2n=14。草豌豆干籽粒既可食用,也是家畜的精料,其嫩叶可作为野菜食用,嫩荚水煮后作为蔬菜,刈草可喂牲口,是一种粮、菜、绿肥、饲料兼用的豆科作物。

山黧豆属有50多个种,是一个较大的属,有多年生种和一年生种,其主要特点是茎有翼状物或有棱角,羽状复叶,上有卷须,可以攀援。其中有些种可作饲料,另一些种可观赏,如香豌豆(Lathyruor douathus L.)、宿根豌豆(L.latifotbus L)等,只有草豌豆可作为食用豆类作物栽培。

草豌豆是一种古老的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它的起源地至今仍不清楚,一般认为原产南欧和西亚,多样性中心在中亚和地中海地区,但现在主要栽培在印度。据德康尔说是原产于南高加索到印度北部一带,它的栽培种以杂草形式从其家乡向四处传播。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因而它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仍有待于考证。

 

形态特征

草豌豆根属主根系,由主根和侧根组成。主根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10-130cm。侧根较多,大多数水平伸展,主要分布在10-30cm的耕层中。此外,侧根上有很多小而呈圆筒形的分叉根瘤,通常密集生长在一起,这些根瘤有较强的固氮功能。

草豌豆株高40-60cm,基部多分枝,茎半直立。茎节长4.5-9.0cm,茎绿色,近乎四棱形,有翼或棱角。茎杆柔软,易倒伏,因而常与直立作物混播,可起到支撑草豌豆健壮生长的作用。

草豌豆叶有真叶和子叶之分。子叶肥厚,存贮养分,为种子发芽提供养分,发芽时子叶不出土。真叶为羽状复叶,互生。每片复叶由1或2对小叶组成,小叶全缘、线形或披针形,无叶柄,长6-8cm,宽0.6-0.8cm。叶片光滑无毛,绿色,复叶顶端有1条或多条分枝的卷须,复叶基部有小托叶,托叶形状与小叶相似。

草豌豆花为蝶形花,花色鲜艳,有蓝色、浅红色、紫色或白色。花为腋生的单生花,长约1.5cm,花梗长,旗瓣宽大,翼瓣较短,龙骨瓣白色,雄蕊10个,其中9个连成一体,称二体雄蕊(9+1),花药整齐,花柱匙形,长在雌蕊中间。子房有很密的长柔毛。雌雄同花,自花授粉,开花时间约在上午10时以后,傍晚8时以前闭合。花器中有蜜腺,分泌蜜汁,可诱惑蜜蜂等昆虫前来采蜜,有时也可导致虫媒授粉而杂交。

果实

草豌豆荚为单荚,着生于花梗之上。荚果生长发育很快,一般结荚2-3周后即可采摘,鲜食嫩荚。荚扁平,长圆形,稍弯曲,皮无毛,荚长约3-5cm,荚的脊上有两翼,嫩荚绿色,成熟时为黄白色,每荚含种子2-4粒。荚容易开裂,故荚一旦成熟变黄,应立即收获。收获时应在早上用镰刀收割或手工拔,放置于晒场约5-7天,即可脱粒、清选和贮藏。草豌豆种脐较小,内无胚乳,有两片肥厚的子叶,内含丰富的养分,种子形状为楔形,有棱角,表皮有的光滑,有的皱缩,粒色有乳白、麻褐和麻灰色等,有时有斑点。种子百粒重20~25g。

 

分布与生产

草豌豆主要分布在印度、中东、中欧、南欧和南美部分地区,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也有栽培,但种植规模较小。印度草豌豆种植面积约16万hm2,占印度全部豆类种植面积的4%,其中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300m处也有种植,产量约占印度豆类总产量的0.3%,平均产量为280~450kg/hm2

草豌豆在我国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种植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西南一些地区,如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川、江苏和云南等地,其中陕甘宁相邻的白玉山区,是我国草豌豆主产区,本区定边、靖边、吴旗,志丹、盐池、华池、环县是主产县,种植面积约4万hm2

在我国南方,草豌豆作为绿肥可以秋播,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播种,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作为饲料在早春播种,甘肃中部、河西走廊3月中旬到4月上旬播种,内蒙古在5月上旬到中旬播种。陕北白玉山区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草豌豆多与其它作物混种或套种,一般种植在旱地上,产量很低,平均产量在300kg/hm2左右,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单产一般在450-750kg/hm2之间。

 

品种资源

草豌豆种植面积小,所以人们研究甚少,对其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尚未受到重视。印度草豌豆品种资源,曾根据草豌豆的花色、荚上的花纹和种子的大小与粒色分为56种类型,其中蓝色花类型45种,玫瑰红花类型10种,白色花类型1种。我国也有丰富的草豌豆品种资源,约有数十种,但至今收集数量甚少;未能编目。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