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鹰嘴豆
 

鹰嘴豆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21   |  阅读次数:18748次

  


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因其籽粒外形酷似鹰头,前端具喙而得名,又名桃豆、鸡豆、鸡头豆、鸡豌豆等,维吾尔语称“诺胡提”,英文名chickpea或gram,是豆科蝶形花亚科野豌豆族鹰嘴豆属植物。鹰嘴豆起源于西亚和地中海沿岸,远在7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化栽培,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我国新疆、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有少量种植,近几年由于鹰嘴豆在维吾尔药中的作用被重新发现,才引起了人们对鹰嘴豆的重视,尤其在新疆,人们开始把鹰嘴豆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来种植。鹰嘴豆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耐瘠性,特别适宜于干旱地区的旱地和荒地种植。

鹰嘴豆籽粒经粉碎后可直接饲喂骡马,是十分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茎和叶经粉碎后可直接饲喂牛,是牛的好饲料。茎秆和残茬直接翻入土壤进行秸秆还田,也是很好的肥料。鹰嘴豆的淀粉可用于棉、毛和丝等纺织原料的上浆和抛光,是纺织品上浆和抛光的上等原料,也是工业中的胶粘剂,广泛用于各种工业生产。叶子可提取靛蓝染料,用于染织工业。

 

形态特征

鹰嘴豆属直根系作物,根系由主根、侧根和根瘤组成。主根入土的最大深度可达2m左右,主根上生有4纵排一级侧根,其上着生比一级侧根短而细的二级侧根。根系强壮,根量大,主要分布于60cm的土层内。根瘤着生在主根上,呈变形虫状或扇形。鹰嘴豆与豌豆族根瘤菌共生,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据报道,每公顷可固氮52.5kg左右。

鹰嘴豆株高30—70cm,有直立、半直立、半披散和披散四种类型,但多为半直立或半披散型。鹰嘴豆的分枝几乎从近地面的主茎上长出,由主茎上长出的分枝称为一级分枝,由一级分枝上再长出的分枝称为二级分枝,依次类推。成熟期主茎与一级分枝之间往往不易明显区别。茎外观均呈圆形,表面被有茸毛,呈暗绿色或兰绿色。

鹰嘴豆的叶片由两片托叶和一片羽状复叶组成。托叶从羽状复叶叶柄基部茎节长出,分别位于叶柄基部两侧,外形呈卵形或三角形,叶缘有齿。羽状复叶长5—10cm,在茎上互生排列,并由叶柄和11—18片小叶所组成。小叶对生,很少互生,奇数或偶数,卵形,前部边缘锯齿状。叶片上均被有茸毛和腺毛,能分泌有苦辣味的酸性液体,内含苹果酸和草酸等,

有防虫作用。

鹰嘴豆的花为单花序,腋生。每个花序通常由1朵小花组成,但有时为2-3朵。每朵小花由花梗、小苞叶、花萼、花冠和雌雄蕊组成,花梗长0.6—1.3cm,小苞叶长0.15cm,花萼5裂,每裂片长0.5—0.6cm,花冠长0.8-1.2cm,并有白、粉红、浅绿、蓝、紫等色。蝶形花,二体(9+1)雄蕊,花药二室,桔黄色,子房上位,无腹柄,椭圆形,内含1-3个胚珠,柱头光滑无毛并向内弯曲。鹰嘴豆为自花授粉作物,天然异交率为1.6%以下。

果实

鹰嘴豆单株结荚可达30—150个。荚呈偏菱形至椭圆形,膨胀,淡黄色,外被茸毛,长1.4—3.5cm,宽0.8—2.0cm,并在荚缝一侧带有尖喙,不易裂荚,但易脱落。每荚含1—3粒种子。

鹰嘴豆种子形如鹰头或鸡头,并在脐的附近有喙状突起,长0.4—1.2cm,宽0.4—0.8cm,百粒重10—75g。种皮有白、黄、浅褐、深褐、黄褐、红褐、绿和黑等色,光滑或皱褶。种脐小,脐环呈白、红或黑色。

 

分布与生产

鹰嘴豆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西亚的土耳其和伊朗,东南亚的缅甸,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摩洛哥,南美的墨西哥和欧洲的西班牙。此外,在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也有鹰嘴豆。

鹰嘴豆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和甘肃、新疆、云南。另外,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和河北曾先后引种鹰嘴豆。鹰嘴豆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天山南部的广大农区,尤其是维吾尔族居住区,具有种植和食用鹰嘴豆的习惯,种植品种均为白色的卡布里类型。天山北部的木垒县是鹰嘴豆的主产区,种植品种,均为褐色的迪西类型。新疆北部阿尔泰山附近的青海县境内还有野生鹰嘴豆的分布。据悉,鹰嘴豆在维吾尔医药中已有2500年的应用历史,但引进种植年代不详。鹰嘴豆在《本草拾遗》、《契丹国志》、《救荒本草》和《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中均有记载。

鹰嘴豆主要在北纬20度至北纬40度的广大地区种植,因其对土壤要求不严,从砂土、砂壤土到重壤土均可种植,其中以砂壤土最佳。鹰嘴豆生长的适宜PH范围在5.5—8.6之间,最适宜温度白天为23—29℃,夜间为15—21℃。鹰嘴豆出苗至开花所需有效积温为750—800℃,出苗至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1900—2800℃。

鹰嘴豆抗旱耐旱能力较强,在年降雨量280—1500mm的地区均可种植。但在雨水过多和排水不良的条件下,植株生长不良,根瘤发育较差,固氮量减少。尤其在开花期和结荚期若遇水淹将严重减产。因此,鹰嘴豆多种植在降水较少的旱季。4—6片真叶期和结荚期为鹰嘴豆的需水临界期。

鹰嘴豆是长日照作物,但对光周期反应不太敏感,长日照能使中晚熟品种提前开花,但对早熟品种几乎无影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0年统计,全世界种植鹰嘴豆的国家约有40个,其中生产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分别是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墨西哥、缅甸、埃塞俄比亚、伊朗、孟加拉、摩洛哥和西班牙。1990年全世界鹰嘴豆总播种面积为966.4万hm2,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分别为649.5万hm2100.2万hm280万hm2,分别占全世界总播种面积的67.21%、10.37%和8.28%。全世界鹰嘴豆总产量为687.6万t,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分别为423.2万t、53.7万t和86万t,分别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1.55%、7.81%和12.51%。全世界鹰嘴豆平均产量718kg/hm2,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分别为652kg/hm2536kg/hm21075kg/hm2,分别比世界平均单产水平降低9.19%和25.35%、提高49.72%。中国鹰嘴豆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均无统计数据。据估计,中国鹰嘴豆的播种面积约为1万hm2,单产水平约为1000kg/hm2

 

栽培区划

鹰嘴豆具有十分广泛的适应性,从干旱地区到湿润地区,从热带沙漠到热带雨林均有分布,但其最适宜的栽培区是冷凉的干旱地区。因而在热带和亚热带,鹰嘴豆作为冷季作物栽培,而在温带少雨地区则作为春播作物栽培。据此将我国鹰嘴豆分为春播区、夏播区和秋播区三个大区,概述如下。

春鹰嘴豆区  1)西北春播亚区  该区是鹰嘴豆的最适宜种植区,也是中国鹰嘴豆的主产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陕西、山西、河北省北部。本区降水稀少,主要依靠灌溉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水分;2)东北春播亚区  该区也是鹰嘴豆的适宜种植区,但目前尚无种植。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年降水量在600mm左右,可基本满足鹰嘴豆生长发育所需水分。

夏鹰嘴豆区  该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三省南部和河南、山东,即冬小麦产区。本区年降水量400—800mm,一般小麦收获后复种鹰嘴豆,但需补充灌溉才能满足鹰嘴豆生长发育所需水分。

秋鹰嘴豆区  该区包括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和台湾。除云南有少量栽培之外,其它各省区尚无种植。该区年降水量800—2000mm,鹰嘴豆在该区只适宜秋播。

 

品种资源

据国际遗传资源委员会1989年统计,全世界保存鹰嘴豆资源的国家有28个,共保存资源38689份。其中印度(国际半干旱地区热带作物研究所)16361份,叙利亚(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5641份,美国5437份,西班牙2354份。

中国保存有鹰嘴豆资源41份,其中新疆26份、甘肃10份、青海2份、内蒙古2份、北京1份。另外,还有引自国外的鹰嘴豆资源364份。鹰嘴豆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变异产生了四个亚种,分别为地中海亚种、欧亚亚种、东方亚种和亚洲亚种,其中地中海亚种和欧亚亚种的籽粒较大,种皮白色,通称卡布里类型;而东方亚种和亚洲亚种的籽粒较小,并且亚洲亚种的种皮为红色或褐色,而东方亚种的种皮为黑色或浅红色,很少为奶油色或白色,通称迪西类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