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石磨:为饮食文明立下汗马功劳
 

石磨:为饮食文明立下汗马功劳

来源:中国粮油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12-19   |  阅读次数:10032次

  

 

图片1.png

  从形制上看,圆形石磨是由圆形石磨盘演变而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轮制技术的出现,为发明圆形石磨打下了基础。“盘石轮囷隐涧幽,烟笼月照几经秋。 可怜琢作团团磨,终日随人转不休。”这是南宋诗人刘子翚的石磨诗。诗中的石磨就是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为饮食文明立下过汗马功劳。 ?

  鲁班发明石磨

  圆形石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磨,起初称硙,到汉代才叫作磨。石磨究竟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还难以确定。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硙”推断,圆形石磨在我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因为公输般即指木匠鼻祖鲁班。从形制上看,圆形石磨是由圆形石磨盘演变而来的。远在圆形石磨未出现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轮制技术的出现,即为后来发明圆形石磨打下了基础。

  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这种方法很费力不说,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时,谷物经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成为面粉。

  考古发现和形制

  到目前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首推陕西临潼郑庄秦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该磨“直径54厘米,厚7厘米,磨中间轴孔为5×5厘米的方形,靠内圈有径20厘米的平面,从此往外有旋槽相隔的四圈磨槽”。这是下扇。其次就是河北汉墓出土的一台完整的石磨。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面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4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4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

  石磨,主要由上下两块同圆的大石头组成,磨盘中心鸭蛋大的孔里从下至上塞入一根圆形硬木头支撑上边的磨轮。下面一块固定不动,上面一块可以转动。上面石头侧面有洞,洞间插进一根结实的棍棒,固定好作为磨把手,用起来可以省力。磨把手外侧有圆孔,“丁”字形的“搭勾”勾在孔里,人扶着磨把手一推一拉,磨盘便顺时针旋转起来。

  上面一块石头中间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小洞,推磨的时候,将粮食用小勺子一勺一勺从这洞里倒进去,磨碎。在两块石头的最下面,一个带有出口的环形槽紧紧围在下一块石头的四周,让摩擦成粉状的粮食落在槽内。谷物如果是干的,就把磨好的粉装到口袋里;若是湿且黏性很强的,在推磨的过程中常会把石磨的磨轮与磨盘粘住,需花大力气才推得动。那个时候的磨很大,一般要两人才能推动,两人握住“磨钩”,左右脚一前一后分开,双手推动时,向同一方向用力,上臼磨即沿轴心磨旋转,米、麦、豆等经磨齿摩擦,便成粉、浆沿咬合口圆周撒出,落入安于下臼磨腰部的环形槽内。

  汗马功劳

  我对石磨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磨豆腐。用石磨做豆腐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光是做豆腐的家伙就有一整套,比如石磨、水缸、缸架、豆腐包……少一样都不行。

  推磨可是要力气的。在我家都是父亲和哥哥推磨,舀豆子则由妈妈承包……石磨转3圈倒半勺黄豆,不能多也不能少。当带着水的黄豆从磨眼里进去,随着磨子的转动,不一会儿白色的生豆浆就从磨缝流出,滴落在下面的大盆里。那特有的香味也充盈整个屋子,格外温馨。 之后在灶台的大锅上架十字形缸架,生豆浆倒进叉袋里,抓住袋口,反复挤压,浆水落进大锅里,豆渣就留在叉袋里。浆水烧开后,就成了豆浆。香气再次飘溢整个屋子,馋得让人流口水。将沸腾的豆浆倒在水缸里适度冷却后点上石膏水,几分钟,豆浆就变成了豆腐脑。这之前要把豆腐框准备好,平放在门板上再铺上豆腐包;将豆腐脑舀到豆腐包内,抹平,压上木盖,过一会儿再添几块大砖头加压半个小时左右,待黄浆水都流尽了,又白又嫩的豆腐就静卧在门板上了。用研磨做出来的豆腐,不仅有股淡淡的清香,而且细嫩,吃起来特别有韧劲。

  岁月悠悠,如今石磨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那些用石磨加工出来的美味也多年未曾尝到了。但石磨记载着的生活艰辛,记载着的为饮食文明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职钊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