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由刀耕火种粟稷受宠看中原农事
 

由刀耕火种粟稷受宠看中原农事

来源:粮油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07-02   |  阅读次数:1672次

  

  春秋战国以后,中原农民对嘉种(良种)已有认识。秦汉时,选择小麦良种实行“穗选法”,谷子生产超过了黍稷(糜子)。到了秦汉时期,演变为以种植粟、菽(大豆)为主,曾经出现“入粟拜爵”的现象。

  时下,小麦仍是口粮的主角,全国有1/4的小麦都是由中原地区生产的。但在古代社会,小麦可不那么显赫,真正受宠的倒是粟(谷子)和稷(粳糜子)。

  物种演变

  据可查可考的史料表明,中原大地上栽培种植最早的农作物品种是粟(谷子)黍(糯糜子)稷(粳糜子),大致有万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地区以种植粟、黍、稷为主,粟取代黍(糯糜子)的地位,成为重要食粮。夏商周三朝,以农立国,稷(粳糜子)为五谷之长,立稷而祭,封土为社,故“社稷”演变为国家的代称。春秋战国以后,中原农民对嘉种(良种)已有认识。秦汉时,选择小麦良种实行“穗选法”,谷子生产超过了黍稷(糜子)。到了秦汉时期,演变为以种植粟、菽(大豆)为主,曾经出现“入粟拜爵”的现象。大豆在商代已有种植,汉代种植面积增加,以后河南各地都形成了种植大豆的习惯

  河南种植水稻历史久远,在隋唐时期种植面积增加,分为籼稻和粳稻。北宋时,小麦在河南已经广泛种植,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人们生活的主粮之一。小麦“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而稻谷随着黄河上游的森林遭到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水源不足,稻田面积日渐缩小,仅南召、辉县、安阳等依山傍水、有水流低湿之处,依然保留粳稻种植。明清时期,玉米、红薯品种先后引进中原,并且迅速发展,到了清末,河南种植玉米已很普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历史上河南粮食品种名称繁多,但所采用的都是农家品种,长期处于农民自引、自选、自留、自种状态。民国时期,农事机构才开始对小麦进行繁种、育种、改良品种和以提高小麦单产为中心的品种更换。但在省内外很受青睐、闻名遐迩的品种较多,比如小麦品种,有和尚头、三月黄、红秆麦等;玉米主要品种有金皇后、白马牙、黄马牙、干白顶、二黄糙等;大米有辉县百泉香稻、息县香稻丸、唐河香汤丸、西峡九月寒、郑州凤凰台籼米等;高粱品种有睢县大青秸、鹿邑歪头、清丰黄落伞、民权大青节等;红薯有犟八斤、鸡蛋黄、狗头红薯等;大豆有尉氏尉青豆、许昌白花糙青豆、鲁山青豆、柘城羊眼豆、八月炸、九月黄等;谷子品种有压倒车、狼尾谷、齐头黄、六月鲜、耧里秀、水里站、气死风、十里香等。另外,绿豆在河南种植历史悠久,是主要秋粮作物之一。近代以来,农民把它当作仅次于小麦的第二细粮,种植面积较大,以黄河以南种植较多.

  

  耕作变革

  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就开始了“刀耕火种”。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采取撂荒的种植方式。 ?

  商代盘庚迁都于殷(安阳)后,人们经过长期的定居和粮食生产活动,基本掌握了复耕撂荒的技术。春秋战国时,随着铁制农具和畜耕的应用,中原地区开始深耕,并有了垄(畦)耕作法,耕作也由轮荒逐渐转变为连作。秦汉以后,种植制度由一年一熟连作逐渐过渡到轮作多熟制,河南的沿黄河流域已成为秋种夏收的冬小麦产区。 ?

  西汉时,豫西一带广泛推广“代田法”,即将种子种在沟里,中耕时将垄土逐渐培在根部,等第二年垄变沟。后又有“区田法”,可等距全苗,集中使用水肥,获得高产。东汉张衡《南都赋》记载,当时南阳地区已经有了水旱轮作的稻麦两熟制。魏晋南北朝时,粮食种植出现了换茬、轮作、复种等技术。同时总结出以轮作栽培绿肥来恢复和提高地力。元明清时代,传统的粮食生产水平又有提高,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的轮作复种技术有所发展。豫西、豫北丘陵、山区主要种植一年一熟的春玉米,平原地带多采用二年三熟和一年二熟制。清光绪年间,淇县冯绣创造了隔一畦种一畦的间作套种,虽用工较多,但一年可获三熟。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间、混、套作等粮食种植方式在中原地区已较为普遍。

  农具使用 ?

  耒、耜是中原地区农民最早使用的农具。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为耒耜,用木和石料制成。商周时期,耒耜向犁的形式转变。春秋战国以后推广使用铁制犁,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种植粮食最早是点播,即用耒耜挖穴,手工点播。春秋战国以后始用铲、锄等工具搂穴,人工点播。西汉时赵过发明了耧车,装3个犁铧,上装着1只盛种子的耧头,破土、下种同时进行。唐宋以后中原地区一直使用耧播种。除了铸铁耧铧、拨籽铜铃外,全为木制结构。这种耧以三条腿为最多,亦有两条腿、四条腿的耧,适用于小麦、黄豆、玉米、谷子等各种作物的播种。 ?

  宋、元时期耕犁有了较大变化,出现了牛套和连接装置,即把牛套和犁用挂钩连接起来。明清时期,农村广泛使用的是“S”挂钩,称“两耒钩”。随着耕地农具的出现,应运而生的还有耙地农具。最早使用的是椎,也叫坷垃榔头,木制。以后在木榔头头部横装一排齿,称为耙。进入铁器时代,改为铁耙。随后创制了钉齿耙,用于耕地后压垡、平地保墒。 ?

  犁、耗等农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全省各地仍广泛使用。其间,在粮食播种以后,为助苗生长,还实行中耕,中耕农具主要有锄、耘锄。 ?

  古代用于收获粮食作物的农具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割、铲、砍、锛、挖等数种。脱粒清选普遍使用的农具有连枷和石磙,连枷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秦汉。20世纪70年代,河南偏僻山村仍有使用。此外,木锨、木杈、撂扒、刮板、竹耙、扫帚、簸箕、筛子等工具,虽然物件小,但仍为农村场上清选籽粒所必备。 ?

  责任编辑:万佩琪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