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导
生产指导>>2018年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2018年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8-05-21   |  阅读次数:4912次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青稞(裸大麦)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高海拔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种植区域大致分为河谷盆地台地、草原沟坡雨养旱地、高寒偏草甸农牧过渡带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偏湿温农林交错带等。前两个产区为传统主产区,生产比较稳定,后两个产区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种植面积比重较小。随着生产技术进步和传统饮食习惯改变,目前青稞总体处于供求平衡状态,部分地区由于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外销不畅,制约了青稞生产稳定发展。为促进青稞稳定发展,确保有效供给,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2018年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河谷盆地台地产区

  本区主要包括藏南“一江两河”中部和藏东“三江”流域河谷,青海的海南台地旱作及非饱灌区和海西南盆地灌区,四川甘孜州雅砻江流域的甘孜、新龙等地河谷,以及甘肃天祝县金强河谷等。西藏海拔3000—4000米区域,周边省份海拔2000—3000米区域,特点是地势平坦,日照长、辐射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生产技术成熟、单产水平高,但也存在多年连作、粮草比不平衡等问题,应在稳定面积的同时,着力推进产业化开发和贸易流通,促进外销,避免过剩积压,提高种植效益。青海的海西南盆地为全灌溉产区,外向商品生产特征明显。西藏和川甘河谷为补充灌溉产区、“粮草双丰”要求较高。

  (一)调整结构,合理轮作。本区青稞比重约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3以上,长期连作导致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草害严重、病害频发,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应积极推进青稞与春小麦、油菜、蚕豌豆、马铃薯等作物轮作,逐步推行“豆薯类或油菜—小麦—青稞”三年轮作制度和“豆薯类或油菜或小麦—青稞”两年轮作制度。

  (二)因地制宜,选择良种。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科学选用良种,避免未经试验的跨区引种。

  (三)集墒灭草,精细整地。播前深耕灌水、集墒灭草。播前2周左右,西藏河谷产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青海的海西南盆地在3月中下旬,引水透灌。施肥后大中型拖拉机深耕25厘米,随犁喷药进行土壤处理、灭除杂草防治地下害虫,耙耱粉碎坷垃,压墒待播。

  (四)科学配方,施足底肥。按照“重基少追”原则,提倡一次性施足底肥。基肥在耕前深施,除每亩施用普通农家肥1000公斤以上或纯羊粪600—800公斤外,西藏河谷产区每亩施用“专供复混肥”30公斤或施用磷酸二铵与尿素各12—15公斤,青海的海南台地旱作及非饱灌区和海西南盆地灌区每亩施用磷酸二铵15—25公斤、尿素5公斤。播种时每亩随种施尿素2—3公斤。为防倒伏,西藏河谷产区也可按现行习惯每亩预留尿素5—6公斤、硫酸钾2—3公斤,在分蘖—抽穗期酌情追施;青海的海西南盆地可在苗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全生育期化肥每亩施用量,西藏河谷产区不超过30公斤、青海的海西南盆地35公斤左右。

  (五)种子包衣,合理密植。种子精选后,选用适宜种衣剂进行机械包衣或人工拌种。每亩基本苗西藏河谷产区20万—22万株、青海的海西南盆地30万—35万株,每亩播种量西藏河谷产区14—15公斤、青海的海西南盆地18—20公斤,全部采用机械化播种。

  (六)适期播种,力争全苗。西藏的“三江”流域和“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东部的山南雅鲁藏布江沿岸等海拔3600米以下产区和青海的海西南盆地海拔2500—2800米产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一江两河”中部流域中部的拉萨河谷海拔3550—3900米产区在4月中下旬播种。年楚河谷与雅鲁藏布江沿岸等海拔3800米以上产区,在5月上中旬播种。若土壤墒情不足(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17%)时,应先灌后播、宁晚勿旱。适播期内,采用机械播种并加施种肥,播种深度3—4厘米,田边地头种满种足,不留死角,播后耙耱压实。出苗后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及时补种并酌情(1叶1心后)灌溉促(出)苗,确保苗全苗齐。

  (七)科学灌溉,合理追肥。青稞全生育期正常灌水3—4次。西藏河谷产区一般在3—4叶期灌头水,5叶后期至拔节前后灌二水,孕穗至抽穗期灌三水,灌浆初期灌四水。降雨较多年份或地势低洼易积水田块,二水与三水可酌情合为一次,并可免浇灌浆水以防倒伏。西藏河谷产区在头水后、青海的海西南盆地产区在二水后、中锄前,用播种机或面施锄埋方法进行追肥,以防养分挥发烧苗。青海的海西柴达木盆地在拔节前化控防倒,在抽穗至开花期叶面喷肥两次。

  (八)耕化结合,控草防病。在播前开展深耕、土壤处理等方式灭虫防草,并结合种子包衣防病基础上,在浇灌前两次水后,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选用合适除草剂防除野燕麦与阔叶杂草。进入蜡熟期后,及时拔除条纹病和黑穗病等种传、土传病害病株,种子田更要及时去杂,既保证品质,也防止病害、草籽传播与再繁殖。

  (九)及时收获,颗粒归仓。成熟后及时收获,并尽可能使用收割机或联合收割机,杜绝久熟不收、慢收慢打、久堆不脱的习惯,要做到随收随脱、及时晾晒,防止虫蛀、霉变和穗发芽等,确保颗粒归仓。

  二、草原沟坡雨养旱地产区

  本区包括藏东和藏南介于江河谷地和草原之间(俗称中间地带)的坡沟旱地,以及藏西(阿里)的零星农田,迪庆、甘孜、阿坝、甘南、海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海东高位山旱地等雨养区。其中,西藏产区海拔高度3800—4100米,周边省份产区海拔高度2700—3400米。藏东、藏南和海东挂坡田多,其他区域以草原荒漠地为主,日照、降雨、辐射、蒸发与河谷盆台灌区相似,但气温相对较低、无霜期较短。因为地势偏高,基本靠自然降水耕种,挂坡田更要等雨播种,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中低产田比重大,单产水平偏低。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水平是本区的主要任务。

  (一)因地制宜选良种。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科学选用良种,避免未经试验的跨区引种。西藏地区可根据海拔高度不同合理选用品种,迪庆产区多雨偏湿,可继续推广“短白青稞”“长黑青稞”等当地品种。

  (二)根据墒情定播期。藏区从北向南在3月底至4月中下旬,利用降雪积雪“抢墒”播种。西藏中部旱地和挂坡田等“欠墒”产区,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在初雨前两周左右(即4月底至5月底)播种,确保与降雨匹配。

  (三)科学施用肥料。按照“重基少追”原则,除每亩施用普通农家肥800公斤或纯羊粪600公斤外,每亩加施“专供复混肥”25公斤以上或施磷酸二铵10—15公斤、尿素5公斤左右,随深耕一次性施入,生长期原则上不再追肥。

  (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做到“不包衣、不下种”。播前选用合适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并尽可能采用自动化机械包衣,保证种子包衣质量。没有机械包衣条件的地方,要严格按照种衣剂使用说明书要求,采用人工拌种。

  (五)深耕机播保全苗。按照预定播期,播前用拖拉机深耕一次,并选用合适农药喷洒处理土壤,防除地下害虫和杂草,并反复耙耱压实。尽可能用播种机播种,避免因撒播与畜力条播造成出苗率低。适当提高每亩播种量至16—20公斤,并增施尿素2公斤。

  (六)科学防治病虫草害。苗期选用合适药剂喷雾防除野油菜、灰灰菜等双子叶杂草。苗期至抽穗前选用合适药剂喷雾防除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在麦蚜发生初期选用合适杀虫剂防治。

  三、高寒偏草甸农牧过渡带粮草兼收产区

  本区包括全区域各大牧区边缘向农区过渡地带。其中西藏(藏北、藏西及山南浪卡子等县)产区海拔4200—4500米,周边省份各产区(如玉树、果洛和玛曲、若尔盖、色达、理塘等州县)海拔3400—4000米。该区地势高、临草甸、雨雪多,土壤水分较充裕,但气温低、无霜期短,霜灾频繁,籽粒成熟度不够。青稞栽培主要以增加饲草为目的,种植传统早熟品种,气温偏高年份也收籽粒补充口粮。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科学选种,避免未经试验的跨区引种。示范推广早中熟品种。玉树州玉树市、囊谦县等地推广黑色青稞品种。改撒播为畜耕机播(马拉播种机),合理施用磷、钾肥。

  四、偏低海拔偏湿温农林交错带秋播产区

  本区主要包括藏东南(林芝市与昌南三县)和迪庆、甘孜(康定、雅江、巴塘、乡城、稻城、得荣等)、阿坝(马尔康、小金、金州等)、甘南(舟曲、迭部)等横断山脉区域峡谷农林交错带。本区种植面积不大、地理分布较散,水热条件相对较好,但条锈病流行,春播青稞受害严重。近10年试改种冬播青稞,病虫害减轻,增产明显。应适当恢复扩大冬播青稞面积,提高良种化程度,提升自给水平。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