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雄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泰安271018)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主要包括荞麦、糜子、燕麦、大麦、籽粒苋、薏苡及绿豆、小豆等食用豆类作物。产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是这些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不但小杂粮种类多,而且占有的份额也较大,是世界重要的小杂粮主产国之一。据统计,我国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约800万ha,产量约600—1,000万t,其中荞麦常年播种面积约130万ha,年产量约78万t;糜子常年播种面积约150万ha,年产量约168万t,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绿豆常年播种面积约70万ha,年产量约58万t,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燕麦、豇豆、扁豆是主产国[ 1, 2 ]。此外,小杂粮营养丰富,医食同源,属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价格看好。因此,实现小杂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压力,促进整个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限于某一特定时期和环境的概念。立足国情,按照小杂粮生产目前的状况,应该解释为:
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原则,以保护资源、环境为前提,以完善的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为保证,以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为基础,实现产业化开发,彰显其经济效益,促进其种植规模的扩大,并从发挥其生态改善作用和控制生产的环境负效应两方面入手,提高其生态效能,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确保小杂粮生产、经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使理想生产得以持续进行下去的集约持续发展模式[ 3 ]。
1 小杂粮生产重要的战略地位
1.1 小杂粮与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且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西部广大旱区生态环境严酷,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且为大秋作物,与旱区秋季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旱区的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同时小杂粮作物还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产径流主要由几次大暴雨引起,集中在7—9月份,正值小杂粮作物生长旺盛季节,对径流的拦蓄作用较强。以黑豆地的径流量最少,仅为裸地的43.6%,荞麦(夏播)为裸地的78.1%,糜子为裸地的77.9%,相比冬小麦由于生长期一般为10月份至翌年6月份,休闲期正逢暴雨期,径流量几乎与裸地相同。在减少土壤侵蚀方面,黑豆地减少效益最显著,平均侵蚀量仅为619t/km2,比裸地减少侵蚀90.2%,糜子减少65.0%,荞麦减少72.1%,都较小麦68.7%为高[ 4 ]。
1.2 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
据研究,一些小杂粮在某些营养指标上比大米、小麦更有优势。例如荞麦、糜子、莜麦、籽粒苋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5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莜麦、荞麦、籽粒苋中的赖氨酸含量也很高,可弥补作为主食的大米、小麦因赖氨酸含量低引起的氨基酸不平衡,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状况。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方面,几乎所有小杂粮均高于小麦和大米,有的甚至高出4—5倍。在重要无机盐中,小杂粮中钙最多的是籽粒苋,为小麦、大米的近100倍。糜子、大麦、莜麦中钙含量也较丰富[ 5 ]。另据研究,许多小杂粮含有特殊的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如荞麦中含有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控制和治疗糖尿病、青光眼,及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清热解毒、防癌之功能[ 6~9 ]。此外,小杂粮产地多为工业极不发达地区,甚少污染源,农田化学物质也很少使用,因此小杂粮也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绿色保健食品资源。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在供给国人200kg粮食中,豆类组合应占2%,粗粮应占20%;我国的膳食指南中也提出了"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的建议[ 10 ]。
1.3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小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欧美市场也有少量出口。中国荞麦主要出口日本,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出口在8万t以上,占日本进口额的80%以上。在1982-1997年的几年中,中国杂豆的出口量达949.2万t,年平均出口量约59.4万t。据海关统计,1991年全国出口粮食1060 万t,创汇15亿美元,其中小杂粮出口16万t,占出口量的16%,创汇5亿美元,占出口创汇额的33%[ 1, 2 ]。小杂粮在国内外市场的价格也可以高出其它作物数倍,价格看好。同时,我国小杂粮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其中荞麦、豆类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格的10%[ 1 ],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1.4 小杂粮是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物
随着农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和人民对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 11 ]。发展小杂粮生产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且是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在当前西部旱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中属首选作物,不可豁缺。
1.5 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
畜牧业也是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首先必须有充足而质优的饲草料,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小杂粮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来源。如豆类作物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丰富,饲料报酬率高[ 12 ];糜子、荞麦适应性强,短时间可以获得较多的青体和干草,是旱区传统的优质饲草[ 13,、14 ]。
2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2.1 加入WTO为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
入世以后,小杂粮在我国长期受到冷落的局面必将大有改观。相比水稻、小麦、棉花等大宗作物,加入WTO非但没有大的冲击和压力,而且将为小杂粮生产带来一次难得的机遇。其一我国是世界小杂粮主产国,从世界范围看,小杂粮栽培面积较小,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同时由于小杂粮生产的地域性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产量水平暂时不能超过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在很一段时间内优质小杂粮产品将供不应求。其二入世后将获得国际贸易的规范渠道,有利于我国小杂粮出口市场由日、韩、东南亚向西欧、北欧和拉美市场挺进,而出口量的增加又将大力推动小杂粮生产的发展。
2.2 强化植物生活要素调控,持续增进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大有可为
我国小杂粮产区光热资源丰富,只是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致使光温应能实现的生产力远未变成现实生产力。据研究,"八五”末我国北方旱区荞麦、糜子、莜麦的降水生产潜力分别为2486kg/ha、4326kg/ha和1776kg/ha[ 15 ],这也仅代表了当时这些作物应予实现的最大生产力,对照生产实际,增产潜力很大。通过培肥地力,地膜、秸杆覆盖,集雨补灌,化学抗旱剂、抑蒸剂等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强化光、热、水、气、矿质营养等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必将得以持续增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小杂粮产业化前景广阔,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小杂粮贵在其营养丰富,医食同源。由于它们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已从过去节日品尝式的食用方式,转为日常餐桌上的常备食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小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医药、酿造、饲料等加工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对小杂粮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小杂粮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预示着西部农民脱贫致富的光明前景。
3.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3.1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1.1 小规模、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对小杂粮生产重视不够,小杂粮生产国家无具体计划,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形不成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就不会有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样也就无利可图,使得农民无力也不愿投入扩大再生产资金,制约了生产积极性。
3.1.2 对有限降水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已成为限制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小杂粮产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黄土高源地区年平均降水为300mm-500mm,水资源总量为266亿m3,仅占全国的2.2%;该区单位耕地面积平均水量3780m3/ha,人均水量634m3,单位耕地面积水量与人均水量分别占全国平均水量的14%和26.4%[ 16 ]。水资源短缺固然是小杂粮生产发展的严重障碍,但长期研究表明,贫瘠的地力及传统落后的栽培方式造成对有限降水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乃是小杂粮生产力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已成为限制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1.3 科研滞后,生产用种老化,商品率低下 由于小杂粮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小杂粮科研与大宗作物相比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优良品种缺乏,生产用种多而杂,以农家品种为主,混杂退化十分严重,籽粒大小、皮色、粒型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产量,也影响了商品质量,致使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严重阻碍着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3.1.4 小杂粮加工工艺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产销脱节,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用于开发小杂粮产品的资金有限,专业人员缺乏,生产设备落后,难以实现大规模乃至集约化生产,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初级加工上,形成生产分散、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的特点,深精加工几近为零。加之小杂粮产业属新兴产业,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生产、加工、销售等单位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产销脱节、生产盲目性大、市场价格不稳,限制了其经济效益的发挥,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也极大的影响着我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3.2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3.2.1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种植 小杂粮名牌是由其优良品质创出的,而优良品质的形成,除和优良品种有关外,更主要的是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即特定的气候、土壤等作物生长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小杂粮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区域生产,扬长避短,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切不可一刀切。
3.2.2 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发展规模效益 发展小杂粮规模经营,不仅能获得规模效益,促进生产的分工协作,而且有利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应大力发展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必须通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设计和规划,按照适当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为支持和先导,使基地建立在高技术含量的高起点之上。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效应,加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引导农民,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全面发展。
3.2.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小杂粮生产发展 持续农业是科技依附型的技术形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发展农业科技。针对我国小杂粮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首先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品种选育上要高产、优质并重,以筛选和引进品种为主,加强对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以尽快用于生产;栽培技术方面,则要重点研究以持续增进降水生产潜力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应以有机为主,无机为辅,加强可降解地膜、旱地龙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和推广应用,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其次要逐渐开展小杂粮基础生理、生化研究直至染色体工程、优异基因标记和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
3.2.4 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改进加工工艺,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小杂粮产业化步伐 小杂粮产品加工工艺落后是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加强与小杂粮产品加工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设备改造,研究应用先进工艺(如特殊的碾磨工艺)、技术(如添加技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包裹或夹心技术等),开发质量过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要立足国内消费,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培育市场,通过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建设,扩大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及时有效地提供供求信息;成立专门的产后服务中介组织,形成订单农业为主体,多渠道、规范、健全的小杂粮市场体系,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快产业化步伐,凸显其经济效益。产学研结合,力争以研究促进生产开发,加工带动生产,使小杂粮生产呈现良性循环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