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特色五谷杂粮富含各种保护性化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功能,是很好的全谷物食品原料。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及谷物消费的日益精细化逐步成为老百姓健康的“双刃剑”,意识到高发的“富贵病”和我们精细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国人开始回归传统饮食习惯,摄入更多的五谷杂粮来改善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在这种趋势下,突破传统的“小”杂粮认识,用全谷物的“大”思路来推动我国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寻求各种有利于杂粮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及产业政策支持,将为我国杂粮产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全谷物市场呈现多重利好
目前,美国市场上有全谷物标识的食品占谷物食品的40%左右,2010年开始,全谷物面包销量首次超过了白面包,选择全谷物食品在发达国家已成潮流。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屈凌波认为:“在我国开发全谷物食品不但是紧跟国际潮流,更是一种对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也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整个国民健康和产业发展的一个回归和轮回。”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预测,中国今后10年由于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而损失的国民收入数额估计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达到5580亿美元。今后10年全球将有3188亿人死于慢性病。目前,我国营养性疾病占整个疾病谱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肥胖症及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对我国居民身体素质、
劳动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博士认为,这样的背景下必然孕育着一个潜力巨大的健康谷物食品市场。
作为国内全谷物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相信,“随着社会对全谷物的营养与健康关注度日益增强,国内将很快迎来一个全谷物消费的高潮。”同时,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也为全谷物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营养与健康、资源节约、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按照“安全、优质、营养、方便”的要求,推进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推进粮油食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因此,大力发展全谷物食品,增加老百姓全谷物食品摄入是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有商机,就有市场。在多重利好下影响下,我国的全谷物食品市场已经快速启动,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生产全谷物食品的企业,全谷物面粉、饼干甚至用全谷物制作的各种糕点,陆续被搬上消费者的餐桌。
牡丹江惠食坊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尚元表示,该公司将根据特殊人群和不同季节开发生产多种全谷物营养食品,如粉状的、膨化类的,以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饮食需要。
传统主食是最佳切入点
除了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中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巨头中粮集团也开始介入全谷物产业。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俞伟祖受聘回国前在美国宾堡集团工作了20多年,他指出,全谷物对中国食品加工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整个烘焙行业的利润受到很大冲击,但宾堡在2008、2009年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利润,主要原因就是全麦、全谷物产品的创新。目前,全谷物在中国还属于起 步阶段,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对国内粮油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都是非常好的机遇。”俞伟祖对记者说道。
“与西方饮食习惯相比,我国的饮食习惯更易接受全谷物食品,而且也更容易保持有效摄入量。”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屈凌波认为,我国传统主食馒头、包子、大米等都是全谷物产业的最佳切入点。
屈凌波强调,全谷物主食的发展要以“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为基本原则,以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扩大有效需求为根本目的。当前主食业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现象十分突出,因而只有在推进主食化进程、提升产业集约水平、加快自主技术创新、提高优质产品比重等举措的保障下,才能迎来全谷物主食的快速发展。
虽然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都瞄准了全谷物食品,但目前为止,国内全谷物食品标准尚未正式出炉。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很多食品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全谷物,全谷物市场尚待进一步规范。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国内全麦粉及其制品的快速发展,制定全谷物食品标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屈凌波说。
但到底该如何界定中国全谷物食品的概念,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业内人士的普遍赞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屈凌波指出,我们探讨中国全谷物食品,应该在借鉴吸纳基础上树立我们的特色。中国全谷物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因此中国全谷物概念要有自己明晰的特点。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