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导
生产指导>>苦荞接种微生物菌剂试验初报
 

苦荞接种微生物菌剂试验初报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4-01-14   |  阅读次数:2781次

  

                                                        史清亮 陶运平 杨晶秋 张筱秀 刘素芬 温月香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太原 030031)
  近年来,具有很好食疗效果的苦荞(F.tartaricum(L.)Gaerth)也称鞑靼荞麦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苦荞营养品质和生物类黄酮含量是新世纪苦荞栽培中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苦荞生育期短,对肥料较为敏感,有诸多矿质肥料施肥量、施肥期的研究与报道,然而施用菌肥,尤其是新型微生物菌剂提高苦荞产量与黄酮含量的研究尚少报道。本研究探索固氮、解磷、解钾、抗病等多种微生物菌剂在苦荞生产中的接种应用效果,为提高苦荞生物学产量与黄酮含量及其发展苦荞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寻求可开发利用的高效微生物菌剂。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苦荞品种:榆6—21。
1.2 供试土壤类型:石灰性褐土,土壤养分含量如表1。
1.3 试验处理:设置网室盆栽土培试验,共10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供试菌剂均为草炭菌剂,含菌量2亿/g以上,辅助增效菌剂为PSB。6月6日播种(每盆6穴,每穴3粒),间苗后每盆定苗6株,9月6日收获。处理内容见表2。
1.4 测定方法 调查测定不同处理苦荞植株的生物学性状,重点分析供试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与黄酮含量。叶绿素含量采用丙酮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采用乙醇提取——分光光度法测定[3]。

2 结果与讨论

2.1 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苦荞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从表3结果可以看出,所有供试微生物菌剂对苦荞均具有一定的促生助长作用,但不同的菌剂,其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5号(以磷细菌为主)、6号(以AMF菌根真菌为主)、7号(复合菌剂)菌剂的早期接种效果更为明显,和灭菌草炭比较,壮苗指数增加了9.1%~18.2%,株重提高了17.6%~29.4%,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8%~ 21.8%。
2.2 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苦荞茎叶产量与黄酮含量的影响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比较,无论是施用灭菌草炭,还是接种微生物菌剂,其茎叶产量与茎叶黄酮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茎叶产量增加16.4~70.1%,而黄酮含量则成倍提高。和灭菌草炭比较,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茎叶产量全部增产,增产幅度为11.4%~62.9%,茎叶黄酮含量有一半的菌剂高于灭菌草炭,其中茎叶黄酮百分含量提高11.0%~35.0%,茎叶黄酮总量提高49.1%~108.3%,均以3号(芽孢杆菌为主)、5号(以磷细菌为主)、6号(以AMF菌根真菌为主)菌剂为好,结果见表4。
2.3 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苦荞籽实产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在盆栽条件下,与灭菌草炭比较,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的籽实产量全部增产,增产16.7%~86.7%,以 6号(以AMF菌根真菌为主)、5号(以磷细菌为主)菌剂为高,籽实黄酮百分含量有1/4的菌剂高于灭菌草炭,提高幅度为6.0%~18.0%,黄酮总量有半数的菌剂高于灭菌草炭,提高幅度达10.9%~120.3%,以6号(以AMF菌根真菌为主)、4号(以硅酸盐细菌为主)菌剂为佳,结果见表5。
2.4 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苦荞生物学产量及其黄酮含量的影响
  表6表明,与灭菌草炭比较,接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其生物学产量全部增产,增产13.0%~66.0%,黄酮百分含量有1/4的菌剂高于灭菌草炭,提高17.3%~20.0%,黄酮总量有3/4的菌剂高于灭菌草炭,提高3.3%~84.8%。分析结果还表明,施用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具有不同的施用效果,以改善磷素供应状况为主的菌剂,自苗期开始就表现出一定的接种效果,而以固氮和防病作用为主的菌剂,则后期效果为好。
  
3 结 语

  当前,苦荞已成为世人最受欢迎的保健食品,前景看好。苦荞的质量施肥技术也将成为苦荞生产栽培中增加产量与改善品质的重要环节。接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尤其是6号(以AMF菌根真菌为主)菌剂,无论是对苦荞的生物学产量还是黄酮百分含量,无论是接种苗期,还是生长后期,均表现了明显的接种效果。由此表明,利用新特效微生物菌剂的生态培肥措施来发展苦荞特色产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它既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每提高苦荞黄酮含量0.1个百分点,就相当与增加10%的苦荞产量),至于不同微生物菌种的高效组配与应用效果稳定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