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整合资源优势 加快制度创新 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整合资源优势 加快制度创新 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来源:  |   作者:马 岩 牛怀富   |  发布日期: 2012-05-28   |  阅读次数:4103次

  

  陕西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环境无污染,是小品种谷类、小品种豆类、小品种薯类等杂粮的最佳优生区,是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理想之地。
  陕西志丹县具有数百年小杂粮种植的历史和经验,资源与生产方式相匹配,科技与经营理念相衔接,黄土风情文化与生活食用习惯融入渗透深。开发小杂粮,经营灵活性强,生产成本低,食疗功能明显,市场需求强劲,市场发展空间大,市场开拓前景广阔,加工链条长,加工品种多样,与绿色、白色、蓝色等三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步,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绿产品开发的目标一致,与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农业“无税时代”、中央“一号文件”、“两个趋向”论断、县域经济发展等五大战略机遇相迎合。因此,整合散生资源优势,加快小杂粮产业化制度建设,做大、做强、做精小杂粮产业对我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这就为破解农产品出售难、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志丹特色现代化道路,又有利于志丹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分工分业增加志丹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力,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和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有利于更多更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
  2000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及杂粮自身固有的优势,以转变观念为前提、依靠政策为基础、注重质量为根本、科技支撑为保证、创新模式为重点,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一是我们确立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向有需求必有市场、有市场必有商机、商机就在身边,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转变的思想,催生出以“宇祥”牌为商标的20个系列杂粮产品打入市场,使小杂粮生产从产地站了起来;二是我们注重从源头抓起,堵住生产、流通领域漏洞,双管齐下,把住质量“做”给市场看,把出以小杂粮为源料的五个加工企业,硬逼出了五个杂粮加工品牌,使小杂粮开发走上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三是我们抓住政策项目机遇,扩涨杂粮生产基地30万亩,使小杂粮生产走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大车间;四是我们采取了传统工艺与新型科技相结合的办法,推行从“天口”、“病虫口”、“地口”夺粮的技术举措,全力打造绿色基地、绿色产品、绿色通道,夺出了质量与效益,夺出了绿色安全无污染,使小杂粮从“粮囤”走进了国内大市场;五是我们推行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不断在生产、加工、营销、组织等领域的实践和探索,每年给农民增收300元,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使志丹小杂粮从“无名”走向“知名”。但是我县小杂粮开发由于产业化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直接导致生产规模浮动大,产量不稳,生产风险不减的制约因素,特别是面对上海等大、中城市每周需一火车皮产品,我们却束手无策。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思路引领杂粮开发,在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目标实现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体系模式的探索,继续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确立奋斗目标,定位开发路径
  我们要坚持以基本农田为阵地,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生产经营为开发布局模式,走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建成30万亩基地为保证的第一大车间,做强五大企业为加工带动的第二大车间,开拓营销队伍、批发市场、销售窗口为通道的第三大车间,形成户户有作坊、村村有协会、乡乡有企业,“宇祥”品牌牵龙头的开发格局,实现全县人均创收1000元,推动县域经济增收1亿元目标。

  二、拓展开发思路,提升产业层次
  全县要立足志丹资源优势,放眼国内、国际大市场,瞄准有利战略机遇期,依托杂粮特有的营养保健功能,在创新系列品种、强化自主品牌上做文章,实施稳定低层、占领中层、开拓中层的产品分层营销战略,以产地市场为窗口,以批发市场为骨架,以大、中城市为桥头堡,打通遍布全国、涉及国际领域的营销网络,最终建成全国最大的陕北小杂粮主产地、集散地和新品种、新产品开发的研究、试验创新地。

  三、强化制度建设,打造驰名品牌
  1、要以基本农田为阵地,建设好三亩地,保护流转利用好三亩田,为杂粮开展提供基础保证。首先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保护“红线”,严禁石油开采占用、基础建设占用、商业性开发占用农耕地,要召开“听证会”,并采取“占一补三”的方法补偿损失。同时要给以农业产业加工为目的的企业项目占地开绿灯,但必须通过考察、论证、审批,把好关口,严控审批项目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其次要加快以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为主的三亩地建设,尽可能规模开发,以利小杂粮开发走现代化的规模经营之路;尽可能保证建设突破人均三亩以上,以保证杂粮开发的生产效益,解决经济与生态双赢矛盾冲突,并把人均1亩坝地建设纳入规划,拓宽开发建设领域;尽可能实现开发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超前性,以避免重复建设;尽可能新开发、新利用,不先毁坏现有低标准农田,并以沃土工程项目的实施,边整理、边提高,尽快改变新整理土地质量和产能。再次要严格宣传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明晰产权,合理流转土地,积极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想干的人、会干的人、能干的人,允许“地立”的存在,就是允许效益和规模的发展。同时要树立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户的思路,利用好“阳光工程”,加快劳务输出,减轻因人口带来的土地生存压力,使30万亩基地在可持续的利用空间、时间上迅速增效、增收。
  2、要以加工企业龙头为依托,实现加工增值,为杂粮开发提供骨干支撑。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制定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争项目。其次吸引和吸收经营大股东参股,组建成一个占地在20亩以上,年生产加工能力在100万吨以上具有强垫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基次鼓励自然人、法人及社会团体、大中专院校在基地组建企业、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开发研制以“宇祥”为品牌的新项目、新产品。同时龙头企业要本着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分工负责、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基地协会达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加工增值,拉动农民提效增收。
  3、要以订单农业为纽带,联结协会与农户,为杂粮开发注入第一动力。首先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杂粮开发专业协会,实行政府引导、自主组织合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服务功能,确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市场价增收制度,让利与民,并在加大财政反哺补贴的力度上,给农民以背靠大树好乘凉、“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安全生产经营感。其次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有的放矢地搞种植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优势和生产开发格局。再次推进生产销售的绿卡工程,让农民拿到市场准入通行证,直接参与产品流通和市场竞争。
  4、要以科技为支撑,引进、推广、试验研究共同推进,为杂粮开发注入第二生命。首先要实施引进能的、培养土的、提高土的、带动弱的科技人才战略,聘请专家教授直接参与生产开发过程;启动科技入户工程,让百名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搞服务;广开培训之门,对专业户每年培训两次以上,让农民按照技术规程和对照价格、标准进行生产;引进设备,建立阵地,推动以测土配肥为主体的数字农业发展,让土地产能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提升。再次加大投入和含量,每年投资100万元,引进新技术项目工艺、开展研制新包装、新品种,注重在复合气调保鲜包装工艺上突破,在班产800公斤荞麦米加工成套设备配备上突破,在饮料类、生物发酵食品类、调味品类、豆制品类、方便食品类及深加工上创新,向膜分离、微胶囊、挤压等七大技术攻关上进军。再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展示田,在东、中、西三道川最少建立三个区域研究区块,年引进试验品种100个,新技术试验10个,提升改换品种20个,不断发挥良种的种质效益和科技的增收增效能力。
  5、以市场为先导、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营销网络建设为手段,开辟加工生产通道、安全绿色通道、增收增效通道,为杂粮开发注入发展活力。首先要严格执法,建立农用物资、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监控机制、检测准入准出机制,建立农业生产重大灾害预警机制,建立杂粮开发参保机制和市场风险保证基金机制。再次推进农产品流通渠道改革,推进科技服务阵营体系改革,架设生产与市场、与营销之间的高速公路,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服务开发格局。
  6、以完善“七大体系”为保障,推进杂粮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种业体系,以种子工程为依托,重点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良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品种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上下功夫;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以扶持优势科研单位,引进科研课题,聘请专家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着重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示范,农民科技培训四大工程;三是完善植物保护体系,以完善基层病虫害防控设施,建设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防控测报措施两大任务为重点,形成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六大系统;四是完善监测检验认证体系,抓住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落实及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加快地方标准的制定,整合已有检验检测资源,健全认证认可体系,推进规范化生产;五是完善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全面实施“金农”工程,突出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等三个环节,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新型产品流通方式,形成以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农业信息体系和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联接起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六是完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实施沃土和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尽快启动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安全利用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和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七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实施基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两大工程。
  7、以打造品牌为生命,推进杂粮开发标准化生产。一是工作目标上要明确“三个服务”。围绕“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为提高农产品优质安全服务。围绕“三农”和粮食安全,为促进增效增收和保障服务。围绕进出口贸易,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服务;二是工作方法上要强化“三个结合”。农业标准化要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农业标准化要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认可紧密结合。农业标准化要与农技推广服务紧密结合;三是工作布局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要处理好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强化农业投入品整治、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农业标准化基础工作与面上工作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之间的关系;四是工作重点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从抓目标向抓落实转变。从抓数量向数量质量并举,突出质量安全转变。从初级管理向深度管理转变;
  五是工作措施上要确保“五个到位”。加强领导,开拓创新,对杂粮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要到位。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杂粮标准化示范推广的长效机制要到位。形式多样,搞好服务,杂粮标准化的宣传落实要到位。充实队伍,提高素质,杂粮标准化生产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到位。强化实施,多方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和行业协会服务要到位。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