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区杂粮:从小作坊到龙头企业
来源:粮油市场报 | 作者:郝瑞 | 发布日期:
2011-03-16
| 阅读次数:3488次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作物种植面积72.6万亩,人均耕地将近4亩,这个数据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列的。然而,由于气候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土地较为干旱贫瘠,导致在这个有着较高人均耕地面积的县,农民生活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二字。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作物种植面积72.6万亩,人均耕地将近4亩,这个数据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列的。然而,由于气候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土地较为干旱贫瘠,导致在这个有着较高人均耕地面积的县,农民生活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二字。
林西县老三区杂粮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海告诉记者,很多年来,杂粮在林西县一直都有种植,曾经长期作为老百姓解决温饱的重要口粮。那时,很多老百姓吃棒子面窝窝头时,一定是双手并拢捧食,因为担心啃食时候干粮粒掉在地上浪费。
面对这样的状况,喜欢思考的王振海给自己提出问题,这么大面积的杂粮种植,该想个什么办法能够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之余,还能给老百姓带来利益?通常来说,当一个人发现问题之后,最殷切的希望就是解决问题,王振海也不例外,经过多方的调研、考察、实践,一个具体而真实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里闪现,犹如黑暗中闪现出一丝曙光。
建立手工小作坊
2003年,在林西县县政府、县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林西县老三区杂粮工贸有限公司在林西县新城子镇孑然成立,为什么说是孑然?因为当时杂粮企业只此一家,王振海担任公司董事长。
在当时,这个举动不知道遭到多少人的侧目和冷语。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杂粮就是粗糙的粮食,很多当地人也是不得不吃,做这么一个不受欢迎、没有市场的行当,有什么发展前景呢?顶着诸多精神压力,王振海毅然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提起创业时的艰辛,王振海忆苦思甜般地告诉记者:“当时我们就是一个小作坊,公司在镇上,房屋破旧,设备简陋,简陋到大多工作全靠手工的地步。秋后忙碌时,雇村里的农民来帮忙拣杂粮,比如荞麦,拣一斤给3毛钱,食品袋子封口,也是纯手工,20多个人,没日没夜地干……不管怎样,那时的艰辛总算都过去了!”
构建现代化大企业
老三区杂粮一直坚持高价收购农民的杂粮,经过加工,把绿色、环保、高营养价值的产品卖出去。农民用卖杂粮得到的钱用来买小麦,还略有结余,生活水平得到不少提高。
至此,人们看到了公司的发展潜力,政府看到了公司发展希望和困难,看到了公司对于农民致富的意义。
在当地政府和县粮食局的帮助下,老三区杂粮经过多方申报、申请,以及上级领导部门的多方调查、研究,终于在2006年获得了市财政90万元拨款。
王振海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精选、抛光、色选、去壳、真空和自动包装等加工设备。从此,公司开始迈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几多汗水拼搏,几多热血奋战,发展到2010年的今天,该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拥有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有机杂粮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杂粮品种18个。公司早已是集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集团化股份大企业,在科学管理下,逐步发展壮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数据显示,2009年,公司收购有机杂粮达到2万吨,其中深加工、精包装产品2000吨,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公司安排粮食企业下岗职工16人,农村剩余劳动力60多人。
有机农场保粮源
零散的种植,无序的收购,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利于企业粮源供应,粮源品质更是无法保证。
公司经过多方调研、学习,很快找到了新方法:建立有机农场。公司在每个农场都派驻专职的质量监督及管理人员,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公司与农场签订合同,确定种植品种、种植面积。
今年,公司共建立10个有机农场,共10万亩,涵盖有机杂粮种植户4980户,人口达到19860人,已经覆盖整个新城子镇,这是赤峰北部最大的有机杂粮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镇。
老三区杂粮向农民收购粮食,一直是以高出市场价0.22元/斤的价格,2009年收购量是2万吨,直接向农民让利800多万元,受到了全县上下一致好评。2010年,该公司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