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日月小(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国家统计不列明细)、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杂、特。杂粮包括:荞麦、糜子、谷子、高粱、燕麦、青稞、薏苡、籽粒苋、绿豆、红小豆、豇豆、芸豆、蚕豆、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我国杂粮品种多、质量好、分布广,是世界上杂粮生产优势最强的国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大力发展杂粮生产可以弥补主粮供应不足的问题,对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稳定粮价具有特殊作用。另外,杂粮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在产区大力推进杂粮产业发展,既能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还能为农民增收搭建致富平台。
1 我国的杂粮生产和加工
我国的杂粮多数生长在高原、干旱、高寒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老少边穷地区。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统计,2006年我国杂粮种植面积达1700万hm2,比上年增加29.3万hm2;全年杂粮产量为4900万t,比上年略有减少(主要是甘薯主产区四川、重庆受旱灾,减少20%~40%)。在杂粮总产量中,谷物类杂粮约为985万t,豆类杂粮约为508万t,薯类约为3406万t。杂粮在我国粮食总产中约占10%左右,播种面积约占16%。我国杂粮生产条件普遍较差,加之多数杂粮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开展少,且生产水平落后,单产普遍较低,许多地方产量只有300~600kg/hm2,在栽培管理水平较好的地区,产量可达1500~3000kg/hm2,甚至更高。
目前,我国主要杂粮品种生产及加工情况如下:
1.1 荞麦
我国荞麦多种植在一些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的地区,播种面积年度间变化较大,近年来种植面积在100万hm2以上,总产量在130万t左右。荞麦种植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荞麦富含多种功能成分,既是传统食物,又是药食同源的珍贵资源。因此,荞麦在我国粮食作物中虽然属于小宗作物,但是却具有其他作物不具备的优点和成分,从食用到防病治病、从自然资源利用到养地增产,从农业到畜牧业,从食品加工到轻工业生产,从国内市场到贸易出口都有一定的作用。
由于荞麦缺乏面筋,加工工艺品质差,普通家庭不会制作,因此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国内消费市场比较狭窄。国内研究荞麦食品加工的科研单位、加工企业也很少,只有少量以初级产品流入市场或消费,主要以简单的荞麦粉、荞麦酒、荞麦食品等半成品为主,且加工数量有限,形不成规模,无名牌产品,经济效益较差。许多企业都将精力放在大宗粮食产品市场,忽略了对荞麦产品的开发。由于荞麦产品质量不稳定,加上荞麦生产、销售环节缺乏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贸易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缺乏联系的纽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荞麦的生产和销售。
1.2 高粱
我国主要高粱种植区为西北、东北和华北,播种面积约占全国高粱总面积的2/3,尤其是东北高粱,早已闻名世界,有“亚洲红米”之称。高粱是在种的最耐旱禾谷类作物之一,是很好的补种作物和救荒作物。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高粱生产国和出口国,高粱主要出口目的国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高粱的消费领域集中在三方面:食用消费、酒用消费、饲料消费。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粱种植面积逐渐增长,2002年我国高粱播种面积为84.3万hm2,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2002年我国高粱产量创下了332万t的纪录。目前我国高粱种植面积在稳定80万hm2左右,总产量在300万t左右。
我国高粱既是北方部分地区的主食,又是酿酒的重要原料,还可以生产饲料、酒精、糖、日用品等。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耐高温等特性,对发展我国旱区、盐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在长期栽培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科研机构选育出各种杂交品种用于生产。高粱产业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八大名酒无一不是以高粱为原料酿制,使酿酒业成为我国不少省份的支柱产业。另外,高粱在饲料业、酒精制造业、制糖业等也有很大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我国高粱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
1.3 糜子
糜子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制米作物,其生育期短,耐旱、耐贫瘠,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和生产优势。我国糜子常年种植面积在100万hm2,正常年份产量在330万t。居世界第二位。由于具有较高的适应性,麋子是我国干旱地区粮食生产中的“蓄水池”,可以通过调整自身产量来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性;糜子还具有耗水量低、抗旱能力强、保护水土流失等作用,在当地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糜子是传统的制米作物,黄米及其加工制品是糜子产区主要口粮,此外,糜子还可以酿酒,制作多种风味小吃,其相关附属品还可制作色素、生物农药等。糜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籽粒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小麦、大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源。此外,糜子还具有一定的医疗和保健作用。
一直以来,糜子都被作为救灾、避灾作物来种植,很少进行深层次开发和研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丘陵和坡地,大面积种植糜子,产量高,价格低,但国内对糜子和黄米的深加工能力非常有限,除了有少量企业利用糜子酿酒和制作炒米以外,其他应用都没有形成规模,糜子作为保健食品走上城市家庭餐桌的历程还很艰辛。此外,研究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经营分散、规模小、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导致糜子很难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更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1.4 燕麦
燕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是古老而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营养丰富,在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作物中,燕麦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纤维素五大指标均居首位,是世界公认的、理想的健康食物源。燕麦医疗保健价值高,是我国高寒山区人民的主要粮食,此外,燕麦还可以造纸,生产优质饲料。近年来,由于受单位面积产值低,农民商品意识差,加工业落后,以及种植业调整、退耕还林、其他高产值作物面积扩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燕麦播种面积已经由170万hm2下降到30万hm2,产量在50万~60万t。
我国燕麦加工业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传统的燕麦粉加工业、燕麦片加工业和燕麦深加工业。传统燕麦粉加工业占燕麦加工总量的80%左右,燕麦片加工业大约占燕麦加工总量的10%~15%,燕麦深加工业务(燕麦蛋白、燕麦β-葡聚糖、燕麦膳食纤维、燕麦油等)和其他燕麦加工品(燕麦速食面、燕麦糊等)约占燕麦加工总量的5%。2002年以来,燕麦加工品市场需求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1.5 谷子
谷子是我国的特色作物,目前我国谷子播种面积在100万hm2左右,总产量约210万t。我国谷子虽然在单产和总产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生产形式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方式,而且多种植在干旱少雨地区,受年度气候影响较大,产量和品质水平不稳定。在禾谷类作物中,谷子营养价值最高而且营养相对均衡,具有保健作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食用粗纤维是大米的5倍,是近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杂粮热的主要作物。谷子作为主粮消费一般是以小米干饭、小米面粉等形式,这已有数千年历史。由于作为干饭消费的适口性不及大米,而作为米粥消费适口性优于大米,谷子逐渐从主粮下降到辅粮地位。虽然谷子营养价值高且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但是我国谷子深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谷子消费80%~90%以米粥和干饭的原料消费为主,个别加工主要是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产品主要为休闲小食品,如速食小米粥、小米锅巴、小米快餐粉等。
1.6 芸豆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芸豆主产国,面积、产量皆超过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由于出口量大幅增加,带动了我国芸豆生产,种植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20多万公顷发展到目前的60多万公顷,总产量超过80万t,仅次于印度、巴西,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三。
1.7 绿豆
绿豆是我国主要食用豆类作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绿豆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是良好的救荒和填闲作物。从1996年开始,我国绿豆播种面积逐渐增长,2002年我国绿豆播种面积为97万hm2,产量创下了119万t的最高纪录。2002年以后,由于绿豆收购价格相对较低,农民种植效益滑坡,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我国绿豆播种面积出现小幅下降,2004年绿豆播种面积下降到69.9万hm2。目前我国绿豆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hm2,产量在100万t左右,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绿豆经济利用价值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中淀粉、医食同源的作物,是人们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食用绿豆的数量出现稳定增加,绿豆深加工项目逐渐增多,深加工需求迅速增长。
1.8 小豆
小豆原产我国,除个别高海拔地区以外,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江淮地区。小豆为高蛋白、低脂肪、医食同源作物,既是调剂人们生活的营养佳品,也是优势食品、饮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进入本世纪初,我国小豆生产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我国小豆播种面积达25.1万hm2,年产量达到36.3万t;2002年我国小豆播种面积达27.3万hm2,年产量达到38万t;从2003年起小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下降态势,2003年小豆播种面积下降到22.6万hm2,当年产量也减少到34万t;2004年小豆播种面积下降到21.7万hm2,当年产量减少到30万t。2005年全国小豆播种面积小幅增加到23.7万hm2,当年产量恢复到35.3万t。 近年来,小豆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小豆年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维持在20万~25万hm2,产量在30万t左右。
小豆以原粮或半成品形式大量用于食品中。近年来,小豆在食品加工和饮食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粒小豆还被用作生产小豆罐头。此外,我国的小豆馅在日本市场也颇受青睐,日本在我国建有红小豆馅加工厂,每年约有4万~5万t小豆馅返销日本。小豆在我国粮食出口创汇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并具有竞争优势,但缺乏明确的基地生产区域、生产条件、产品质量标准、加工储运设备、主栽品种等。
2 我国的杂粮贸易
2.1 我国杂粮进口情况
我国是杂粮出口大国,进口杂粮较少。在所有进口杂粮中,仅啤酒大麦进口量最大。由于国内啤酒大麦品种退化、发芽率不高,国产大麦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进口大麦所替代。从1988~2003年的16年间,我国平均年进口大麦139.6万t,最高的是1999~2001年,3年平均年进口大麦219.6万t,比1990年增加两倍多。近几年,国内部分产区改进了啤酒大麦品种,大麦进口量有所下降。2007年我国进口大麦91.3万t,同比下降57.3%。
据海关公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谷物类粮食(不含油脂油料)总进口量为1557451.2t,金额53605.8万美元;其中主要谷物类杂粮总进口量为15078.432t,占粮食总进口量的0.96%,金额418.86万美元,占粮食总进口金额的0.78%,进口量和金额较2006年减少55.7%和57.2%。
2.2 我国杂粮出口情况
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并一直以原粮出口为主,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西欧市场较少。大宗出口的小杂粮主要有芸豆、小豆、荞麦、蚕豆、绿豆、高粱、谷子、豇豆、小扁豆等。由于我国生产的杂粮品质好、品种全,且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竞争力。
近年来,发达国家杂粮种植面积稳中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杂粮作物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产较低,且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使得国际市场杂粮产量始终徘徊不前,而我国杂粮出口量和价格却稳中有升。自1996年以来,我国杂粮杂豆的年出口量已占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10%左右,年出口总量稳定在80万~150万t,每年创汇金3亿~5亿美元,占我国粮食出口创汇总额的20%~30%。2001年我国出口杂粮87.5万t,创汇3.3亿美元;2002年出口108万t,创汇3.7亿美元;2003年出口144.5万t,创汇4.2亿美元;2004年出口128.39万t,创汇3.81亿美元;2005年出口117.3万t,创汇4.76亿美元;2006年出口86万t,创汇3.9亿美元。据粗略统计,2007年我国出口杂粮约110万t,创汇近5亿美元。
3 我国杂粮产业的新态势
杂粮既是传统口粮,又是现代保健珍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优质杂粮的需求正在增长,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杂粮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杂粮产业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拓展潜力日益凸显。近两年,我国杂粮产业出现生产蓄势待发、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和流通日趋活跃的新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3.1 杂粮的生物能源效应凸显
甜高粱以其独具的高含糖量、高生物产量、高乙醇转化率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作物,为生产乙醇燃料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具备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扶持以非主粮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项目。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盐碱地里种植甜高粱,每公顷可产秸秆60t左右、高粱1500多公斤。0.27hm2甜高粱茎秆可以生产1t乙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拟建高粱生产基地6.67多万公顷,将很快结束高粱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的局面,高粱产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3.2 杂粮良种推广工作相继展开
近年来,我国相继从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新西兰等10个国家引进杂粮优良品种。与此同时,部分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杂粮良种繁育以及新品种推广工作,有的与企业联合开发培育,有的到气候条件适宜地区繁育。据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大田经济作物和特色杂粮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目前进展迅速,示范开发成效显著。项目围绕谷子、高粱、大麦、燕麦等特色杂粮新品种选育、增值利用、绿色供应链等内容,开展杂粮作物分子标记及育种技术研究,创制和筛选出一批优质、特质、抗病、抗逆、抗除草剂等优异新材料,选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抗旱、抗逆性强、适合产业化生产的杂粮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鉴(审)定品种15个、省鉴(审)定品种33个;集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及技术规程18项,完成并颁布实施的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7项。
3.3 政府和有关方面的支持有所增加
一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如山西省对种植小杂粮的农户每公顷补贴75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持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每个建窖农户可补贴60%左右,以解决马铃薯储藏问题,促进马铃薯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粮食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杂粮生产的发展。四川、河南、甘肃等省的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争取农发行贷款,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确定订单收购价,有的还提供优良品种,引导和扶持农民种植优质品种。三是有关龙头企业开展产业经营,对需要的杂粮品种实行订单生产,给予种苗、薄膜、化肥等有偿支持。
3.4 杂粮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几年我国杂粮初加工有较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杂粮加工企业5000多家,加工品种23个,年产销量在870万t以上,正在改变着传统食用原粮、出口原粮的状况。杂粮的精深加工从无到有,且发展速度较快,平均每年新开发的以杂粮为原料生产的口感好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和工业产品一二百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杂粮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杂粮个体经营和大企业经营也同时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放开杂粮经营后,杂粮基本上都由个体小规模加工经营,近两年国内新建杂粮大型加工企业在100家以上,其特点是规模经营、精深加工、引进外资。
3.5 杂粮流通日趋活跃
近几年,杂粮城乡专营和兼营的集贸市场继续发展,大中小型杂粮专业和兼营批发市场竞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中型杂粮专营批发市场已有几十家,年成交量达300多万吨。一批杂粮经纪人,以及多元化、大中小型杂粮批发商、物流配送商、运销商、各种展示交易会等纷纷出现,杂粮贸易量逐年增加,流通日趋活跃。与此同时,杂粮零售业也在迅速发展。多数城镇超市、粮油食品、副食品零售商店、城乡集贸市场中都经营杂粮及其制成品。一些零售商店推行网上购物、电话送货等措施,方便群众购买。
4 我国杂粮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当前杂粮产业的发展态势看,未来我国杂粮产业将呈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质取胜,逐步构筑生产、流通、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出口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4.1 提高杂粮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品种退化、出口质量下降是当前我国杂粮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科技为动力,促进杂粮品种的创新和改良,是杂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应把主要杂粮品种的改良列入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计划,建立我国的杂粮品种改良中心,组织全国有限的科研力量,开展杂粮的品种改良工作,尽快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对名优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加速良种繁育;积极引进国外品种,紧跟国际市场需求,扩大适销对路杂粮的种植面积。
4.2 走产业化之路,“产、供、销”相结合,推动杂粮产业开发创新
杂粮生产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目前全国杂粮科研、生产、出口目前尚未形成一体。杂粮产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开发之路,做好杂粮优势区域规划,积极建设优质杂粮繁种基地、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优势产区,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生产;统一基地建设的生产标准,确保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并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实行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质量检测,做到产品安全、优质。在主产区逐步建立和扩大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形成杂粮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链、流通链。还要组建一批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实力雄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龙头企业,与发展杂粮相关的科研、种植、加工、贸易等方面有效地组合起来,形成新型产业集团,走“产、供、销”相结合的路子,推动杂粮产业的开发创新。
4.3 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杂粮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我国杂粮出口多年来以原料为主,深加工产品不多。近年来,国内杂粮加工产品逐步受到重视,品种在逐渐增多。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国内杂粮食品产业才刚刚起步,杂粮产品较少,功能相对单一。这些情况既不利于国内外小杂粮市场开发,也不利于我国小杂粮产业化发展。今后我国要进一步在开发生产杂粮系列深加工产品上做大文章,加强科研力量,把杂粮生产与初、深加工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增添清理和分选机械设备,对销往城市,特别是用于出口的杂粮进行初加工,并提高包装质量,使商品增值;以科技为先导,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目标,用国际质量标准,高起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改进加工工艺,因地制宜开发以杂粮为原料的、口感好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等系列食品;实行内联外引,引进资金、技术、经营方式;开辟产销通途,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以适销对路商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