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关于安徽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探析
 

关于安徽省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探析

来源:  |   作者:李 菲   |  发布日期: 2010-07-20   |  阅读次数:5638次

  

——基于燕之坊食品公司的调研报告


  摘要:当前,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绿色健康形象和食用口感,在市场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小杂粮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目前我省小杂粮产业存在一系列诸如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品牌效应不够,初级加工产品较多,精深加工产品不够等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安徽省杂粮产业目前所面临的市场形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杂粮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创汇能力,有利于安徽省杂粮产业的贸易发展、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进而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小杂粮  产业  品牌竞争力  龙头企业
  一、调研简况
  2009年7月20日至8月20日,笔者在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就目前市场上杂粮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调研采取了走访专业人士、查阅资料、座谈等方式,收集了一些数据和资料。在调研结束后,对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统计结果征求了公司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粗粮食品综合型企业。公司是专门对水稻、玉米、大豆等各类粮食进行精深加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生产、销售、科研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食品企业,专业从事粗粮、干货及其精深加工产品。公司经营杂粮品项达165个,产品产地遍及安徽、新疆、云南、福建、河南、江苏、内蒙、东北等全国21个省市,年销售额已经由2001年580万元递增到2005年的1.05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华东地区专业从事杂粮系列产品收购、加工、包装、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中规模最大、产品结构最齐全的一家。
燕之坊品牌产品曾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并通过ISO90001认证。公司先后被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授予 “最佳创业企业”、“合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获得了“合肥市农副产品进超市专项基金”的支持, 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杂粮知名品牌”和“中国杂粮协会理事单位”。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安徽省相关企业的小杂粮产业发展状况开展。
  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有2836家企业的649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物总量达46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860亿元,出口额为12 .5亿美元;而经有关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食品单位有228家,其中的588个产品实物总量为37万吨;年销售额35亿元,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其中,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农产品大省的绿色食品总产量占全国绿色食品的67%,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6.8%。其中小杂粮是最主要的绿色食品之一。杂粮是小宗粮豆的通称,是指除去小麦、稻谷、大豆、玉米四种大宗粮豆以外所有小宗粮食和豆类的总称,它包括大麦、谷子、荞麦、燕麦、绿豆、小豆、黄豆等上百个品种。在我国,种植小杂粮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品种之多、产量之大,均居世界首位。积极发展小杂粮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域种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产品出口。
  小杂粮作为医、食双重功效兼备的新型食品资源,在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日益提高,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绿色健康形象和食用口感,在市场上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因此,杂粮产品虽然是小产品,却可以发展为大市场和大产业,小杂粮中若想做出大文章,杂粮产业化则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安徽省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使杂粮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各环节紧密连结,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并不断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杂粮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杂粮企业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杂粮原料的采购最为关键。燕之坊公司本着原产地采集、高品质收购的原则进行原料采购,不仅保证了产品的优质供应,更促进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种植技术,同时也保证了消费者的消费品质和产品质量的稳定。燕之坊公司主要原料采购基地位于中国版最北方,土地最肥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内蒙大草原、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吉林的科尔沁草原、黑龙江的牡丹江等地区。燕之坊原料原产地分布在全国的21个省市。如:安徽的花生、内蒙的黄豆、吉林的杂粮豆、陕西的小米、新疆的葡萄干、兰州的百合、大同的黄花菜以及山东的金丝小枣等。
  燕之坊公司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良好发展与之销售模式也是密不可分。燕之坊的销售版图分布在中国东南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城市地区。目前的销售网络覆盖皖、苏、浙、泸等华东地区及两湖、江西等华中地区,广州、深圳、福建等华南地区。燕之坊以安徽总部作为中心,分别辐射广州、深圳、武汉、福州、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地建立了八大销售战区,五大配送中心,并配备相关设备和管理人员,确保市场有序地运作和发展,为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
  三、目前安徽杂粮企业发展情况
  调查中发现,安徽省的杂粮企业存在一系列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
  1.安徽省粮食企业中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粮食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小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2.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好,融资困难,尤其在宏观经济紧缩和银行商业化倾向加强的形势下,企业融资更为困难。由于杂粮产业链各环节中会出现一定的时期间隔,导致资金占用期长,企业面临融资能力弱、贷款难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3.人才的不足、信息获取的不完全,使得实施科研项目、杂粮生产加工中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和推广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开拓市场需要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供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人才和资本的不足限制了安徽省对新市场的开辟和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
  4.机制不健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能很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这从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根据市场杂粮行情、及时把握购销机遇的能力,使粮食购销企业难以发挥主渠道作用,不利于杂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四、关于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安徽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杂粮贸易在整个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省的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各环节还相对较为薄弱,在当前的农产品贸易形势下,打造中国最大杂粮基地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为了提高我省杂粮贸易竞争力,确保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拓宽我省杂粮产业贸易新局面,加快我省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正确认识小杂粮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粮食生产消费结构和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饮食消费偏重于精米面而忽视杂粮,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而杂粮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产量逐年减少,市场发展空间也逐渐缩小,小杂粮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以下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7年,中国杂粮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年产量也大幅下降: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食品、保健食品,这为小杂粮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空间。安徽省粮食种植结构中,除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外,小杂粮占有一定的比例。
  2、打造产业链,推进杂粮产业化生产
传统杂粮较为种植分散,产量较小,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杂粮产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因此需打造杂粮产业链,以不断推进产销发展。安徽燕之坊公司通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围绕打造杂粮品牌整合全市各区县各地区杂粮资源,在产业化生产经营中取得了良好进展。
  3、树立品牌观念,实行品牌经营
品牌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是构成国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际贸易市场,发达国家几乎全部是通过建立农产品名牌来加强其国际贸易地位的其所拥有的名牌产品已经占整个国际市场名牌产品的90%左右。因此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观念,以品牌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找准杂粮的定位和市场,拓宽杂粮产品在国内外的贸易市场。品牌化观念淡薄,势必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这对小杂粮的长期贸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燕之坊公司则在其品牌经营之路上不断坚持科学创新,实行产销一体化运作,以“公司+基地(农户)+卖场”的独特经营模式,提高粗粮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易变的消费心理。公司不断参与更广阔的市场竞争,拓展更新市场领域,其品牌线路也逐渐从粗粮细作的销售形态转换为粗粮精细化生产、经营、品牌化管理的新型发展态势,成为安徽省粗粮食品行业中的典范。
  4、发挥政府职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杂粮种植户和企业较难对市场变化作出超前的判断,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推进小杂粮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小杂粮生产向高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同时,安徽省政府需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强化对小杂粮生产经营中的的技术、资金投入支持,如给予种植杂粮如豆类、薯类的农民享受政策优惠等,以保障小杂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小杂粮产业化增产增收的途径。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