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糜子研究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糜子品种资源搜集鉴定、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选育糜子品种榆糜1号、榆糜2号和榆糜3号,引进推广GS内糜5号等糜子新品种,拥有糜子种质资源2000余份,建立了应用cDNA/AFLP技术、SuperSAGE技术获得基因表达序列标签的技术体系,已开始利用植物RNA干扰载体进行目的基因沉默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拟楠芥的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糜子形态解剖、根系生理、衰老生理等方面研究探索,这些为糜子抗旱的分子基础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对糜子膳食纤维、蛋白质和淀粉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开展糜子功能产品研发和传统食品改造研究,为糜子产业化提供了条件。
学校从事糜子品种资源、育种、栽培研究的在职人员10多名,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学科齐全的学术团队。作物学一级学科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二级学科点,进行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并与生命学院、植保学院、资环学院等单位及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配合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开展糜子教学和培养糜子育种、栽培、食品加工方向研究生最早的单位之一,目前,我校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态、食品加工等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10多人正在从糜子品种资源筛选、品质改良与加工、抗逆育种、抗旱生理生态、种子产业化等方面广泛开展研究,以解决我国糜子生产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006年,学校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宗粮豆研究中心,建立了杂粮科技创新平台。
2.糜子研究进展及成就
借助国家糜子区域试验平台,组织开展糜子科研协作攻关。2008年以来先后在陕西榆林组织糜子高产创建示范观摩、糜子产业示范基地观摩、糜子加工利用及小杂粮产业发展研讨会等。
2.1糜子品种资源研究与种质创新
陕西是国内最早开展糜子资源鉴定和育种的省区之一,1979年开展糜子资源搜集鉴定和利用研究,完成陕西及全国糜子品种资源整理、编目,繁种入库。2006年以来,又对陕西省糜子品种资源进行了繁殖鉴定和资源筛选评价工作,先后鉴定评价糜子种质资源2000余份,同时对这些糜子资源进行田间形态性状及产量性状观察记载,结合水分胁迫等试验鉴定,筛选产量高、抗旱性强的优异资源。
2.2糜子抗旱品种及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
在田间对初步筛选的抗旱品种进一步进行形态性状与抗旱节水的相关关系研究(研究茸毛以及植株含水量等与抗旱的关系),鉴选抗旱的形态指标,同时对鉴选的95份糜子抗旱资源进行室内和田间鉴定。
2.3糜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2005年以来,开展糜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初步构建了糜子核心种质。
2.4糜子优质品种选育
先后育成榆糜1号、榆糜2号、榆糜3号等糜子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GS内糜5号等糜子新品种。2002年以来,开展糜子杂交选育工作,拥有一批优良的高代材料有待鉴定。
2.5糜子抗旱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及高产创建
研究并推广旱地糜子丰产栽培技术。2008-2009年在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建立了糜子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并开展糜子高产创建活动,其中2008年府谷千亩糜子丰产示范田亩产量达到243.2公斤,2009年府谷县木瓜乡前梁、西坪、常塔3个行政村集中连片高产示范田1440亩,平均亩产达301.4公斤,其中42.5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达402.1公斤,创造了千亩糜子高产纪录,为我国旱地糜子大面积高产提供了成功范例。
2.6主持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
1996年以来,主持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先后通过试验审定鉴定了一批糜子优良品种。
2.7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9与乌克兰尤里耶夫研究所开展糜子研究合作,2002年回访了该所;2007年与俄罗斯豆类制米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签订糜子合作协议,2008年俄罗斯糜子专家来中国访问,2008年回访该所。同时与韩国等糜子育种和科研单位进行了合作交流。
3.近年来发表的糜子研究论文
[1] 贾根良,张社奇,代惠萍,屈继旗,高小丽,冯佰利.拔节后糜子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86-90
[2] 慕芳,冯佰利,高小丽,苗芳,刘鹏涛,夏明月.糜子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超微结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0001-0008
[3] 张志芬,高小丽,冯佰利,柴岩,党根友,谢惠民.糜子籽粒贮藏蛋白的组分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81-85
[4] 贾根良,代惠萍,冯佰利,张社奇,张嵩午.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糜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0):2073-2079
[5] 姚爱华,冯佰利,柴岩,高金锋,刘建华,薛少平,朱瑞祥.不同耕作方式对小杂粮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97-101
[6] 代惠萍,冯佰利,贾根良,张社奇,鱼欢.糜子根系与旗叶协同衰老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8):1663-1668
[7] 代惠萍,冯佰利,高金锋,高小丽,王鹏科,柴岩.糜子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1):217-219
[8] 冯佰利,代惠萍,柴岩,薛少平,朱瑞祥.小杂粮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206-211
[9] 林凡云,王士强,胡银岗,何蓓如.糜子SAMS 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干旱复水中的表达模式分析[J].作物学报,2008,34(5):777−782
[10] 胡银岗,林凡云,王士强,何蓓如.糜子抗旱节水相关基因PmMYB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遗传2008,30(3):373―379
[11] 林凡云,胡银岗,宋国琦,何蓓如.糜子干旱后复水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初步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81-86
[12] 林凡云,胡银岗,宋国琦,张宏,刘天明,何蓓如.干旱复水条件下诱导的糜子特异表达基因的分离与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4):537-541
[13] 林凡云,胡银岗,宋国琦,何蓓如.糜子抗旱及复水相关基因的cDNA2AFLP差异显示[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95-99
[14] 慕芳,冯佰利,王鹏科.糜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100].中国特色作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65-269
[15] 张志芬,王鹏科,冯佰利.糜子食味品质研究[100].中国特色作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81-286
[16] 王鹏科,冯佰利,姚爱华.不同留茬高度对糜子-小豆-大豆轮作系统的水肥效应[100].中国特色作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87-293
[17] 张盼,冯佰利,王鹏科.糜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100].中国特色作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94-299
[18] 苏旺,冯佰利,王鹏科.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100].中国特色作物产业技术发展研究,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45-350
[19] 朱建楚.基于PCR标记的糜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学位论文],200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 代惠萍.糜子植株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研究.[学位论文],20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1] 冯佰利.环境生态因素对糜子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学位论文],1997,西北农业大学
[22] 姚爱华.小杂粮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水肥动态变化研究.[学位论文],20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3] 叶绿丽.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学位论文],200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4] 慕芳.糜子叶片衰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学位论文],20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5] 张志芬.糜子核心种质构建及其多样性分析.[学位论文],200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6] 王百姓.庆阳市小杂粮生产加工利用现状与发展对策.[学位论文],200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糜子专著、教材
[1] 柴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研究[100].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柴岩.中国小杂粮品种[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3] 柴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4] 高小丽.特色杂粮产业技术问答(谷类分册)[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 柴岩.糜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柴岩.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 丁明.宁夏小杂粮[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8] 张耘.榆林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9] 魏仰浩,等.中国黍稷论文集[100].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0] 柴岩.陕西省糜子品源目录[M].内部交流,1998
[11] 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糜子部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 王星玉.中国黍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 魏仰浩.中国黍稷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14] 王星玉.中国糜子品种资源目录 (1、2、3册){M}.农业出版社,1994
5.糜子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1]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编目、繁种和特性鉴定评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3
[2] 中国黍稷优异种质的筛选利用,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3]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与利用的研究,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
[4] 榆糜2号选育,陕西省榆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
[5] 伊糜2号引进,陕西省榆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6] 榆黍1号选育,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7] 陕西主要小杂粮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4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