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知识
杂粮知识>>薏苡的本草考证及其栽培历史
 

薏苡的本草考证及其栽培历史

来源:  |   作者:乐巍,吴德康,汪琼   |  发布日期: 2010-01-05   |  阅读次数:6858次

  

【摘要】    薏苡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文章考证分析了薏苡的名称由来,药用、食用品种情况及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以期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对薏苡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研究,为以后成分分析、活性筛选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薏苡本草考证栽培历史

  Abstract:ObjectiveThe job's tears is widespread in China, 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and edible valu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name origin, medical and edible variety and the cultivation history of Job's tears in China,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later research in ingredient analysis, active constituent screening, and new varieties selective breeding.

  Key words:Job's tears;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Cultivation history

  薏苡属(Coix)是禾本科(Gramineae)中的一个小属,全世界约10种,主产热带亚洲[1]。其中薏苡Coix lacryma-jobi L.是我国最早开发利用的禾本科植物之一,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薏苡子实营养丰富,被誉为禾谷类“保健滋补之王”,是世界范围内备受青睐的保健粮食。两千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已将薏苡仁用于临床,功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民间亦将根、叶作药用。现代研究也证明薏苡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降压、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本文考证分析了薏苡的名称由来、药用食用品种和栽培历史,旨在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薏苡的本草考证

  1.1  薏苡名实考薏苡在本草记载中所用名称较多,如薏苡、解蠡《神农本草经》,起实、米《名医别录》,感米《千金·食治》,回回米《救荒本草》,芑实《本草纲目》等。
    薏苡仁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2]。薏苡一名颇为奇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名义未详”[3]。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4]记载:“荷,芙渠……其实莲;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长三分,如钩为薏;味甚苦,故俚语曰:‘苦如薏’是也。”因此“薏”是指莲子中的苦心,即莲心。“薏苡”一名,当与莲子有关。莲子外有硬壳,薏苡的子实外面亦有硬壳,称总苞,其外形颇似莲子,只是略小,两者在外形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其名称可以互为类同。而“苡”字从字形上看带“艹”,应与植物有关,下面的“以”字在文字演化中与“子”字有关,“苡”可能是子之意。王充《论衡·奇怪篇》[5]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吴越春秋》[6]载:“鲧娶有莘氏之女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而妊孕。”因此古代传说中薏苡有“食之宜子”的功效,基于上述原因,薏苡名称的由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薏苡在《神农本草经》中别名“解蠡”。李时珍谓“因其叶似蠡实叶而解散”[3]。《神农本草经》所载之蠡实是现代鸢尾科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的种子。从形态上看,薏苡与马蔺叶均为长条形,确有相似之处,马蔺叶基生,薏苡叶着生于节上,较松散。另一种解释是,“蠡”有虫蛀木之意[7],解蠡则有治虫的意思。《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其根,下三虫”,现代文献也记载薏苡根有治疗虫积腹痛作用,称其为解蠡是名符其实的。

  此外,薏苡在《名医别录》中名“起实”“米”[3],《本草纲目》中名“芑实”。“起”与“芑”同音,"芑"为白苗的粱,薏苡外形与芑黍苗相似,故名。“”有粗糙之意,在《雷公炮炙论》及以后的诸多本草书中都提到薏苡有“颗大无味”和“颗小色青味甘,咬着粘人齿”两类,“米”特指薏苡中颗大、粗糙、坚硬者。

  1.2  薏苡的原植物我国薏苡属植物的分类一直说法不一。庄体德等[8]广泛收集了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53个地方居群的薏苡,根据遗传变异性及核型演化特征,将我国薏苡属植物分为3种4变种。陆平等[9]收集了分布于广西的139份薏苡种质,首次发现了薏苡属中最原始的水生薏苡种,提出广西薏苡包括4种7变种,《中国植物志》将我国薏苡属植物定为5种2变种[1]。药用或食用的薏苡原植物究竟为何,现根据古代本草记载,探讨如下:

  从历代本草记载看,《雷公炮炙论》[3]:“凡使薏苡仁勿用米,颗大无味,其米时人呼为粳是也。”可见自古薏苡就有不同的品种。

  《本草图经》[3]描述薏苡“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形如珠子而稍长”这一特征与现今《中国植物志》所载薏苡属植物薏米Coix chinensis Tod.相似。

  《本草纲目》记载更为详尽:“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两种:一种黏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糺结而味甘也。”李时珍所谓的薏苡,与《中国植物志》记载的薏米Coix chinensis Tod.和台湾薏苡Coix chinensis var. formosana (Ohwi) L.相近似,另一种菩提子含淀粉量少,则与薏苡Coix lacryma-jobi L.等近似。2005版《中国药典》薏苡的原植物为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an.) Stapf,即上述植物志中的薏米,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药用或食用薏苡的原植物主要是指薏苡中种壳较薄,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及其栽培种。

  由于薏苡花单性,雌雄小穗共同组成总状花序,雌穗先成熟,其上的雄穗散粉时雌蕊柱头早已枯萎,属异花受粉。因此,不同种薏苡之间极易杂交形成可育杂种,这也是薏苡药用或食用品种复杂的另一个原因。这就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在资源收集、整理的同时,加强品种的鉴定与评价,为种质选育和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以加速优异种质在生产上的应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薏苡的栽培历史及产地变迁

  薏苡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过大量薏苡种子,说明薏苡在我国至少有6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有人猜测薏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10]。《山海经·海内西经》[11]记载:“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琪树,不死树……又有离珠,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又曰“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有木禾”。所谓“木禾”即指薏苡[10]。因为薏苡在禾本科植物中茎杆是较为粗壮的,直径可达1 cm左右,而且植株较高,现在栽培种高1~2 m,野生种有的高达3~4 m,与木本植物颇为相似。薏苡茎杆的另一特点是它不像稻、麦、粟、黍等禾本科作物那样经秋冬的干燥风化后很容易折断粉碎,而是一直可挺立到来年夏秋,像干枯的灌木一样,因此,古人用“木本”的特征来命名是正确的。如果木禾确指薏苡的话,那么薏苡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代。

  薏苡是喜温的禾本科作物,又是C4植物,C4植物一般认为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史书记载,东汉初建武17年,即公元41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士兵患“瘴气”病,食用当地的薏米而愈。在我国广西也曾发现大面积的原始水生薏苡和野生薏苡,因此,中国南方可能是薏苡的起源中心和早期主要产地。《名医别录》载:“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开宝本草》[12]云:“今多用梁汉者,气劣于真定”。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县,因此可以推断,南北朝时期,薏苡产地已由中国西南逐步传播到华北平原。如今薏苡广泛栽培于南北各省区,除青海、甘肃、宁夏未见报道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其中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河北等地产量较大。薏苡产区的变迁一方面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密切关系,薏苡实质上是一种耐旱的水生作物,具有既抗旱又抗涝的双重特性,栽培适应性强;另一方面,薏苡由于籽实较大,比禾本科其它作物易于采集贮藏,成为中国远古最早被驯化的作物而得到广泛栽培。

  讨论

  薏苡在我国农作物栽培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近年来,由于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山东、江苏等地薏苡的种植面积大为缩小,北方降水量的减少也对薏苡的栽培产生不利影响。部分长期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农家栽培品种现已失传,薏苡栽培品种的遗传背景日渐狭窄,如不及时收集保存,将在短期内被毁灭掉。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有关薏苡属的分类一直说法不一,薏苡、薏米、薏仁米等名称上也不统一,薏苡自身的易杂交性也使其栽培品种变异较多,给生产和实践也带来了混乱。我们曾收集了全国各地区14份药用或食用的薏苡样品,发现在总苞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薏苡的种质资源、适宜产地、栽培技术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工作,培育出性状优良的薏苡栽培品种,从而推动薏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十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89.

  [2]马继兴. 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9.

  [3]李时珍. 本草纲目,第3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489.

  [4]丛书集成.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上海:中华书局,1983:4.

  [5]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论衡全译(上), 第3卷. 奇怪第十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18.

  [6]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吴越春秋全译.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39.

  [7]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91

  [8]庄体德,潘泽惠,姚欣梅. 薏苡属的遗传变异性及核型演化[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4,3(2):16.

  [9]陆平,左志明. 广西水生薏苡种的发现与鉴定[J].广西农业科学,1996,(1):18.

  [10]李璠. 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71.

  [11]韩格平,董连池. 山海经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52.

  [12]卢多逊,季昉(撰). 尚志钧(辑校). 开宝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9.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