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优质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云南大理州农科所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9-12-30
| 阅读次数:3236次
蚕豆优质高密度高产栽培主要在大理州的大理市、洱源县、祥云县实施推广,是一套综合性的高产栽培技术,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试验示范推广,该项技术对提高大理州蚕豆生物总产量,特别是对提高蚕豆籽粒产量作用较大,对促进大理州蚕豆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于国家行业技术支撑及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蚕豆、豌豆、芸豆品种改良及产业化示范”。
二、技术思路
利用“凤系”蚕豆株叶型理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适宜密植的特点,充分发挥主茎枝(第一分枝)结荚结实率高的特性,根据“豆稀不长,豆密不结”的民言,在保证能使植株尽量生长的前提下,通过垄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田间边际效应,增加通风透光,可以很好地解决豆密不结的技术难题,后期打顶又可增大通风透光率,保证了在一定密度范围的高密度栽培时蚕豆植株能健康生长发育,提高结荚结实率,从而达到亩有效茎枝多,保证较高的结荚结实率,籽粒饱满,提高单产的最终目的。
三、关键技术
1、良种选用:选用株叶型紧凑,适宜密植的“凤系”蚕豆良种,主要以凤豆六号、八号、九号、十号为主。
2、种植方式:采用垄作种植,垄面墒宽50cm,成筒瓦状,沟宽50cm,沟深25—30cm,既可增加田间表面积,又可最大限度地增加豆田边际效应,使通风透光率达到最大化,同时解决了“豆稀不长,豆密不结”的技术难题。
3、合理密植:亩基本苗2.8-4.0万株,亩有效茎枝3.9-5.6万枝,由于蚕豆植株生长旺盛,有效地抑制了田间杂草的生长。
4、打顶:蚕豆植株终花期后进行打顶,利于通风透光,促早熟,增粒重,防倒伏。
四、实施推广结果
2008年在大理市、洱源县、祥云县实施高密度垄作栽培10.36万亩,平均亩产337.48千克,比非项目区平均亩增产37.82千克,增产12.62%,其中大理市5.31万亩,平均亩产361.28千克,洱源县3.12万亩,平均亩产306.41 千克,祥云县1.93万亩,322.23千克。随机调查考种了10块田块,面积13.43亩,亩平均收获株数3.59万株,单株有效枝1.33枝,实荚数4.96荚,实粒数10.48粒,百粒重113.79克,单株籽粒产量11.93克,平均理论亩产428.29千克。
五、主要技术措施
1、良种选用:蚕豆良种选用优质、高产稳产的凤豆六号、八号、十号为主栽品种,对蚕豆种进行太阳照晒和精选,提高种子质量。
2、有机肥施用:开沟起垄前亩施优质厩肥1500—2000公斤,散撒均匀。
3、开沟起垄:南北方向开沟起垄,垄宽50cm,沟深30cm,沟宽50cm。
4、播种期:蚕豆播种期应以盛花结荚期能避开重霜冻的出现时间为依据,最佳播种期选择在lO月1O一20日内。
5、合理密植:亩播种基本苗2.8—4.O万株。
6、合理施肥:播种后或豆苗2.5台叶期亩施普钙10一15千克,硫酸钾10一15千克。
7、病虫害防治:每亩用80毫升乐果和100毫升杀虫霜混合喷施防治潜叶蝇和蚜虫危害。
8、灌水:及时灌好现蕾水、花荚水、灌浆鼓粒水3—4次。
9、整枝间苗:拔出田间瘦弱植株和病株,保证群体健康生长。终花散尖期进行打顶摘芯,利于通风透光,增粒重、促早熟。
10、适时收获:以多数豆荚变黄,少数变成褐黑色,下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呈黄绿色为最佳收获期。
六、技术应用前景
1、大理州特别是大理市海西片蚕豆栽培,利用“凤系”蚕豆株型紧凑的特点,采用高密度栽培,亩播种密度可以达到2.8-4.0万株,辅助使用垄作、打顶等相关技术,是可行的,能较大地提高蚕豆单产。
2、大理高密度垄作栽培,结合后期打顶,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田间边际效应,提高通风透光率,对提高亩有效茎枝数,提高结荚率作用显著,同时能促进早熟、增加粒重,防止倒伏,有效地解决了“豆稀不长,豆密不结”的技术难题。
3、由于播种密度大,植株生长健康旺盛,有效地抑制了田间杂草的生长,不需要进行田间杂草化除或人工薅除,病弱株较少,蚜虫、潜叶蝇危害相对较轻,可有效地减少农药施用量,对保护田间生态平衡,减少农田面源污染作用明显,特别对洱海的保护有较大作用。
4、采用该项技术能提高蚕豆单产,使农民增产增收,对确保粮食安全有较大作用,对发展奶牛、生猪等养殖业有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