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开发小杂粮 培植大产业——竹山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开发小杂粮 培植大产业——竹山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2-27   |  阅读次数:4126次

       我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农业以旱作为主。由于十年九旱,灾害频繁,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为了生存,选择抗旱、耐瘠、投入低、生长周期短的豆杂粮品种作为粮食生产和抗灾减灾的骨干品种。年均种植豆杂粮面积近30万亩,其中黄豆15万亩,红小豆1万亩,绿豆4万亩,蚕豌豆8万亩,其它2万亩。因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种质资源、一定规模面积的产量基础和良好传统的种植技术。随着经济发展,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豆杂品种抗灾救荒功能渐去,在农业转轨,结构调整此起彼伏地冲击下,豆杂这种传统优势种植业受其自身单产较低所限,在生产上面临着面积压缩、生产滑波的挑战。如何稳定豆杂生产,使豆杂这种营养丰富,适应现代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膳食结构,具有营养健身功能的传统优势项目再展雄风?我们从抓优质创名特入手,努力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致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豆杂生产的综合效益,进而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抓优质,创名特上规模
    抓优质生产,发展名特骨干品种是促进我县豆杂生产综合效益的唯一途径。
    1、发展培植名特骨干品种。我县豆杂生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为抓优质创名特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1999年,我们把豆杂粮各类品种搜集分类后,进行种植筛选,从中选出了如红小豆、红蔓豆、红竹豆、黑大豆、特小大豆、小粒绿豆、高山燕麦等豆杂粮中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定为优质名特骨干品种加以提纯繁殖,扩大种植面积。2000年全县种植红小豆、红蔓豆、红竹豆、小粒绿豆1.2万亩,总产630吨。这些优质的小豆杂粮色泽艳丽,营养丰富,味鲜健脾,特别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原粮价优、俏销(每公斤3—4元销售),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特优豆杂粮的积极性。
    2、提高单产水平,开展高产栽培。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生产效益差,是制约我县豆杂粮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实施优质豆杂生产开发前,全县豆杂平均单产不到50公斤。提高豆杂生产的综合效益不仅要做好优质名特的文章,而且要在栽培技术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使农民在生产中得到实惠,获得较高收益。首先从认识上改变豆杂是"角粮”(田角、地角)的传统种植习惯,提高豆杂粮生产地位,改"角粮”为主粮,把豆杂粮生产放在和小麦、玉米同等地位抓生产。二是改粗放种植为精耕细作。根据各品种不同的生长特性,改撒播为点播条播,确定最佳播期,配套合理密度,进行科学施肥,开展病虫防治。三是改套种间作为主,为因地制宜,因作而宜,适间套种品种则间套,适纯种品种则纯种,尽可能发挥单位面积土地生产效率。通过实施"三改”和试验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与豆杂粮各品种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我们在官渡、柳林两个乡镇组织的2000亩红蔓豆、红小豆高产栽培示范,平均单产151公斤,比习惯传统种植平均单产67公斤增产125.4%。实践证明:科学种植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单产,而且其单位面积产值也显著高于小麦玉米产值,使优质、高产、高效得到统一。
    3、建立生产基地,实施规模生产。任何精品名牌产品没有一定的规模总量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更没有生命力,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在抓好培植优质名特骨干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的同时,制定了《竹山县优质豆杂生产技术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建立生产基地,组织规模生产,开展模式化栽培。2001年建立了1万亩优质红小豆、红竹豆生产基地,建立了5000亩青豆生产基地、3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1万亩优质小粒绿豆生产基地。通过建立生产基地,以合同订单的形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把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松散种植经营群体连成一个具有活力、又有实力的生产整体。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不知道怎样种,种后担心卖难的问题。全县基地面积5.5万亩,生产优质豆杂粮5775吨,占全县2001年豆杂粮总产14343吨的40.3%。规模生产带来了规模产量,产生了规模效益。今年我县优质豆杂粮外地客商以合同订单收购和本县加工收购为主,各种品种每公斤综合平均价格2.8元,比普通品种高0.5元左右,为生产基地农民直接增加收入250万元。实施基地生产,规模种植不仅生产了优质的农产品,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而且对于促进山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强县富民探索了一条新路。
    4、优化区域布局,调优种植结构。我县地域辽阔,海拨高度差异较大,各地小气候明显。针对这一特点,根据豆杂粮各品种生长特性、市场需求、产品价格等因素,结合生产条件,制定生产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调优种植结构。南部山区官渡、柳林种植红小豆、红蔓豆、红竹豆为主。中北部沿堵河两岸楼台、潘口、文峰、田家以种植小粒绿豆为主。中西部宝丰、擂鼓、秦古种植大粒豌豆和优质大豆。在发展规模上,逐步扩大红小豆、红蔓豆、红竹豆、小粒绿豆的规模,稳定大豆生产面积,形成一区一品。实践证明:在统一组织下,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种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优质豆杂粮。为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实现优质优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开发,上加工增效益
为使我县优质豆杂粮尽快形成有市场、有规模,能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优质豆杂粮生产、营销、开发、加工,并在财政、信贷、税收上给予具体支持。对推动优质豆杂粮产业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产业化建设的功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机制,积极参与优质豆杂粮产业的建设开发。制定生产技术方案,深入产区培训指导种植技术;收集预测市场需求动态,服务于优质豆杂开发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部门在我县优质豆杂粮生产营销开发中不仅提供了技术保证,而且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2、建立营销组织,开拓需求市场。在市场经济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早已过时,有了优质的产品没有市场不能发展。在县内建立营销组织,在大中城市发展营销网点的同时,积极参与省内外组织的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以提高优质豆杂粮市场知名度,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3、努力发展以优质豆杂粮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县政府于1999年组织筹建了"竹山县优质小杂粮食品开发公司”,以优质豆杂粮为主要原料,目前加工面条为主,年加工生产各类小杂粮面条达1000吨,产品面市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在此基础上,筹集资金,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实施精深加工、开发豆杂粮系列食品。同时,对原粮进行精选加工包装,提高产品档次,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优质豆杂粮在生产开发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山区自然条件差,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单产水平低,产量波动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益差。二是缺乏资金。发动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容易,但由于资金缺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困难,实现农产品增值举步维艰。三是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产品进入市场困难。
    四、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生产的无污染优质豆杂粮作为绿色食品,其丰富的营养调味健脾的保健作用,将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加之上级政府对山区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强,我县优质小杂粮生产开发前景看好。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把开发小杂粮,培植大产业的文章做好。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