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种植历史悠久,对解决全县人民温饱和改善健康状况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通渭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具有悠久历史的小杂粮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区域特色优势,取得了飞速发展,小杂粮已经成为我县农业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我县因此成为全区最大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小杂粮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今后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小杂粮生产的重要意义
(一)小杂粮与严酷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生产力稳定,且可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县生态环境严酷,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小杂粮抗旱、耐瘠、抗逆性强,与我县夏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相适应,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具有稳定的生产力。
(二)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据研究,荞麦、糜子、莜麦中的蛋白质含量都高出小麦和大米的1.5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莜麦、荞麦中的赖氨酸含量也很高,可弥补作为主食的大米、小麦因赖氨酸含量低引起的氨基酸不平衡,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状况。同时许多小杂粮含有特殊的成分对人体有特殊的食疗和保健作用。荞麦中含有芦丁,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能控制和治疗糖尿病、青光眼,及健胃、免疫、消炎、除湿热、祛风痛、清热解毒、防癌之功能。因此小杂粮也是颇受人们青睐的现代绿色保健食品资源。
(三)发展小杂粮生产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随着农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和人民对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发展小杂粮生产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小杂粮抗旱耐瘠、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且是名、优、特产品资源,经济效益高,在当前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作物之一。
二、我县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
(一)具有区域特征的气候资源优势。我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东南季风、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三大气候交错影响地区,年平均气温6.6℃,最热7月平均气温14.9℃-20.8℃,≥0℃积温2154.0℃-3631.0℃,持续日数237-269天,≥10℃的积温1533.0℃-3202.0℃,持续日数113-157天,无霜期117-133天,年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年降雨量400-450毫米,适宜于莜麦、荞麦、糜子、谷子等多种小杂粮作物生长。
(二)具有广阔而未被污染的耕地资源优势。我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土壤类型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良好。由于长期处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区域,土壤中的化肥、农药、硝酸盐等有害成份残留量极少,再加上工业不发达,水质、大气和环境受“三废”的污染程度很轻,所以为发展小杂粮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三)具有较高的技术资源优势。我县有着小杂粮栽培的悠久历史,广大农民群众从事小杂粮生产的技术非常娴熟。近年来,以全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配方施肥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即提高了作物产量,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水平。截止目前,全县县、乡、村、社四级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民要求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强烈,科学种田的能力和水平较高,完全可以满足小杂粮生产的技术要求.
三、总体思路
全县小杂粮产业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和做到“两个坚持不懈”、实现“八个新突破”的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定位搞规划,扩大面积建基地,依托科技提品质,开发产品争项目,扶持企业树龙头,产品认证创名牌,延长链条增效益,使全县小杂粮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发挥重要作用。
四、产业布局
根据小杂粮不同各类的生活习性,结合我县农业区域类型,今后小杂粮布局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荞麦:苦荞性喜温凉湿润,应以华岭、马营、黑燕为重点辐射带动北城、陇山、新景等乡镇的二阴区建成苦荞产业带;甜荞生育期较短,应作为鸡川、陇川、碧玉、襄南、李店、常河等东南部无霜期较长地区的主要复种作物。
(二)莜麦:较喜凉爽,应以马营、黑燕、锦屏、陇阳为重点辐射带动三铺、什川等乡镇建成全县的莜麦产业带。
(三)糜谷:抗逆性强,应把南部的李店、什川、文树、常河等乡镇作为发展重点,并适度向全县进一步扩展,从而形成全县的糜谷产业带。
(四)豆类:性喜温凉,着重在浅山区种植。
五、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科学规划。统计资料表明:上世纪中后期,全县小杂粮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0%,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30%。特别是在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年份,更加起到了其他粮食作物不可替代的粮食供给和生活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小麦、洋芋等大宗粮食作物的不断扩种,使得小杂粮种植面积锐减。但小杂粮在轮作倒茬、救灾补改种及复种上的重要作用,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2001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15万亩,产量仅1.3万吨。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小杂粮食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重新认识到发展小杂粮的重要性,从扩大种植面积、引进优质品种、争取项目支持、开发特色产品和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小杂粮的较快发展。到2008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15万亩,占粮播面积的11.4%,总产量约2250万公斤。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市各县之首位。
据来自国家农业经济信息网的消息,目前国内小杂粮种类繁多,分布范围较大,但是莜荞麦、糜谷等作物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纬35-38之间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几个省份的一条狭长地带上,其中莜荞麦仅产于甘肃中、东部和陕北、山西的部分地区,因而总产量较小,特别如荞麦,以海拨1800米以上的阴湿地区产量最高,品质最佳,不但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等行业,而且具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日本和欧洲市场倍受青睐。因此,就我县而言,在小杂粮作物布局上,要坚持莜荞麦为主,糜谷和豆类为辅的方针,着重在苦荞上大做文章。要充分发挥华岭、马营、锦屏、黑燕、北城、陇山等乡镇的高寒二阴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无污染的有利条件,发展莜荞麦;并在三铺、李店、文树、常河等乡镇重点发展糜谷和甜荞为主的小杂粮产业。
(二)完善政策,加大小杂粮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小杂粮在生产上有相当潜力,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现在需要着力解决的是转变观念,树立小杂粮发展的战略思想,关键是政府引导。首先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重视小杂粮的地位,制定有利于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尽快实现适度发展,规模生产。其次,引导农民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逐步改变“有什么种什么,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品种的种植。再次,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通过市场调控,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使小杂粮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三)建立小杂粮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化经营。目前,虽然小杂粮产业在我县已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如果同洋芋等其它产业相比,差距仍很明显,因此要使小杂粮产业得到不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运用洋芋产业上取得的宝贵经验,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建立专业生产基地。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小杂粮发展的产业化组织形式,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争取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小杂粮协会,建成一批小杂粮专业市场,带动全县小杂粮产业稳步发展。
(四)依托科技,提高品质。近年来,我们从品种引进改良换代入手,依托省农牧厅下达的“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从山西等地引进优质小杂粮品种33个,其中莜麦良种15个、苦荞良种10个、甜荞良种8个,在县吴家川良种场开展品比试验,筛选出1-3个适应全县大面积种植推广的主体品种,彻底解决目前种植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目前我县小杂粮品种丰富多样,糜子品种主要有陇糜4号、6号,谷子品种有陇谷3号、4号、6号、8号,荞麦品种有榆荞1号、凉荞1号、2号以及北海道等,莜麦品种有定莜1号、2号、3号以及8607-3等等,这些品种产量较高,抗逆性强,品质较好,成为主栽品种。
为了使我县小杂粮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要尽快引进筛选一批营养丰富、口感上乘的主栽品种,引进一批黑米型、药用型、富硒型食疗保健品种,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同时要着眼于小杂粮的长远发展,在小杂粮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上下功夫,以营养、保健、易制作、无污染为特色,以质求存,搞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小杂粮的科技附加值,增强小杂粮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目前县内主要小杂粮加工企业有两家,甘肃通渭飞天粉丝有限责任公司以豌豆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飞天牌”粉丝和淀粉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和消费者最受欢迎的产品,于1995年获国际名优食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获甘肃省免检产品,产品畅销东南沿海各大城市。该公司年加工豌豆3000吨,年生产粉丝1000吨、豌豆淀粉500吨、蛋白粉饲料600吨、马铃薯粉皮2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15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20万元。通渭乐百味有限责任公司以莜、荞麦为主要加工原料,产品包括荞麦精粉、荞麦精米、荞麦挂面、苦荞茶、莜麦精粉、莜麦奶粉等几大类。该公司生产的“乐百味”牌荞麦精粉于2004年5月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特别是近年来乐百味公司应用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开发研制新产品苦荞茶,年生产能力达200吨,销售收入达4080万元,税后利润400万元,目前已畅销北京、上海、河南、陕西等省市大中城市,赢得消费者的好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此外全县共有糜谷加工小米的小型加工点138处,豌豆淀粉加工点58处。
多年来,在小杂粮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因龙头企业规模较小造成的精深加工乏力问题,虽然目前乐百味食品公司已经开发出了莜麦奶粉、荞麦挂面和精米等一系列小杂粮食产品,但由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使得加工数量和质量都难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积极向上争取小杂粮精深加工项目,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的小杂粮产品。重点抓好飞天粉丝公司技术挖潜改造工作,全力以赴保证通渭晓铃商贸公司小杂粮饼干顺利生产,此外要积极推动乐百味公司继续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发系列产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打造“名牌”产品。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