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Coixlacryma-jobi),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实、薏珠子、回回米、米仁、六谷米,一年生禾本科古老作物之一。“八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与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共同在广西西南山区进行综合性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中,首次发现并收集到水生薏苡种,是薏苡属植物内最为原始的种群,据此认为,广西西南地区可能是薏苡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中心之一。
薏苡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6.2%,脂肪含量4.65%,糖类79.2%。并含钾、钠、磷、钙、镁、锌、铜等9种元素。薏苡含有薏苡素、薏苡脂、三萜化含物、维生素B1、维生素E和B–谷甾醇等药效成分。薏苡生物(鲜)产量高达每公顷75.82吨,其干草粉含干物质90.1%、粗脂肪5.02%、粗纤维20.2%、蛋白质7.65%、钙1.57%、磷0.32%、粗灰分9.6%,无氮浸出物48.1%。所以,薏苡不但有粮用、药用价值,而且有很好的饲用价值。
生产概况
广西是中国薏米产区之一,种植的历史悠久,据明代《广西通志》(镇安府)记:“薏米,瑶人多种之,以为粮。”但是,长期以来,薏苡在广西被视为小宗作物,多在边远山区种植作为药材用,有关生产情况,缺乏官方统计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间断性的市场购销情况记载。据此分析,广西薏苡种植面积因市场需求影响,年际变动很大,一般调查估测,常年种植面积约1867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705千克,年总产约1311吨。
广西薏苡种植面积、产量和收购量表(单位:公顷、吨)
|
1983 |
1984 |
1985 |
1986 |
1988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
面 积 |
|
|
|
|
|
1685 |
2042 |
1876 |
1899.4 | ||||
总产量 |
|
|
|
|
|
833 |
1433 |
1209 |
1759 | ||||
收购量 |
1314.2 |
1134.9 |
476.3 |
72.3 |
231.8 |
|
|
|
|
产区分布
根据2002–2007年的考察结果,目前广西境内有43个县(区、95个乡镇分布着薏苡资源,其地理范围为东经104°56.422′~110°51.891′ ,北纬21°35.735 ′~26°00.714 ′ ,海拔高度为35~1600 m。
薏苡喜凉湿、昼夜温差大的环境,粗生,适应性广。广西各地多在山区海拔500~1000米、坡度25~35度的向阳山坡上种植。主要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地区,并形成分布中心,主要分布在百色、桂林、柳州、河池地市4个地市的19个县种植,其中的隆林、西林、龙胜、资源县为主的产区。田阳、乐业、那坡、灌阳、临桂、平乐、兴安、金秀、融水、融安、三江,天峨、凤山、巴马等县有少量的栽培。
品 种
广西的薏苡种质资源丰富,有栽培种,也有野生种。栽培种有白壳种、(浅黄白色)、黑壳种和浅紫壳种3个类型。野生种有黑壳、白壳和花壳3个类型。栽培种和野生种都有硬、糯性之分;按花的颜色分有红花、白花两种。“八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和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在桂西南地区进行作物品种资源调查中,共收集保存薏苡种质139份,截止2007年广西共收集到薏苡资源103个居群、810份,其中野水生薏苡26个居群、225份,野生薏苡77个居群、538份,韩国栽培薏苡资源3O份,日本栽培薏苡资源17份在这些宝贵的资源中,包含了许多新的珍稀濒危种质资源。
广西种植的薏苡按植株高矮分有高秆种和矮秆种两类:高秆种,株高约180厘米,秆粗,抗倒伏,耐寒,生育期180天左右,穗大、粒多、粒大,硬壳,耐贮藏。矮秆种,株高140厘米左右,抗倒伏,耐寒,生育期160天左右,与高杆种比,穗短小,着粒密,粒多,细小,出米率稍低,产量也较低。
栽培技术
广西薏苡一般在山地零星种植,栽培粗放,多采用点播或条播方式,少施肥,只用些草木灰作基肥,产量低。薏米要高产,选地很重要,一般选海拔500~1000米,坡度35度以下,土壤腐殖质含量较多的,背风向阳的坡地,冬前或者冬后深翻地,立春后碎土浅耕整地。
选用黄白色或暗褐色有光泽饱满种子,经水选后,放进沸水中消毒5秒钟,然后起水置于晾席上摊开晾干。播种,一般以春播为主,4月上旬至下旬播种,10月成熟收获。开穴点播或开沟条播。点播规格40×20厘米,每公顷播种量45~52.5千克。播前施腐熟农家肥15吨作基肥。
田间管理。播种出苗后要中耕除草3次,苗高10~12厘米时第一次中耕除草,结合间苗定苗,每穴2~3苗;第二次中耕,苗高33厘米时进行,结合追肥,每公顷施氯化钾112.5千克和经沤制的钙镁磷肥225千克,第三次中耕结合培土,在苗高50厘米时进行。约90%左右成熟时收获,平均每公顷产量1342.5千克。
薏米的病虫害有玉米螟、粘虫、黑穗病等。除苗期粘虫为害外,后期极少虫害,农民很少防治病虫害。如发现黑穗病要拔掉烧毁。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