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论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论小杂粮产业化发展战略与对策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2-22   |  阅读次数:6039次

  
张廷武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务会 呼和浩特市 010010)

      调整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小杂粮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小杂粮的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大力推进小杂粮的产业化,使小杂粮尽快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大产业。
本文就内蒙古自治区小杂粮的资源与特点、潜力与优势,及其发展战略与对策,作如下分析论述,以供讨论和交流。
      一、资源与特点
      所谓小杂粮,是相对于大宗粮食作物而言,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地域分布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小宗粮豆。内蒙古是我国小杂粮集中产区,小杂粮资源十分丰富。其显著特点有三:
      一是面积大。内蒙古的小杂粮并不小。全区总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731.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3.6万公顷。小杂粮是仅次于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的主栽作物。解放初期的1949年全区小杂粮种植面积188.2万公顷,占当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3%;最高年份的1955年小杂粮种植面积达244万公顷,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5.9%;近些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大宗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增加,小杂粮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000年小杂粮种植面积为102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3.4%,仍大大高于全国小杂粮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左右和华北、西北邻近省区15%左右的水平。其中,种植面积排在全区前列的主要有:荞麦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23.3万公顷,八十年代保持在15万公顷左右,现在回升到18.8万公顷;莜麦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66.3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40万公顷左右;糜黍占全国第一位,最高年份达68.8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30万公顷左右;高粱占全国第二位,最高年份达38.6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保持在15万公顷左右;谷子占全国第三位,最高年份达80多万公顷,八十年代以来稳定在40万公顷左右,近些年来仍保持在20万公顷左右;绿豆、小豆、豇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八十年代为20万公顷左右,近些年来增加到30多万公顷(附表一)
      附表 一
      二是分布广。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三北”,毗邻八省,东西跨度2500多公里,南北距离1700多公里。小杂粮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全区各地均有种植。荞麦主要产区在乌兰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市和通辽市,除阿拉善盟和乌海市外,各盟(地)市均有种植。荞麦是内蒙古主要的晚田作物和备荒作物,如遇春旱严重时,旱田不能播种或播种后缺苗,大多都补种,改种荞麦,种植面积比正常年份成倍增加。莜麦是内蒙古"莜面、土豆、羊皮袄”三宝之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阴山北麓地区,号称"莜面大王”的"武川(县)莜面”闻名全国,莜面馆开到了北京和周边省市。赤峰市的北部地区也有种植。糜黍是古代是"五谷”之首,在内蒙古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30%左右,其次是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赤峰市和通辽市。糜黍生育期短,耐瘠薄,也是很好的晚田备荒作物,春旱严重年份播种面积即大幅增加。谷子主要产区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0%左右,"酸菜小米饭”是东北地区老百姓的主食之一。高粱在全区各地都可种植,主要产区在毗邻东北的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歌中所唱的我国东北"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也括包这些地区。高粱的种植方式主要是单种,也可与豆科作物间、混、套种,所以分布较广。绿豆、小豆、豇豆等杂豆类作物,在内蒙古东西部都可种植,主要分布在温热条件较好的丘陵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通辽市南部的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和库伦旗,赤峰市中南部的松山区、翁牛特旗、敖汉旗和宁城县,乌兰察布盟南部的凉城县及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县、和林县、赛罕区一带。这些地区杂豆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杂豆多以成片单种为主,也可与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间、混、套种,所以零星分布也很广。
      三是品种多。小杂粮的突出特点是"杂”,即种类、品种繁多。全国二十多种小杂粮除少数南方的品种外,内蒙古几乎都有种植。主要有荞麦、莜麦、谷子、高粱、糜子、黍子、绿豆、小豆、豇豆、豌豆、蚕豆、黑豆、扁豆(当地也通称杂豆)等十多种,每种又有几十个品种,保存的品种资源达几百种。荞麦品种资源为全区第一位,有280多个,经过多年的选育,白花荞麦、大粒荞麦等品种,粒大、皮薄、整齐、出粉率高、适口性好、被大面积推广种植。莜麦有几十个品种,其中"乌燕1号”、2号,"内燕1号”、2号、3号、4号,"蒙燕7312”及内蒙古农科院与山西、河北联合选育的"华北一号”、2号等优良品种,抗逆、早熟、高产、优质,分别适宜瘠薄旱地、肥水滩川等不同条件下推广种植。糜黍保存有粳性、糯性品种资源960多个,其中"内糜1号”2号、3号、4号、5号,"大红糜”、"大白糜”、"二红糜”、"二黄糜”、"内黍一点红”、"内黍2号”、3号、"大黄黍”、"大白黍”等品种,均有大面积推广种植,是炒米、捞饭、酸饭、粘糕等多地方风味食品的优良杂粮品种。谷子品种资源有968个,经过多年的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选育出"内谷1号”、2号、3号、4号,"昭谷1号”、2号、3号,"赤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哲谷10号”、"伊谷1号”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赤峰市农科院所发现了谷子不育材料,开展了谷子"三系杂交”育种,并通过了国家鉴定验收,实现了谷子杂交育种的新突破。高粱品种主要有红、白、黄、褐四种类型以杂交品种为主,主栽品种有十多个,如"内杂”、"赤杂”、"哲杂”等杂交品种,在东部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除人食和饲用外,是酿酒的上好原料,优质名酒"宁城老窖”、"蒙古王”、"河套老窖”均以高粱为主要原料。
      二 、潜力与优势
      内蒙古小杂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中,小杂粮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有个大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大产业。其主要潜力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种植面积分析:由于传统的"数量型农业”观念的误导,加之小杂粮开发利用的滞后,内蒙古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明显呈减少的趋势。2000年全区小杂粮播种面积102万公顷,比最高年份的251.8万公顷减少了59.5%。播种面积减少最多的谷子,由85.3万公顷下降到16.4万公顷,减少了77.4%,糜黍由68.8万公顷下降到12.8万公顷,减少了81.4%,莜麦由66.3万公顷下降到6.2万公顷,减少了91.1%(见附表一)。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落差,也正是回升发展的巨大潜力。内蒙古土地面积辽阔,无需开垦新的耕地,如果小杂粮的种植面积恢复回升到正常年份的200万公顷左右,即比现在增加一倍左右。这是完全可能的。
      从单位面积产量分析,由于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加之市场需求的拉动,内蒙古小杂粮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大幅度提高。2000年谷子的单位面积产量,由每公顷660公斤提高到近1000公斤,增长了51.5%;高粱由每公顷758公斤提高到2596公斤,增长了2.4倍;糜黍由每公顷412公斤提高到897公斤,增长了1.2倍;荞麦、莜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每公顷500公斤、400公斤左右(见附表二)。土地条件和种植水平较好的地方,单位面积产量比平均产量高出1倍多。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前提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为小杂粮的发展开辟了科学、有效的途径。内蒙古的小杂粮生产目前基本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仍有巨大空间。
      附表 二:
      内蒙古小杂粮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一大优势产业。主要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如前所述,内蒙古的小杂粮分布范围广,种植面积大,种类、品种多,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发展小杂粮生产的重要条件。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是生产优势。内蒙古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小杂粮生产,可谓占天时、得地利。内蒙古地处著名的蒙古高原东西部及其周沿地带,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其中,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3.4%,山地丘陵约占37.3%,平原滩川只占8.5%,大部分农业耕地为丘陵山地或高原漫甸。气候属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土壤类型较多,由东北而西南依次为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棕壤土、灰钙土和风沙土,以后四种居多。由于这样的自然条件所决定,除西部的河套平原和东部与松辽平原接壤的地区外,大部分丘陵山区不适宜大宗粮食作物而适宜小杂粮的种植。生产条件的显著特点是:(一)干旱少雨,但降雨集中,而且雨热同期。年平均降雨量300-500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这个时期也是热量条件最好的季节,适宜小杂粮生长发育。(二)无霜期短,但光热充沛。无霜期平均120-130天,日照时数为2500-3400小时,有效积温为2100-3200℃,多集中于小杂粮的生长发育季节,作物光合作用旺盛。(三)气候冷凉,但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8℃,除大兴安岭和阴山北麓外的其余大部分地区为4-7℃,年气温变幅正负34-36℃,昼夜温差10-15℃,有利于小杂粮的养分积累。(四)地域辽阔,且气候差异大。跨越经纬度为东经97º12′至126º04 ′,北纬37º24′至53º23 ′,东西横跨经度为28º52 ′,是我国跨幅最大的省区。年降雨量的地区差距50-450mm之间,无霜期的地区变幅在80-150天之间,因而适宜多种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小杂粮种植。(五)土壤比较瘠薄,但结构松软,通透性好,又无污染,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养分分解和作物根系发育,生物能量转化机能旺盛,可生产出纯粹的绿色天然产品。所有这些,都为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三是品种优势。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必然造就产品的优良品种。内蒙古的小杂粮素以品质优良而著称。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内蒙古优越的光热条件,促进了作物的生物理化作用,小杂粮所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不仅高于大宗粮食作物,而且高于内地同类小杂粮。而且,内蒙古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水、土、肥、气极少污染,生产的小杂粮都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产品。如武川(县)莜面(莜麦)、库伦(旗)荞麦、敖汉(旗)高粱、赤峰小米(谷子)、乌兰察布盟的杂豆、巴彦淖尔盟的糜子,鄂尔多斯(伊克昭盟)的黍子,以其优良的品种成为国内外驰名的地域品牌,深受欢迎的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家,指名要内蒙古的小杂粮。每年仅出口荞麦就达2-2.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20%左右,为全国第一位。
      四是价格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小杂粮作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其价格也越来越看好。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放开了粮食价格。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粮食供大于求,价格稳中有降,而且经常出现卖粮难问题。而小杂粮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大幅度提高,一般高于大宗粮食1-2倍。如,玉米每公斤0.8-0.9元,而小杂粮的出口价格更可观,荞麦平均每吨价格200-220美元,谷子平均每吨价格220-240美元,均高于国内价格。另外,小杂粮的生产成本比大宗粮食作物低很多。据调查分析,玉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为35-40%,纯效益只有60%左右,如遇灾年欠产或粮价下跌,扣除成本几乎所剩无几;而小杂粮一般都种植在比较次的土地上,如果在同等土地上,小杂粮的效益不低于甚至高于大宗粮食作物。由于经济效益的拉动,近几年小杂粮生产呈现明显回升趋势。
      三、战略与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内蒙古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大,但不稳定;种类、品种多,但布局分散;单产高、品质好,但加工滞后;原粮价格高,但附加值低;虽有资源和条件,但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所以内蒙古的小杂粮生产必须改变目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状况,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把小杂粮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此,必须抓好龙头、基地、品牌、科技服务等几年环节。
      第一,抓龙头。要把小杂粮发展为大产业,首先必须以加工为切入点,发展小杂粮初加工、深加工,把原粮加工为成品、半成品,提高加工增值效益。发展小杂粮加工,一家一户的小作坊不行,必须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内蒙古小杂粮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与小杂粮相配套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把小杂粮的加工列入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和专项推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区特色、又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龙头企业。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农产品加工业;要以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方式,吸引国内企业和个人来内蒙古兴办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扩股、参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重组改造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装备水平,增强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杂粮加工的发展,形成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优化配置的产业化机制,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
      第二,建基地。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第一车间。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取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小杂粮的生产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如,通辽市、赤峰南部的荞麦,赤峰市北部的谷子,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的莜麦、杂豆,巴彦淖尔盟、鄂尔多斯市的糜黍等,均可通过合理调整、适当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和批量生产的小杂粮基地,有的可以建成全国的小杂粮生产基地。
      第三,连农户。为适应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体制,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农户为主体,上连市场,下连农户,形成龙头连市场、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中国特色的产业化模式。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依法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鼓励和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向适度经营集中;也可采取股份制经营的形式,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农民以承包的土地作为股份,形成适度的规模的生产基地。要通过与农民签定合同,定单等方式,把农民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连接起来,合理分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利益,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四,创品牌。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取向,通过市场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以市场流通拉动小杂粮的生产和加工;而要开拓占领市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要打破小杂粮"不入流”、"不上档”的偏见,小杂粮也要打造名优品牌,也可登上大雅之堂。如"武川莜面”、"库伦荞麦”、"赤峰小米”、"敖汉高粱”、"乌盟杂豆”、"伊盟炒米”、"托县粘糕”等,已经有了一定名气,被消费者认可,经过进一步提高完全可以成为优质名牌的绿色保健食品。要以质量创品牌,坚持以"特”为贵,以"优”取胜,实行集约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从土、肥、水等生产条件,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特别是小杂粮产品本身的各项质量指标,都要进行化验检测,必须符合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标准,并通过相应的标准认证。
      第五,上科技。小杂粮产业化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杂粮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要尽快建立以各种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国家、集体、企业、事业和农民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杂粮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要把科技服务放在首位,加强农业适用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要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小杂粮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小杂粮生产、加工的技术档次。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与全国联网的信息传播系统,搞好信息的预测、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引导小杂粮产业化的正确走向,使内蒙古小杂粮打进全国和国际市场。(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政府副主席)
[page]

附表 一:

主要小杂粮播种面积

(单位:万公顷)

年份

粮食作物

谷子

高粱

莜麦

荞麦

糜子

杂豆

杂粮合计

占粮食作物(%

1949

352.8

65.7

40.5

35.3

46.7

188.2

53.3

1955

435.8

71.9

38.6

64.7

68.8

244.0

55.9

1965

470.9

85.3

36.3

66.3

63.9

251.8

53.3

1975

429.0

68.5

25.5

47.3

16.7

40.3

198.2

46.3

1985

322.2

46.3

15.8

36.5

15.7

31.1

145.4

45.1

1995

414.3

23.7

14.0

13.7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