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人的眼里,光凭“古浪”二字,就会在脑海中产生诸如“古老的河流”、“拍岸的浪花”等美妙的直感。其实并非如此。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地方官修《古浪县志》就慨叹古浪山区之旱甲于陇上。现在的县情资料说,古浪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8倍多。俯瞰古浪,南部山区,尽是荒山秃岭;沿沙漠一带,又多荒漠化土壤。干旱之患,成了影响古浪山区、缘沙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旱患,是古浪人心头的疙瘩,是沉重的压力,但又是直面自然挑战的巨大动力。近年来,古浪县革新旱作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正视“旱”字,念活“旱经”,集合新型旱作农业各方经验,开辟了新型旱作农业新天地,一跃而为我省河西地区重点产粮县。
据统计,2008年古浪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产量达到28.7万吨,比2003年净增长20.6%;人均有粮达到717公斤,比2007年净增长21%。多年来,全县粮食生产量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新年伊始,从京城传来喜迅,古浪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全膜垄侧”创新“小杂粮”当家,采访中,古浪县农牧局经管站站长张清国说,干旱山区有历史积淀下的适地品牌作物,像豌豆、黄米等小杂粮,有厚重的地域栽种历史。多年来,古浪县在小杂粮种植上,紧抓“稀”、“特”二字不放,引导农民在干旱山区种植以豌豆为主的特色小杂粮,现已形成品牌优势,去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比2003年净增2万亩;总产量达到2.4万吨,比2003年净增0.9万吨,增长60%。
黑松驿镇小坡村一组村民何白荣说,该组农户平均每家种植豌豆的面积占到了全部种植面积的60%以上。按正常年景计算,每亩豌豆200公斤,单价3.20元,1亩旱地豌豆同1亩水地小麦产值不相上下。豌豆属稀缺地方特产,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俏销势头。2007年,该组农民种植豌豆15亩以上的占90%,入冬后,家家净赚8000元以上。豌豆成了干旱山区农民的“当家”作物。
古浪县不仅抓小杂粮种植的“稀”、“特”,而且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在“量”上做文章,把“小杂粮”变成了“杂粮大”。近年来,古浪县大面积推广普及针叶豌豆、北京5号优质豆类新品种,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小杂粮产量大幅提高。同时,通过小杂粮深加工、精包装、宣传推介等方式,多方位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先后推出了黄羊川小杂粮、红秃头小麦系列面品等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的农产品特色品牌,目前已稳步打入了北京、西安等城市的消费市场。“良种项目”扬威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