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中国谷子生产与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谷子生产与产业发展方向

来源:  |   作者:刁现民   |  发布日期: 2008-10-17   |  阅读次数:5474次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又称为粟,去壳后称为小米,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黍族狗尾草属。谷子起源于中国,是传统的优势作物、主食作物和抗旱耐瘠作物。谷子抗旱耐瘠、水份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广,不仅在目前旱作生态农业中有重要作用,而且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谷子还是重要的战略储备作物。小米营养丰富且各种成分平衡,是具有营养保健作用的粮食作物,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食用粗纤维是大米的5倍,是近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杂粮热的主要作物。同时谷子秸秆粗蛋白含量在8%左右,饲草谷子秸秆粗蛋白含量在15%以上,是禾本科中最优质的饲草,在畜牧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1.我国谷子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1.1 谷子起源于我国,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栽作物和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

谷子起源于我国,是世界栽培最古老的作物,这已从考古发掘、文字考证、遗传资源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得到证实。谷子的野生祖先青狗尾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其特性适合人类历史初期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营养丰富。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岗文化起,谷子一直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主栽作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谷子遗迹的有40余处,由铜石并用、原始社会直至金代的遗址中,发现谷子遗迹的有近百处。出土的实物包括碳化谷粒、谷壳、谷穗、小米、谷灰和配套的生产加工工具等。从文字考证方面,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粟就正式被记录,到周朝开始有了不同粟品种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对粟的栽培技术就有了较详细的描写。公元533年至544年的《齐民要术》有着“谷田必须岁易”、“凡春种易深,宜曳挞。夏种易浅,直置自生”等对粟的种植全面、科学的描述,有些内容至今仍适用。我国谷子农家品种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仅对我国北方地区为主的搜集整理,就获得了27000多份材料,是世界保存谷子资源最多的国家。不仅数量多,且遗传多样性丰富,从同工酶、分子标记和植物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证实我国保存的资源具有最丰富的多样性。这充分说明我国是谷子的起源中心。

谷子不仅起源于我国,而且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史中起到了民族哺育作物的作用。虽然谷子和糜子均起源于中国,都是我国的古老作物,但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谷子遗迹的出现次数超过糜子的3倍,在距今75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窖穴中还发现大量储藏的炭化粟。在新石器时代及以后,谷子的遗迹已扩展到东北、新疆、甘肃、云南和台湾。这表明我国古人在从采集和狩猎向农耕过渡阶段,很多地区已以粟为主。谷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艺文类聚·食物部》引考古史说“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说明人们在远古时代就把谷子加工成小米食用。我国从夏、商的奴隶社会到后来2000多年的的封建社会,谷子不仅是人们的主食,还是备荒的主要粮食,在《农书》中记有“五谷之中,唯粟耐陈,可历远年”。谷草的军需和民需、谷子作为粮食的储备,使其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战国策上有苏秦说齐宣王“齐粟如丘山”;《水经柱·河水》中记有“汉武帝时,设朔方郡,招募十万贫民垦荒,横断注滨河,灌浸沃衍。” 直至解放前夕,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省的谷子播种面积仍处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首要地位。因此谷子这一古老作物一直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中,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均与谷子生产和演化过程相呼应。作为五谷之首的粟,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主食,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历次战争的胜负,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谷子播种面积经调整变为区域重要作物,育种水平和品种的产量与品质水平大幅度提高

1.2.1谷子播种面积变迁

1938年,全国谷子面积为1000×104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7%。1947年谷子统计面积为980×104hm2,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3位。从全国解放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谷子的播种面积稳定在600-933×104hm2左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水稻和玉米育种上的进步,单产增幅显著;同时由于交通和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使马的作用随之减弱,对谷草的需求大幅度减少,使谷子的种植面积迅速下降,到1980年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约为400×104hm2,但谷子仍是许多北方农村的主食。从1980年到2000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条件和化肥投入快速增加,使得玉米和小麦等高消耗高产量作物面积增加显著,同时制药等化学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增加,人们对小米的消费也逐渐由原来的主食和粥食变成以粥食为主的方式,使得谷子的播种面积再次下降。目前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约200×104hm2左右,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内蒙、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河南和山东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玉米等高耗水高投入高产出作物的发展,使谷子等环境友好型作物由全国的主栽作物变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重要作物。但其抗旱节水、耐瘠薄低投入、营养平衡、粮饲兼用等特点仍是不可替代的。

解放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我国谷子生产在平川高积温地区春谷逐渐向夏谷发展,春谷与夏谷的面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中南部、山西晋南等无霜期150-200d的水浇地地区,夏谷面积不断扩大,到20世纪70-80年代,夏谷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夏谷播种面积106.7-133.3×104hm2,约占谷子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中河北、河南、山东的夏谷播种面积最大。目前全国夏谷播种面积约53.3-66.7×104hm2,仍占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河北河南两省最多。夏谷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粮食产量,而且夏谷籽粒较小,千粒重相对低,容易蒸煮,增加了新的谷子类型。表1给出了从1953年起我国及河北省谷子面积、总产和单产的统计表,虽然统计面积和实际面积有一定的差距,但仍可从中看出谷子生产和育种水平的变化。

 

1、我国及河北省谷子生产变化情况

年度

面积(×104hm2)

总产(×104t)

单产(kg/hm2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全国

河北

1949-1953

923.0

167.1

926.7

174.3

1002.0

1027.5

1954-1958

825.5

120.9

875.6

119.9

1065.0

1005.0

1959-1963

647.6

78.5

570.0

71.9

877.5

916.5

1964-1968

609.8

88.0

786.0

118.2

1308.0

1338.0

1969-1973

618.7

94.1

813.5

152.2

1311.0

1614.0

1974-1978

467.7

61.5

648.7

105.7

1389.0

1716.0

1979-1983

401.2

61.7

629.1

121.0

1566.0

1947.0

1984-1988

305.9

63.9

529.9

126.3

1723.5

1972.5

1989-1993

209.1

50.2

381.3

98.7

1836.0

1965.0

1994-1998

151.2

36.9

314.4

84.2

2074.5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