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试验站始建于1953年,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重点支持和建设的专业性试验站。试验站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国家、省部与地厅级科研项目20多项,育成陇糜、陇谷系列糜谷新品种20多个,获得奖励成果和技术鉴定成果30多项,各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为旱作农业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怀下,在国内同行的支持下,经过50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试验站已成为全省小杂粮科技创新的平台,成果转化的基地,服务三农的窗口,农民科普培训的阵地。
品种资源研究:试验站在“六五”––“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糜子、谷子品种资源繁种入库、鉴定编目、资源更新入库、数据标准化、种质创新利用及考察征集科研工作。
品种遗传改良:试验站立足省情,开展特色糜、谷新品种(早熟极早熟抗救灾糜谷新品种选育、高蛋白饲料饲草型糜谷新品种选育、优质加工米用型糜谷新品种选育、资源节约型的节水、抗病、抗虫、耐低营养素糜谷新品种选育)及燕麦、荞麦、扁豆等小杂粮的遗传改良研究工作。
试验站1970年代在国内率先利用糜子野生种开展了糜子遗传改良研究工作,高蛋白谷子种质创新及遗传改良研究工作居国内领先水平,育成的陇谷10号经农业部谷物检测分析中心检测,籽粒粗蛋白18。84%。试验站199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试验站是最早承担国家糜谷区域试验单位之一,1973年至今一直承担国家谷子区域试验,1983年至今一直承担国家糜子区域试验,2006年起承担国家裸燕麦、豌豆、扁豆、草豌豆、芸豆、荞麦区域试验,主持国家小宗粮豆品种科技示范园(甘肃)工作。
试验站先后在《作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西北农业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植物遗传资源科学》、《作物杂志》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小杂粮方面的科技论文50多篇,参编出版了《谷子栽培学》、《糜子》、《甘肃农作物志》、《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指南》等专著。
试验站成立以来,先后育成陇糜、陇谷系列糜谷新品种20多个,获得奖励成果和技术鉴定成果30多项。其中陇糜4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陇粟2号获甘肃省科学大会奖;陇糜5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陇谷5号、陇谷6号、陇谷8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陇谷4号、陇糜3号、全省谷子大面积示范推广、陇东旱地复种糜子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优质谷子陇谷6号大面积示范推广、高蛋白丰产抗病谷子新品种陇谷10号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陇谷3号、救灾小秋粮食作物示范推广等3项成果获地厅级科技奖励。此外,协作完成的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试验站定位:自足自身优势,加强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工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出成果;推动小杂粮产业发展,出产品;打造务实高效科技创新团队,出人才为目标,把试验站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性开放型试验站。
试验站科技创新方向:小杂粮种质资源评价、优异基因挖掘和利用创新;特色小杂粮品种遗传改良;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小杂粮特色加工产品研发与品牌培育。
本着开放、协作、共享、发展的原则,试验站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除派科技人员参加小杂粮科技年会和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访问交流外,还和国内同行广泛交流资源材料,开展合作研究。
近年来,先后有20多人次参加了全国性的糜谷学术研讨会,小杂粮产业发展论坛、小杂粮种质创新学术研讨会等,邀请国内10多位专家学者访问交流。向国内同行提供糜谷等小杂粮种质资源材料300多份,通过甘肃援外专家向尼日利亚提供谷子优良异品种6份,引进谷子、糜子小杂粮资源材料300余份,丰富了试验站的小杂粮种质基础,承担合作研究项目近10项。
试验站成立至今,近50人先后在试验站从事糜谷等小杂粮科研工作,3人当选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委员,3人当选国家小杂粮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1人当选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理事,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当选甘肃省劳动模范。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2人,高级技工1人。具硕士以上学位研究人员1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2人。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