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西部杂粮呼唤产业支持
 

西部杂粮呼唤产业支持

来源:  |   作者:孙鲁威   |  发布日期: 2008-02-01   |  阅读次数:2871次

     西部有杂粮,生态花儿香,抗旱又避灾,扎根在高岗。
  2007年底,全国荞麦科研协作会议、全国糜子科研协作会议和全国芸豆产业发展座谈会先后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来自内蒙古、陕、甘、宁、晋、川、黔、滇等主产区的专家就当前我国荞麦、糜子、芸豆等杂粮的生产、科研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科技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专家一致认为,西部发展粮食生产,杂粮不容忽视,当务之急是增加科研投入,建立我国杂粮产业支持体系。
  
荞麦巧卖荞麦市场大
  荞麦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营养保健食品资源。20多年来,我国在荞麦品种资源、育种、栽培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自1980年以来,西部8省区的荞麦科研单位在荞麦品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地方品种利用为主的荞麦品种选育工作,筛选出了一批优良的地方荞麦品种。
  中国是世界荞麦主产国,但是,我国荞麦品种改良水平明显落后于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和加拿大等国。由于长期缺乏经费支持,我国荞麦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荞麦开花生理、花粉活力、结实习性、性状遗传以及细胞、染色体遗传等领域尚未开展深入研究,荞麦资源尚未开展深入研究和利用,荞麦品种布局、配方施肥、水肥偶合、群体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荞麦高产生理研究薄弱,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几乎没有开展,大众化荞麦食品开发、荞麦功能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研发等都迫在眉睫。
  针对我国荞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全国荞麦科研协作会议认为,各省荞麦研究机构应充分利用国家荞麦科技支撑计划———西农子项目这个平台,制定符合我国荞麦生产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推广方案,力争在5~7年内使荞麦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首先,要通过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地方优异荞麦种质资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新荞麦优异种质,以解决荞麦的结实性、倒伏和落粒等问题为重点,培育高产、优质、专用荞麦品种。同时开展荞麦遗传、生理及育种技术研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阐明荞麦育种的理论基础。其次,开展荞麦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集成荞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荞麦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推进荞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第三,加强荞麦育种、栽培与食品加工合作,研究解决荞麦加工工艺品质问题,进行荞麦大众化食品和功能产品的研发,努力加快传统荞麦食品和风味食品加工工艺改造,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糜子黄米本是糜子生
  糜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贫困地区,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其黄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这些指标均高于大米。糜子也是我国主要抗旱避灾作物,不仅具有非常好的抗旱能力,而且能高效利用土壤水分和自然降水,其生育期短且可塑性强,在旱作农业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糜子根系发达,具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发展糜子生产,将有利于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虽然缺乏资金支持,但产地的研究机构先后育成一大批优良品种,为我国糜子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糜子研究依然面临着力量薄弱、经费缺乏、协作困难、国际合作交流甚少的困境。坚持糜子科学研究,加强糜子科研交流与协作,争取国家财政资助,对提升我国糜子科研及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全国糜子科研协作会议提出了中国糜子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在全国各主产省区确定1~2个糜子优势生产县,推荐1~2个糜子优良品种,2~3个名优产品。通过这些活动提升糜子优势县的地位,进而提高糜子在全国小杂粮生产中的地位。在这些地方开展糜子创高产工程,研制、集成、推广糜子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制定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糜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糜子高产优质示范基地,探索当地糜子生产潜力,树立糜子超高产示范典型。
  在糜子品种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方面,“计划”提出,要系统研究目前保存的糜子种质资源,并通过新的途径创制新种质。开展糜子育种新方法研究,有针对性地选育耐旱、抗倒伏、落粒轻、适应性广、适口性好,加工品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的糜子新品种。积极开展糜子抗旱指标体系筛选研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糜子遗传多样性研究、糜子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开展糜子优质品种评价与品质鉴定标准的制定,加强糜子营养保健功能及加工品质研究,探索糜子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形态和主要渠道。
  
芸豆杂粮数它最斑斓
  我国是世界芸豆主产区,常年栽培面积约800万亩,总产量约80~90万吨,主要分布在黑、内蒙古、冀、晋、甘、新、川、滇、黔等地。芸豆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每年出口50~70万吨,占我国粮食出口的10%左右,位居第4位。但2000年以前我国几乎没有科研单位开展品种改良工作,更没有经过鉴定、审定的粒用芸豆品种。1998年,受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并于2003~2005年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国家芸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先后共有40个品种参加鉴定,26个单位参加试验,从中筛选并通过国家品种鉴定的有17个品种。这些品种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由外贸出口企业引进的。
  芸豆品种退化和商品质量下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芸豆出口,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瓶颈。我国目前出口的芸豆品种引进推广已有20多年,芸豆种子的生产和管理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专家认为,解决我国芸豆品种问题的途径很明确,一是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二是采取异地种植办法进行繁种,三是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四是积极开展品种选育。专家认为,加强芸豆科研推广工作是我国芸豆生产发展的关键,国家应高度重视芸豆生产和科学研究,在良种补贴政策、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资助。
  全国芸豆协作组提出,首先通过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地方优异芸豆种质资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新芸豆优异种质,以解决芸豆商品质量问题为重点,培育高产优质芸豆品种。二是开展芸豆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集成芸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芸豆优质高产示范基地。三是在加强芸豆品种改良的同时,对芸豆主要出口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提高商品质量,提升芸豆产品竞争力。四是尽快开展芸豆异地繁种的相关试验研究,建立芸豆良种繁育体系。协作组制定了《全国芸豆科研协作计划》和《2008~2010年芸豆试验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在3~5内解决一些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中西部,是杂粮优势产区,各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如果给杂粮一点支持,那将是一件多重效益的事情。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