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发挥山西资源优势加大小杂粮开发力度
 

发挥山西资源优势加大小杂粮开发力度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3-11-27   |  阅读次数:4976次

  
李杰林,侯履谦,刘桂芝
(1.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山西太原  030002;
2.太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7)
 
  山西山多土瘠、干旱冷凉,是我国小杂粮生产的大省之一。由于光照足、海拔高及地理条件的复杂差异等特殊气候资源又蕴育了众多的小杂粮名、优、特品种。山西素有"小杂粮国”之称,如何将小杂粮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摆在我们前的大课题。    我省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将小杂粮等农产品的加工确定为今后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并要扶持小杂粮制品及低糖系列产品等具有潜力效益产品的生产。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加之我国即将"人世”的有利契机,山西小杂粮产
业化开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农业部门更应有一种紧迫感、责任感,积极主动投入到小杂粮的产业化开发工作中去,加大开发力度,加快产业化开发进程,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山西小杂粮的生产、加工现状及开发前景
  1.生产状况
  从1999年度开展的全省小杂粮普查结果看,小杂粮的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共计面积2012万亩,总产269560.8万公斤,占全省1998年粮食总量的24.9%。四大类中,豆类面积最大,为745.84万亩,占小杂粮总面积的37.1%;麦类最少,为125.?8万亩,占小杂粮总面积的6.3%;粟类、薯类分别为634万亩、428.72万亩,都占小杂粮总面积的1/5以上,构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
  从产量分析,小杂粮平均单产仅有133.98公斤/亩,平均单产最高的为薯类198.15公斤/亩(折粮),其他依次是粟类142.87公斤/亩,豆类92.96公斤/亩,麦类?2.43公斤/亩。17种小杂粮中仅有6种作物单产超过100公斤,最高的不足200公斤,相当一批豆类、麦类作物通过推广新品种,实施新的栽培技术还有产量翻番的潜力。谷子最高单产记录超过400公斤,大豆超过200公斤,
其他低产小品种增产潜力翻番是很正常的。马铃薯推广脱毒种薯种植也在50%以上的增产幅度。所以说,小杂粮在生产总量上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从区域布局看,小杂粮基本是根据其生长习性和气候特点决定的规模生长带、生长区,没有人为调整的任何余地。而且,小杂粮的四大类作物已构成一种合理轮作倒茬的独立生产体系,属于无公害有机、旱作栽培农业类型。它与畜牧业发展相辅相成,谷草、豆秸冬季是牲畜良好的饲料来源。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牧),它与经济林、草地大面积间、套栽培种植,既是集约化生产,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大同、朔州的糜黍;忻州地区的芸豆、蚕豆;晋西北、晋北的燕麦、荞麦及绿豆;吕梁、长治的谷子以及晋中、临汾、晋城等地分布不均的各类杂粮、杂豆,都有很强的地区代表性,并有不少名、特、优品种,品质很好。
  小杂粮产地从县级行政区域看,大多数是贫困县区,这些县小杂粮面积都在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有的县高达80%,甚至90%,如保德、岢岚等县几乎就是小杂粮县。即使是中、南部地、市,也有不少山区县大量种植小杂粮。对山西这样缺水、旱地面积较大的高原地区,种植小杂粮是历史的、必然的自然选择。山西除五大盆地的水浇地外,小杂粮几乎无处没有,无处不在,特别是贫困山区,小杂粮就是农业的全部,农民的全部。所以说,抓小杂粮,就是抓山西的农业,抓LU西的经济,抓支柱产业,抓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工、销售情况
  加工销售是小杂粮增值增收的重要手段。全省普查及重点调研结果表明,我省的小杂粮加工企业仅仅保持在中、低档水平生产,利润小、效益低,与现代产业化规模开发极不相称。即使个别厂家设备先进也因生产构不成规模,质量、产量没有保障而不能实现"龙头企业”效应(如山阴县的麦片厂、朔城区的油炸薯片厂)。另一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企业是种类齐全,加工产品多样的中、小型企业,以销定产,营销手段灵活,带有粮油综合加工性质的微利企业。这种企业本质上的变化就是由作坊变厂房,由人力、畜力变机器动力的食品、面粉加工企业(如大同荣康粮油公司、陵川的阿珍杂粮豆类制品公司)。其他除几个大型大豆、马铃薯加工厂外,都没有像产业化"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理想经营模式而带动小杂粮基地的发展、开发。至于山西的一大批获奖产品,甚至很多的高档次获奖产品,并没有规模开发,也没有对基地发展发挥较大的"龙头”作用,销路也不甚乐观。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研究重点。小米加工开发是靠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的规模支撑,马铃薯、大豆的几个加工企业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加工开发就要求一定的规模水平作保障。全省小杂粮商品量占总产量的10%,加工量仅为2%。这些数据指的是一般制粉、•磨面、脱壳或合成加工食品,根本没有什么高附加值,带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小杂粮制品,或低糖、低脂、高蛋白快餐食品。"沁州黄”、"汾州香”这样的大企业也面临深加工的增值问题,需要技术创新的开发力度。因此,小杂粮在加工开发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量、很高的附加值等待高科技的投入去获取。
  3.从资源开发看未来市场
  小杂粮是我省的区域特色产业,是宝贵的资源优势。虽然小杂粮每一品种的产量、面积单项比较都不及周边省、区或个别品种总产量较大的省(市),但山西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这种"无形品牌”尤如山西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声誉,早已成为国内外都认知的"商标”。那么,"小杂粮王国”形成产业化的开发态势之后,市场前景怎样呢?
  (1)重新认识小杂粮的重要价值。小杂粮既是粮食、又是经济作物,市场价值决定它的属性,我们也应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小杂粮”,从市场农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两方面来正确对待它,市场农业要求把50%以上的精力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增值上,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其特征就是深加工及流通过程中的大幅增值。就目前我省小杂粮的生产状况看,较大规模的小杂粮加工还没有真正挖掘到其应有的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科技投入开展深加工挖潜,只要加工开发有出路,小杂粮必然成为山西的经济优势。
  (2)正确认识小杂粮自身特有的宝贵价值。小杂粮的营养性,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都是人体摄人的最佳合理比例。小杂粮的医疗保健性,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许多现代富贵病、文明病都需要大量食用小杂粮,如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病等。因此,人们有"要健康,吃杂粮”的保健养身之说。"药食同源”也是同样的道理。仅这一点就是前景十分广阔的开发产品。安全卫生性,小杂粮的生产大多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这里山高水清,土质、空气无污染,又无农药、化肥过量、残留之忧,所以它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是未来绝大多数消费者所争取、享用的高档食品。
  (3)小杂粮市场前景展望。我省大多数的小杂粮加工企业都是以传统保守的观念对待加工、销售,他们的加工产品依旧保持着本地特色、风味。这是对自己的服务和满足,并没有把这样好的、富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推出山西。小杂粮的加工开发应以国内外消费者的大众口味进行生产,要有"买方市场”的观念变更,这是大市场条件下产业开发的核心问题。必须靠科技、靠投入,改变其味道、风味,使之味美适口,成为诱惑力很强的制成品、食品,这是科技攻关的真正难题、重点,也是加工增值的潜力所在。
  二、小杂粮产业化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扶持,加强协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
  小杂粮产业化开发涉及到贸工农、产加销各环节,影响到县、乡、村主产地、特产区一大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内涵中,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与管理企业化是联系在一起的,组成人们常说的"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因此,小杂粮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主导产业不断形成和发展、增大的过程,政府对"产业链”的启动和调控应有统筹、协调和指导能力,制定出相关配套政策。当前,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工程的启动、运转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广告宣传,全面促销;加强市场管理,保优打假,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头等大事。
  广告宣传是市场营销的基本手段,小杂粮产地及其加工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但都是本小利微,很难独立向全社会做广告,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安排进行较高层次的宣传。如统一的扶贫广告、联合广告等,或者是经常集中各地特色产品、品牌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一起进行商贸洽谈,展示山西小杂粮的整体优势,让全社会消费者认识小杂粮,亲近小杂粮,享用小杂粮。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名牌,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侵权行为,为名牌小杂粮的发展、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有些企业反映南方市场上外地杂粮品种借"山西杂粮”这种无形品牌的良好声誉以次充好,山西小杂粮食品自相竞价,严重影响了山西小杂粮的整体形象和利益。这就要求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小杂粮产地、种类及其产品分等、定级,给农产品注册、认证,确定商标品牌。"汾州香”是优质小米的知名品牌,并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前几年被别人以欺骗手段将这一名牌商标抢先注册,几经争议、反复,才由国家商标局裁定,为企业讨回公道,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食品管理部门也要严格审批程序,确定权威的考核、认证指标和检查管理条例,在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的同时,为小杂粮制品,特别是营养滋补产品等具有专用保健功能的制成品,跟踪服务、监督保障。
  2.尽快制定配套政策,加强协调管理,用名牌战略带动小杂粮产业化的兴起       
  产业化离不开名牌产品。山西的小杂粮优势多为特色产品,但特色产品并不等于名牌产品。所谓名牌产品就是要为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认可、享用。如果用名牌产品去拉动特色产品,必然会带来一项产业的兴起。小杂粮产业化开发的启动正是需要从创名牌、保名牌人手,扩大规模、扬优成势。具体讲就是按照专业化生产,基地化经营,努力构筑大规模的产品群,从品牌产品中进一步培植名牌产品。为此,小杂粮主产地、市或特产县、区都要根据大市场的需求与本地小杂粮的优势品种(产品)的资源特点,确定中、远期发展目标,抓好小杂粮的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能力的提高、改造。农业、粮食、经贸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开发,让有实力、前景好的企业(集团)跨地区、跨部门兼并组合,加强综合开发能力,推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小杂粮主干品种的产业经济优势。此外,对国有、集体、私营企业都要有均等的倾斜政策,无论是生产、加工、销售,只要具备开发产品、组织加工及营销服务的条件和能力,就应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构建有效的激励投入机制,引导人才、资金、项目的走向趋于小杂粮。如建立小杂粮专用开发基金、风险基
金和奖励基金;设立小杂粮名牌产品开发奖。根据小杂粮名、优、特产县贫困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要通过"产业扶贫”方式,发挥区域经济开发的优势和长处,让各级"扶贫办”增大扶贫投入力度,使小杂粮这一特色产品尽快变成优势产品、名牌产品,成为当地真正的支柱产业。
  3.加大科技投入,挖掘小杂粮更大的潜力和效益,确保小杂粮产业化开发步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科技投入就是要重视产业化各环节的技术进步,把发展小杂粮产业化同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进步结合起来。小杂粮生产的产量、质量完全依赖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而农业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既是无偿的,又是占有较大经费份额的,必须由政府统筹解决,为产业化夯实基础。
  为此,(1)要抓好小杂粮新、优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更新换代、提纯复壮);(2)要抓新技术配套,如坡改梯、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精少量播种、沃土工程、配方施肥;(3)要抓科技示范园建设,上档次,保质量,满足"精品”、"极品”、保健品需求,创优增值;4)要建立专家顾问组,抓示范区规模化生产、开发,既要促基地、带农户,为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又要为加工企业进行攻关研究,试制新产品,加大规模生产能力,提高加工增值水平。
  三、农业部门应全力以赴开发小杂粮,在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的产业开发进程中,全面发挥作用
  1.转变传统管理体制,实行产业服务社会化
  农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及其隶属的行政、事业性农业部门,还没有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相应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条块分割、职能分散的局面也未得到根本的转变。现阶段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所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仍然是相互分离的状态,政府对其实行多部门分段管理,又将农业分割得几乎不能称其为产业,农产品除产量、质量外,其内外贸易、购销、加工、贮存、贮运都与农业技术人员无关。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如何进行社会化服务呢?小杂粮产地的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要从实际出发,组织成立小杂粮的销售协会,以种类、品种制定山西小杂粮包装标准、质量标准、营养构成及特产地的特殊分析指标(如苦荞富含硒元素及其生产档案记录等),并建立名优产品的营销网络。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产地认证(如平鲁区的"红山荞麦”、灵丘的苦荞、兴县的大明绿豆以及沁州黄、汾州香之外的许多优质小米),产品商标注册等系列的服务指导,组建农民经纪人专业营销团(队),争取更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产地经济水平的增长。
  2.转变思想观念,参与产业经营一体化
  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变只抓产量为抓产量、抓质量并举,甚至是先抓质量、后抓产量,改变小杂粮"多的不好、好的不多”的生产现状,把眼睛盯在市场上、效益上。一般来说,小杂粮有两种营销企业,一是原粮销售企业,二是加工销售企业。现阶段前者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出口外销,质量尤为重要,在"提质、稳量”上应狠下功夫;我省的多数加工企业虽然获奖产品多,赢利企业却很少,必须在"节本、促销”上大做文章,技术人员要搞好深加工增值的挖潜工作。针对企业特点,技术人员应介入经营流通过程,参与企业运营工作,把"山西小杂粮”的特色抓大、抓好。一手为农民(企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一手为市场(企业)推出优质新产品。许多消费者对小杂粮不是不想吃,而是不会吃,或者是没有时间、没有对头的制作方法而吃不到小杂粮。那么,定期进行产品流动展销,开展风味小吃、名吃易地联销,就能够扩大小杂粮的消费量和广告效应。
  3.转变工作机制,企业化管理要抓出成效来
  企业化管理,核心是抓质量、抓效益;把企业抓活、抓大,使小杂粮产地有较大的经济长。
  (1) 加强商品基地建设,以名、特、优精品占领市场。针对我省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的特点,在一些重点产区、特产区要搞好小杂粮示范园区的开发;抢救传统的名特优产品,提纯复壮、加大开发规模,进一步搞好优质产品的产地认证,销售企业的注册商标,保证当地产品的信誉及社会知名度。让山西小杂粮走上"特色+规模+档次”的路子,充分发挥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内行优势,使资金、技术及流通环节一脉相承,从而实现"一条龙”的产业经营发展方式,扶优扶强,加强壮大小杂粮加工企业。这样一来,农民也能够参与各环节的利益分享,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围绕加工企业上项目,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营造规模经济优势,使之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加工企业这个"龙头”,小杂粮加工企业多为粮食、经贸所有,农业系统与加工企业的分离状况难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何实现产业化开发呢?除自办加工企业外,还应当在产前、产中、产后向综合服务拓展、延伸。如保证原料质量,与企业实行"订单农业”;介入企业产品的流通销售过程,加大优质产品的促销力度(贴息贷款加大销售成本),人股分红;参与技改,推进新产品、新项目的应用(组织有关专家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运联合开发)实现技术引进人股。这样,市场引导,"龙头”牵动,基地支撑,利益联结的"链条”上,将会使产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一步。对那些只有初级加工产品的家庭作坊式的一大批个体中、小企业只鼓励、不支持,因其没有发展前景。
  (3) 抓优、抓强,把企业抓活、抓大,让优质产品走向国际大市场。我省的小杂粮加工产品获奖不少,为什么赢利企业却不多呢?为了加大农业开发开放力度,提高农业的外向度,我们要推动那些规模大、起点高的外向型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迎接WTO,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各环节连成一体,使之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新型经营机制,才能让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启动、运转。小杂粮在我省过去曾似"粮”非"粮”,是具有双重特点的作物,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优化的情况下,它应是一种经济作物。也就是说,小杂粮过去是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保命粮,今天应该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大财源。小杂粮通过名牌产品带动、科技投入的支撑,确实能使之一变值千金,成为山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