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指导
生产指导>>阿勒泰地区花芸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阿勒泰地区花芸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来源: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网络中心整理发布  |   作者:阿勒泰地区科技局   |  发布日期: 2007-01-23   |  阅读次数:3180次

  

  花芸豆又叫芸豆,花豆,原产于云南等地,八十年代后逐渐引入我区,当时由于加工业不发达,市场需求少,产量底,栽培技术落后,推广面积很少,病害发生也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花芸豆的食用价值不断被开发,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病害发生也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花芸豆的根腐病,细菌性疫病,发生比较严重,曾于2001年,花芸豆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造成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在阿勒泰市红墩乡有的田块发病率达70%以上。而根腐病和菌核病发病率较细菌性疫病低些,严重的田块发病率达25%以下,在发病初期用化学药剂防治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就这三种病害的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花芸豆细菌性疫病

  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又叫火烧病,是花芸豆常见的病害之一,此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尤其是2001年,在我区红墩乡受害比较严重,致使部分花芸豆田块叶片枯焦,早期脱落,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症状

  此病在花芸豆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发病较严重时在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为盛发生,花芸豆细菌性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花和豆荚,幼苗发病,子叶或着生子叶节及第一片真叶的叶柄茎部呈红色溃疡状,病斑绕茎,幼苗折断干枯,成株叶片发病于叶尖或叶缘,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形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病部变薄并透明,严重时病斑连片,最后叶片变褐色干枯,似火烧状,枯死叶片暂不脱落,经风吹雨打后碎裂,高温高湿条件下,一些病叶很快萎凋变黑,湿度大时病部上常分泌胶黏的菌脓,干燥后在病斑表面形成黄白色的菌膜,即菌胶膜,花芸豆染病后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病斑红色略带紫色,后变为褐色,病斑部位略凹陷,潮湿时斑面上溢出淡黄色菌脓严重受害的豆荚皱缩褪色。细菌可侵入种子使种子染病种皮皱缩,种表产生黄色凹陷有光泽的斑点,有时种脐既有菌脓溢出,播种带病的种子后,其幼苗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随后可在干叶着生处或第一片叶柄处产生水渍状病斑,后扩展为红色溃疡斑,生长衰弱的病株,溃疡围绕基部扩展,易使茎部折断,引起幼苗生长点逐渐死亡,即子叶长的很肥大,成株期茎部发病时,形成红褐色长条形凹陷病斑略呈溃疡状。

  (二)花芸豆细菌性疫病属于黄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根生单根,根毛大小为0.8~2.4+0.4~0.7微米有荚膜,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显阴性反应,好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为黄色,圆形,能使葡萄糖、蔗糖、木糖、乳糖等产酸,不能使甘露醇、木杨等产酸,可水解淀粉,并使明胶液化,但不还原硝酸盐,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8℃,最高38℃,酸碱度适应范围内为pH5.6—8.5,最适酸碱度为pH7.2。

  (三)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在土表病残体上的细菌比在土壤内的细菌活力强,这与土壤内存在着大量拮抗微生物有关,缠绕在架材上的茎蔓也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场所,种子内的病菌可存活3—5年,田间病残体内的细菌可存活1~2年,当病残体在土壤中分解腐烂后,病菌随即死亡。带菌种子播种发芽后,首先引起幼苗子夜发病,产生菌脓,而后借风雨、昆虫传播,从植株的水孔、气孔及伤口等处浸入到细菌间隙,在穿出薄壁组织到细胞内繁重并扩展,消解中胶层面形成菌穴,当菌穴扩大时,外部即出现症状,并伴有脓菌出现,通过雨水、昆虫传播扩大再侵染,此外病源菌也可浸入寄主维束管组织,在其中扩展,并迅速蔓延到植株各部,轻者植株矮缩,重者全柱枯死,病菌也可由豆荚组织直接进入种子。

  (四)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当寄主表面有水滴,气温在20~32℃时有利于该病发生,且发病的严重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剧,但在35℃以上时,病菌的侵染受到抑制,在高温条件下,潜育期一般为3~5天,在30℃时症状出现最快,潜育期仅1天左右,黄晕症状一般在20~28℃时出现,28℃以上出现的病斑则无蔓晕,高温多雨,特别有风雨的条件下,此病严重发生,因为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病菌传播,而且由于植株相互磨擦造成更多伤口,便于病菌侵入,此外,栽培管理不当,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虫害发生严重的花芸田,往往发病较重。

  二、花芸豆根腐病

  花芸豆根腐病,一般发病较少,且也轻,较重因发病率达5%~10%。

  (一)症状

  主要发病在苗期,但有的株病延续到不同生育期,主要危害根茎部,侧根部分变黑色,根腐和根稀少,病根维管束变褐色或锈红色,轻病植株矮化、茎细叶小,叶片发黄从下即向上发展,有的分枝萎黄或枯萎,结荚少而小,重病株茎基部溢缩或凹陷,皮层腐烂,主根粗短或细长,病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渐次变黄脱落。

  (二)病源

  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镰刀菌属,病菌无性工世代产生两种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为全镰刀形或新月形,无色,有3~5个分隔,两端稍大,小型分生孢子圆筒形,无色单胞,偶尔有双胞的,能形厚膜孢子、分生孢子枝有单生或密度成垫状。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病株上的菌丝及孢子在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在田间病菌借风、雨和流水传播进行重复再侵染。病菌喜高温发病最适温度24~33℃,土壤过干或或过湿,连作地块或地下害虫,根结线虫数量多,根腐病发生危害重。

  三、花芸豆菌核病

  本病发病率较细菌性疫病轻些,而较根腐病重些,一般发病率达20~25%。

  (一)症状

  苗期至结荚期,多从茎基部或第1分枝处开始发病,初为水渍状,渐呈灰白色斑状,皮层组织变干开裂,反残存纤维,潮湿时产生白色斑状,菌丝或黑色鼠粪状菌核,严重时病部干缩或软腐,整株发病至死亡。花和豆荚受害,最初病状与茎上相似后逐渐湿腐,温度高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

  (二)发病规律

  本病由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在粪肥里越冬。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子襄盘和子襄,放射出子襄孢子随气流传播,子襄孢子不能直接侵染正常组织,先在茎基部伤口处、谢花的花瓣和衰老的叶片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因此,本病一般在开花后,此外,附着在种子上的菌核也可以成为初侵染之源,田间的重复侵染主要是通过病株或组织互相接触由菌丝传染。本病在冷凉(5~12℃)土壤和空气潮湿(相对湿度85%以上)和光照不足条件下发生,其为害程度与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和偏施氮肥等有密切的关系。

  四、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我区花芸豆良种主要有芸豆1号、芸豆2号。

  (2)繁殖无病良种,选用4年以上未种过花芸豆田,建立无病菌种地,种子要加强管理,适时早收、及时晒种、妥善贮藏,播种时要进行分级精选,采用无病、饱满、籽粒大小均匀一致和种子,浸种催芽,提高种子质量。

  (3)轮作: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轻的田块可隔1~2年轮作,发病重的田块可隔3年以上轮作。

  (4)在条件合适时播种,合理灌溉排水,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为花芸豆创造良好条件,使植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病残组织,避免用带菌残体沤肥,使用无菌腐熟肥料,减少病菌。

  (5)药剂防治

  1)50%多菌灵对茎腐病和根腐病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种子量0.3~0.5%拌种,或用600倍液浸种2小时,在花芸豆发病期用800~1000倍液喷雾均有良好的效果。

  2)发病初期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还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每667平方米700克,混拌细土15千克撒于行内地面消毒来灭菌升用绿乳铜乳油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抗菌素“401”1000倍液,或用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用50%代森铵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病情严重地块,甚至要喷4~5次,均可控制这些病害的发生。
 

(新疆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马瑞 新疆阿勒泰市红墩农技站 胡新锋)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