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旱粮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作者:谢建华 | 发布日期:
2006-09-06
| 阅读次数:2730次
我国旱粮无论是面积还是总产都占粮食的首位,对粮食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发展旱粮生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发展特色旱粮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小杂粮种类多,产量高,在世界上占有较大份额。其中,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2位,蚕豆占世界总产量的1/2,绿豆、小豆占世界总产量的1/3。同时,我国也是燕麦、豇豆、扁豆的主产国。据测算,我国出口1吨杂粮的经济价值约相当于出口2.75吨大宗粮食。此外,发展鲜食旱粮效益比较高,如浙江义乌、兰溪等地发展鲜食大豆亩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鲜食马铃薯亩产值2000元以上。
发展旱粮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生活从只求温饱,到追求精细饮食,再发展到今天注重粗细(粮)搭配。旱粮是典型的粗粮,营养丰富,大部分都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如燕麦以其独特的食疗效果深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青睐;红豆有补血作用;甘薯有健胃、通气、防癌抗癌等功效。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在中国人食用的粮食中,豆类组合应占2%,粗粮应占20%,而荞麦、燕麦、糜子等小杂粮应占粗粮的35%。据统计,日本荞麦年消费量为11.6万吨,而该国仅能生产2.l万吨,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旱粮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饮食的首选,需求量日益增长。此外,鲜食大豆、玉米、马铃薯、蚕豌豆等旱粮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发展旱粮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旱粮,既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如2005年广西利用冬闲田免耕栽培马铃薯50万亩,平均亩节本增收约100~500元。此外,我国小杂粮生长期短,适应范围广,可以与大宗作物如玉米等实行间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旱粮不但种类多,而且用途广,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方向。如小杂粮作为医、食双重功效兼备的新型食品资源,在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鲜食的旱粮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一村一品”的模式要求,突出特色,紧连市场,实行订单生产,提高旱粮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如浙江省发展旱粮以鲜食化、加工化、特色化为目标,规划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发展鲜食大豆、玉米、蚕豌豆等鲜食型旱粮,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生产条件差、交通不畅的山区,重点发展粒用型(干籽型)旱粮;沿海地区如广东发展加工型旱杂粮,实行订单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旱粮除作口粮外,是加工转化的重要原料。以玉米为例,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初加工产品和副产品达二、三百种,可作为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的基础原料进一步加工利用。同时,玉米是加工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秸秆是家畜青贮饲料的最好原料。此外,玉米经提胚后生产玉米油,可实现加工的巨大增值。美国玉米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超过世界玉米油平均产量50%。目前,我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口粮,其中,用作饲料的玉米约占60%~70%,用作口粮消费的约占14%左右。此外,大麦、高粱、荞麦是酿酒的重要原料。
针对当前旱粮生产存在的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偏低、种植技术落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和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各级农业科研部门应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农技推广部门应加快旱粮作物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和集成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技术的到位率。着力抓好组织保障、争取财政支持、抓好示范引导、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实现我国“十一五”粮食生产发展目标。